一縷來自海洋深處的異香,伴著七次遠洋的風浪歸來。
在海風濕潤的日子裡,它似乎仍藏在泉州灣的潮聲中。
那不是山野幽蘭的芬芳,也不是中原沉香的靜定,
而是一種來自遠方、帶著鹽與琥珀氣息的夢——龍涎香。
這篇尋香之旅,始於大明永樂年間,回望那場舉世罕見的遠航。
鄭和,明成祖命下的「正使」,率船隊七下西洋,穿越南海、印度洋,遠達東非。
他不是尋香者,卻帶回了東方未聞之香—龍涎香,一種從抹香鯨腹中誕生、經風與浪淬煉的海中異寶。
這香氣並非一見傾心,而是令人心悸的深沉。
初聞時氣息腥鹹,若潮水翻湧,但越久越甘,餘韻悠長,有如沉香,又似乾玫瑰揉碎後的殘夢。
這香,是香水的靈魂,是定香的帝王。
在大明,它被視為貢品與寶物;在西洋,它是皇室與神祇的氣息。
龍涎香之名,也因此與鄭和一同,嵌入泉州港的浪花與甲板的裂縫。
鄭和不是香師,卻是橋樑。
他的船艦不只帶回異獸、寶石與香料,還帶回了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其中最幽微卻最長久的,就是這縷海之香。
據說他初抵阿拉伯時,當地王室以龍涎香相贈,
他未言語,僅焚一縷香,便知這味道將與大明有不解之緣。
七次遠航,每一場啟程都伴隨焚香儀式。
水手們在船頭敬香,祈求風平浪靜,而那香,不再是家鄉的龍腦或丁香,
而是從海鯨腹中取出的異國魂魄。
杭深鐵路今日自泉州駛過,東起杭州,南至深圳,銜接海絲故地。
當年寶船啟航於泉州,風帆千里;
若香氣能言,它會說:我見過那個從不畏浪的男人。
泉州站,是今日高速鐵道的節點,也是昔日「海絲」的起點。
站前月台人來人往,而某個角落,或許還殘留一縷龍涎香的氣息—
不是誰刻意留下的,而是歷史本身的記憶。
如果你經過泉州,不妨在站內找一處安靜,閉眼深吸。
你聞到的不只是風中淡鹹的濕氣,而是來自幾百年前的一聲低語:「啟航。」
龍涎香不是為了取悅嗅覺而存在的,
它像鄭和的遠航—沉穩,堅毅,帶著不可測的深意。
不是為了香,而是為了遠。
如今的泉州,是高鐵與手機訊號交織的城市;
而在它的根部,埋藏著一段與海洋、與香氣、與信仰交會的記憶。
龍涎香,從不輕易顯露,它的珍貴,源於等待。
如同鄭和每一次啟航前的凝望——
他望著海,但心之所至,是天下太平、萬邦來朝。
那一縷香,是他與風浪的契約,也是他與大明的承諾。
香未盡,人未忘。
杭深鐵路行過的,是現代;
但那條線路之下,藏著一條舊時的航道,
那是鄭和走過的海路,也是龍涎香飄過的方向。
費信《星槎勝覽·龍涎嶼》卷一
記述龍涎的採集和售價:
「龍涎嶼:此嶼南立海中,浮艷海面,波擊雲騰。每至春間,群龍所集於上,交戲而遺涎沫,番人乃架獨木舟登此嶼,採取而歸。設遇風波,則人俱下海,一手附舟傍,一手揖水而至岸也。其龍涎初若脂膠,黑黃色,頗有魚腥之氣,久則成就大泥。或大魚腹中剖出,若斗大圓珠,亦覺魚腥,間焚之,其發清香可愛。貨於蘇門之市,價亦非輕,官秤一兩,用彼國金錢十二個,一斤該金錢一百九十二個,准中國銅錢四萬九十文,尤其貴也。」
譯文:
記錄龍涎香的採集方式與售價如下:
龍涎嶼,位於南方海中,浮現於海面上,海浪拍打時雲氣翻騰。每年春天,傳說中群龍會聚集在這座島上嬉戲,並留下唾沫(龍涎)。當地人就用獨木舟登島採集這些龍涎。如果遇上海上風浪,人們便會跳入海中,一手抓住船邊,一手划水返回岸邊。
剛採到的龍涎像脂膠狀,呈黑黃色,帶有魚腥味,久而久之會變成像泥狀的固體。有時也可從大魚腹中剖出,形似大如斗的圓珠,也有腥味,但焚燒時會散發出令人喜愛的清香。
這種香料在蘇門答臘的市集中銷售,價格非常昂貴。按當地官方秤重,一兩龍涎需用該國金幣十二個來購買;一斤則需一百九十二個金幣,折合中國銅錢四萬零九十文,極為珍貴。
資料來源:龍涎香
《天香·詠龍涎香》 宋代 王沂孫
孤嶠蟠煙,層濤蛻月,驪宮夜採鉛水。
訊遠槎風,夢深薇露,化作斷魂心字。
紅瓷候火,還乍識、冰環玉指。
一縷縈簾翠影,依稀海天雲氣。幾回殢嬌半醉。剪春燈、夜寒花碎。
更好故溪飛雪,小窗深閉。
荀令如今頓老,總忘卻、樽前舊風味。
漫惜餘熏,空篝素被。
譯文:
孤獨聳立的海中礁石上繚繞著濃煙,層層雲濤蛻盡,淡月浮現。鮫人趁著夜晚,前往驪宮採集如清淚般的龍涎。風送竹筏隨著海潮遠去,夜深時,龍涎與薔薇花的清露一同研煉,化作心字形篆香,令人淒然魂斷。龍涎裝入紅瓷盒後以文火細烘,又巧妙地製成精緻的指環。點燃時,一縷翠煙縈繞於帷幕之間,彷彿是海氣與雲天交融之景。
資料來源:天香·咏龙涎香
鄭和 · 龍涎香
01|
合福高鐵穿山越海,龍涎香在鋼軌中蘇醒。
千年風骨,一日抵達未竟的航程。
02|
鄭和焚香啟航,泉州港潮聲依舊。
香氣未散,只是換了方向奔走。
03|
龍涎沉海三十年,不語也自香。
高鐵一啟,歷史從此不再慢講。
04|
香自傷生,船自風來。
鄭和與龍涎,都不怕被時間埋。
05|
泉州站外車聲隆隆,城中暗藏異國餘韻。
那是香氣的回音,是歷史的喘息。
06|
不是所有遠方都需啟程,
有些香,留在記憶裡更濃。
07|
明朝有香出西洋,今日有鐵入山廊。
一脈香魂,一線時光。
08|
高鐵穿越的是地理,香氣穿透的是靈魂。
鄭和的軌跡,今人未必能聞。
09|
焚香處,曾是風浪起處。
如今是票閘開合的日常無數。
10|
有些香,千里而來不言語;
有些人,千帆過盡不曾回。
歌曲《海上芳香》|龍涎香 · 鄭和 · 杭深鐵路 · 泉州站
杭深鐵路




杭深鐵路之旅|穿越東南沿海的速度與風景
乘坐杭深鐵路,就像沿著中國東南海岸線畫出一條優美的弧線。這條被譽為「東南沿海大動脈」的高鐵,北起浙江杭州,南至廣東深圳,是中國「四縱四橫」快速客運網絡的重要一橫,也是上海至深圳的重要連接線路。
杭深鐵路建設始於2004年12月24日,從溫州至福州段開工,到2013年12月28日,廈門至深圳段正式通車,歷時近十年,終於全線貫通。
如今,從杭州東站出發到深圳北站,全長約1464公里,沿途設有56個車站(其中包含2個預留站),串聯起長三角、閩南地區及珠三角三大經濟圈,讓人員、物資流動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
坐在車窗旁,可以感受到速度與城市風景交織的節奏變奏。杭深鐵路段的設計速度令人驚嘆——從杭州東到寧波站,設計時速高達350公里,運營時速可達300公里;寧波至廈門北站段設計時速250公里,運營時速200公里;而廈門北到深圳北站則以250公里的速度奔馳。
不同路段使用的列車型號也各有特色。
在杭甬段(杭州至寧波),我們搭乘的是流線型的CRH380BL型高速動車組,設計時速380公里,車廂內劃分VIP座艙、一等座與二等座,舒適且寬敞。
甬台溫線與溫福線,則是熟悉的「和諧號」與「復興號」動車組,型號包括CRH1、CRH2、CRH380系列及最新的CR400BF型列車,有時還能見到重聯運行的壯觀畫面。
福廈鐵路與廈深鐵路上,同樣奔馳著和諧號系列列車,搭載著來自青島四方、中國南車、日本川崎重工共同研製的技術結晶。
從繁華都市到濱海小城,從蒼翠山巒到遼闊海岸,杭深鐵路讓我們在高速中體驗沿途的變化與美好。如果你選擇在泉州、廈門、汕頭、深圳這些城市停靠,每一站,都藏著一段關於海上絲路、文化交融與現代繁榮的故事。
這不只是一趟列車之旅,更是一次東南沿海的縮影穿行,一條連接歷史、現代與未來的流動長詩。
資料來源:杭深鐵路 &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福廈鐵路: CRH系列動車組
CRH1
CRH2
和諧號CRH1型電力動車組是中國引進改造的一款高速列車,主要服務於市域鐵路和城際鐵路,同時也用於國家幹線鐵路上的長途臥鋪運輸,設計時速在200至250公里之間。
該型列車是中國鐵道部為配合第六次大提速與未來高速客運專線建設,於2004年起向加拿大龐巴迪運輸及其中國合資企業——青島四方龐巴迪鐵路運輸設備有限公司(BST,原名BSP)訂購。CRH1型列車以瑞典國鐵使用的Regina C2008型為原型,並根據中國實際需求加以改良,在青島工廠本地生產。
作為CRH系列高速列車的一部分,所有引進技術並本地化生產的車型均統一命名為「和諧號」。CRH1系列共生產148組,並於2013年12月全部交付完成。
圖片來源:中國中車官網
資料來源:和谐号CRH1型电力动车组
和諧號CRH2型電力動車組是中國大陸廣泛運行的一種高速列車,其原型來自日本川崎重工製造的新幹線E2-1000型與700系新幹線列車,外型設計與E2系1000番台基本一致,核心技術則源於700系新幹線。
CRH2型動車組主要服務於國家幹線鐵路、區域幹線及城際市郊鐵路,構造速度介於200至350公里之間,應用範圍極廣。該系列成為中國大功率高速列車的主力型號,涵蓋了高速運行、快速啟停、安全檢測(CRH2J型)、耐寒抗沙(CRH2G型)與臥鋪列車(CRH2E型)等多種需求。
無論是城際短途、高速長途,還是綜合檢測列車,都能見到CRH2系列的身影。此系列同時也成為後續多款國產高速列車技術研發的重要平台。
圖片來源:中國中車官網
資料來源:和谐号CRH2型电力动车组
CRH3
和諧號CRH3型電力動車組是中國為新建高速客運專線所引進並自主生產的高速列車,原型為德國西門子公司的ICE3型(Velaro系列)高速列車。該列車由中國北車唐山軌道客車公司根據引進技術實現國產化生產。
2004年8月,中國鐵道部展開高速動車組技術引進招標,雖然西門子因初期技術轉讓費高昂未中標,但在2005年11月,雙方以「以市場換技術」為原則達成協議,西門子最終獲得60列時速300公里列車訂單,總價值6.69億歐元,並正式定型為CRH3C。
作為CRH系列成員,所有引進技術並在中國本地生產的高速列車均統一命名為「和諧號」。
圖片來源:中國中車官網
資料來源:和谐号CRH3型电力动车组
📜 本作品已提交版权保护程序,原创声明与权利主张已公开。完整说明见:
👉 原创声明 & 节奏文明版权说明 | Originality & Rhythm Civilization Copyright Statement – NING HUANG
节奏文明存证记录
本篇博客文为原创作品,由黄甯与 AI 协作生成,于博客网页首发后上传至 ArDrive 区块链分布式存储平台进行版权存证:
- 博客首发时间:请见本篇网页最上方时间标注
- 存证链接:aabaad0e-eaf8-4077-83b6-b0381c0711c1
- 存证平台:ArDrive(arweave.net)(已于 2025年7月5日 上传)
- 原创声明编号:
Rhythm_Archive_05Juli2025/Rhythm_Civilization_View_Master_Archive
© 黄甯 Ning Huang,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受版权法保护,未经作者书面许可,禁止复制、改编、转载或商用,侵权必究。
📍若未来作品用于出版、课程、NFT或国际展览等用途,本声明与区块链记录将作为原创凭证,拥有法律效力。

《新蔡葛陵楚简|楚国精英的疾病政治学》
1994年河南新蔡葛陵楚墓出土楚简一千五百余枚,以楚文字书写卜筮祷辞和谒神祭语,为研究楚国在淮河流域的礼制与信仰提供了珍贵资料。简文记录楚国封君平夜君的疾病占卜与祈祷,涉及“背膺疾”“逾取禀”等贞问,兼具医卜、军事与祭祀内容。它揭示了楚国贵族在身体、家国与命运之间的纠缠,也呈现出一种以疾病为核心的权力逻辑——身体成为国家的缩影,卜筮成为政治的语言。Unearthed in 1994 from the Chu tomb of Geling in Xincai, Henan Province, more than 1,500 bamboo slips inscribed with Chu script preserve oracular texts and ritual invocations, offering vital evidence of Chu culture in the Huai River region. Among them are records of Lord Pingye’s divinations concerning illness and fate, featuring entries such as “back and chest ailments” and “crossing the border to fetch supplies.” These slips reveal how Chu aristocrats entwined the body with the state and destiny—transforming illness into a political metaphor and divination into the language of power.

《清华简 · 司岁》|楚文明的时间算法: 文明的时间系统与自我循环
《司岁》出自《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辑,是战国楚系文献中关于时间制度最完整的篇章。它以“岁”为核心,记录岁首行令、祭祀节序与政务节拍,展示楚国如何以天象、节令与行政相互对应,建立自有的时间管理系统。在楚人的思想中,时间不是流逝,而是循环:星辰运转,节气递更,政令复始。这是楚文明的“时间算法”——当时间被立法,文明开始自我运转。Si Sui, included in the tenth volume of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Collection of Warring States Bamboo Slips, is the most systematic Chu-state text on temporal governance. Centered on the concept of “sui” (the year), it records royal decrees, sacrificial schedules, and administrative rhythms that align politics with the heavens and seasons.
For the Chu people, time was not linear but cyclic—the stars moved, the rites returned, and order renewed itself. This was the time algorithm of Chu civilization: once time became law, the world began to operate on its own rhythm.

《上博简 · 容成氏》|楚简中的神话重构:被遗忘的文明源代码与楚国元宇宙构想
《容成氏》为《上博楚简》第二辑中的重要文献,以楚人书写的上古帝王谱系、九州地理与政治传承记载,重构了另一套文明起源叙事逻辑。本文结合简文逐章解析其时间顺序、空间结构、政治程序与生态观念,指出楚文明所体现出的“元宇宙系统”:从容成氏到天地人,皆为一套可运行、可持续的文明设定格式。“Rong Cheng Shi”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texts in the second volume of the Shanghai Museum’s Chu Bamboo Slips collection. Written in the Chu script, it records an alternative genealogy of ancient rulers, a reimagined geography of the Nine Provinces, and a non-hereditary model of political succession. This article offers a section-by-section analysis of the bamboo slips, exploring their temporal sequence, spatial logic, political procedures, and ecological philosophy. The result is a reconstruction of a complete civilizational framework—what we may call a Chu-style “metaverse system”—in which time, space, governance, and cosmology are all coherently encoded as a sustainable, executable format of civilization, from Rong Cheng Shi to Heaven, Earth, and Human.”

《上博简 · 柬大王泊旱|楚国CEO的危机管理手册》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于1994年由香港文物市场购入,并经香港收藏人士捐赠入藏,全批约一千七百枚、三万五千余字。竹简以楚系文字书写,内容涵盖儒家、道家、兵家等八十余种先秦古籍。其中的《柬大王泊旱》记录了一位楚王在旱灾与不确定中思考治理的篇章。内容涉及卜筮、水利、政务与德性反思,展现出战国晚期理性与礼制并行的治国智慧。它们不是权力的遗物,而是文明在危机中学习如何抉择与秩序共存的文本。The Shanghai Museum’s collection of Warring States Chu bamboo slips, acquired in 1994 from the Hong Kong antiquities market and later donated by local collectors, contains about 1,700 slips with more than 35,000 characters. Written in the Chu script, they include over eighty pre-Qin texts from the Confucian, Daoist, and military traditions. Among them, King Jian’s Drought Crisis records a Chu ruler’s reflections on governance amid drought and uncertainty—covering divination, hydraulics, statecraft, and moral reasoning. These slips embody the coexistence of reason and ritual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not relics of power but living documents of how a civilization learned to balance choice and order in times of crisis.

《严仓楚简 |楚国暗室:大司马悼滑与他的财政、卜病及红印》
湖北荆门沙洋,一座无战争痕迹的墓室中,出土六百五十余枚竹简。
没有征伐的篇章,只有一位将军的身后记录:祭祷、问病、物品账目——皆以墨书朱印,静静封存。他是楚国大司马悼滑。这些竹简所写的,不是战功,而是一个人在职责、病痛与告别中的生命痕迹。它们不是遗物,而是秩序与人生交织过的证据。In a quiet tomb in Shayang, Jingmen, Hubei, over 650 bamboo slips were unearthed—no tales of war, but the final records of a high-ranking general: ritual petitions, medical inquiries, and personal inventories, inked and sealed in red.
His name was Da Sima Dao Hua. These slips speak not of conquest, but of one man’s final journey through duty, illness, and departure. They are not relics, but the trace of how order and life once intertwined.

《清华简 · 系年与楚居》|上古档案室:被改写的历史与楚国的正名》
从香港文物市场辗转归来的竹简,到今日清华大学修复保存的《清华简》,一座被遗忘的上古档案室重新开启。它们不是沉默的遗物,而是活着的记录——在竹上改写了楚人眼中的周史,也为楚国正名。在这间“上古档案室”里,历史被一片片拼回,记忆也在手指的触碰中复原。From the fragments once circulated through the Hong Kong antiquities market to the restored bamboo slips now preserved at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Tsinghua Chu Slips reopen an ancient archive once thought lost. They are not silent relics but living records—rewriting how the Chu people viewed the Zhou world and themselves. In the “Ancient Archive Room,” history is pieced together strip by strip, revealing a civilization’s effort to reclaim its name and its mem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