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上博简〈凡物流形〉|楚国熊孩子的四十四个“为什么”》

《上博简〈凡物流形〉|楚国熊孩子的四十四个“为什么”》

【楚简新读】

《凡物流形》载于《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七)》,是一卷形态特殊的楚地哲思文本。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

前半用密集问句逼近世界,后半则转入“闻之曰”的原则与路径。
它不是在竹简上写一套现成结论,而是先把一连串根本问题推到极致,再给出一套“识道、胜心、得一、修身治邦”的思考路线。

因此,《凡物流形》不是体系化的理论,而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沙龙。

楚人在竹简上发出问题,而我们在今日,仍被迫回到这些问题的源头。

🧩 文本说明|〈凡物流形〉必须先说清楚的两件事

在进入叙事之前,需要先说明两个事实,让读者不会误解这卷竹简:

一|〈凡物流形〉不只是“问题集”

开头两大段,确实是用连珠炮式的问号,把世界拆成一串“为什么”:
万物如何成形?生死如何运作?鬼魂是否可信?自然诸象为何如此?

但从“闻之曰:识道,坐不下笪”开始,文本明显换了频道——
转为提出一整套路径:如何致精而智、如何识道而神、如何得一以修身、如何以心胜心、如何顺天道而治邦家。
问句是入口,路法在后半。

二|问句原文不止 44 个,本篇只选取其中 44 问

如果逐字统计,〈凡物流形〉中带问号结构的句子大约五十问左右。

本篇只从中挑出 44 个相对清晰、完整的问题,
作为“楚国熊孩子的 44 个为什么”来处理。
也就是说:我们是在既有竹简文本内,做一次有意识的节选与编排,
而不是宣称“这 44 问就是〈凡物流形〉的全部内容”。

引文|一场来自楚国的"十万个为什么"

郢都的秋天刚转凉,宫里一个七岁的王子一路小跑到无忧公子的院落里,开口就问:

“公子,我姓芈还是姓熊?”

无忧公子刚想张口回答,王子又补了一句:

“如果我两个都姓,那万物是不是也可以有两个名字?”

无忧公子心里咯噔一下。
他知道——事情不妙了。

自那天以后,这位“楚国熊孩子”每天都来。
每天只问一件事:
每天一个问题。

而这些问题,后来被无忧公子记为:

“来自楚国的十万个为什么”

这一天,无忧公子正在庭院里打盹,
熊孩子又来了:

“公子公子,万物是怎么来的?”

他睁开眼,看到那位七岁的楚国小王子,
正瞪着大眼睛盯着他。

无忧公子揉了揉眼:

“去去去,问你爹去。”

小孩不走:

“我爹让我问你。他说你是郢都最有学问的人。”

无忧公子长叹一声:

“……好吧,你问。”

第一个问题:

小孩: “万物是怎么来的?”
无忧公子: “从‘无’中来。”
小孩: “那‘无’从哪里来?”
无忧公子: “……”

第二个问题:

小孩: “为什么东西会死?”
无忧公子: “因为有生就有死。”
小孩: “那为什么有生?”
无忧公子: “……这个……”

第三个问题:

小孩: “阴阳为什么能和谐?”
无忧公子: “因为对立统一。”
小孩: “那对立为什么要统一?”
无忧公子: “……你到底想问什么?”

两个时辰后——
小孩一口气问了四十四个问题。

无忧公子彻底崩溃。

他送走熊孩子之后,
抄起竹简,飞快地写道:

“今日被楚国熊小孩问四十四问,皆无能答。
特此记之:
有些问题,真的没有答案。”

这卷竹简,后来被整理为《凡物流形》。

注:本文的人设为文学化想象场景,并非史实记载

为什么要记录这些“无聊”的问题?

为什么要记录这些“无聊”的问题?

很多人读完《凡物流形》前半部的第一反应是:

“问了一堆,很多都没有答案,有什么意义?”

但楚人的智慧,恰恰就在这里——
他们不是为了给你答案,
而是为了打破你心中那个:

“我已经懂了。”

的幻觉。

当你被四十四个问题连环轰炸之后,
会突然意识到:

“原来我什么都不懂。”

而这种自觉,
正是楚人心中最珍贵的一种能力:

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
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把你的大脑从“自动模式”,打回“思考模式”。

第一类|存在之问:你从哪里来?

小孩的连环追问:

问题1: “万物是怎么来的?”

“凡物流形,奚得而成?” (简甲1)

问题2: “为什么有些东西不会死?”

“流形成体,奚得而不死?” (简甲1)

问题3: “为什么有的东西安静,有的东西喧闹?”

“既成既生,奚寡奚鸣?” (简甲1)

问题4: “到底谁先谁后?”

“既本既根,奚后奚先?” (简甲1-2)

问题5: “阴阳之机轴,如何才能稳固?”

“阴阳之凥,奚得而固?” (简甲2)

问题6: “水火为什么不会互相灭掉?”

“水火之和,奚得而不危?” (简甲2)

问题7: “人是怎么活着的?”

“民人流形,奚得而生?” (简甲2)

问题8: “人为什么会死?” 

“流形成体,奚逝而死?” (简甲3)

问题9: “人老了是谁给的工资?”

“吾既长而或老,孰为之俸?” (简甲4-5)

问题10: “鬼是怎么来的?”

“鬼生于人,奚故神明?” (简甲5)

无忧公子的崩溃笔记:

“此子之问,刁钻非常,令人头疼。

第1问:万物怎么来?我答:从无中来。

第2问:那为何有些东西不死?我答:各有本质。

第4问:谁先谁后?我答:先有一,后有二。

第10问:鬼从哪里来?我……无言以对。

现代对照:这些问题放到今天,依然没有标准答案:

  • 万物怎么来的?
    大爆炸?量子涨落?本体论?
    ——都还在争论。

  • 为什么会死?
    生物老化?程序性死亡?
    ——也还在争论。

  • 鬼从哪里来?
    科学说不存在;哲学说意识本身就是谜。
    ——更在争论。

“凡物流形,奚得而成?”
——万物怎么来的?

三千年过去,人类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答案。

楚人的诚实在于:

“我不知道,但我敢问。”

楚人一连串的发问,不只是好奇心,更是拆解世界秩序的方式

他们怀疑“先后”,于是问:
“既本既根,奚后奚先?”

他们怀疑“和合”,于是问:
“阴阳之凥,奚得而固?”

他们怀疑“物性与规律”,于是问:
“水火之和,奚得而不危?”

这些看似幼稚的问题,在哲学上却极为锋利——
它们不是在问现象,而是在问:
我们理解世界所依赖的那些”顺序”与”规则”,究竟是不是自然本身?

也就是说:

  • 先后”可能不是宇宙本来如此,而是人类贴在世界上的标签
  • 秩序”可能不是天生固化,而是心灵对混沌的整理方式
  • 时间感”不是永恒法则,而是认知框架

楚人把世界看作从未完工的工地
每个问句,都是叩向宇宙蓝图的凿子。

第二类|宇宙之问:太阳为什么那么大?

小孩继续追问:

问题11: “天上掉下来五个什么东西?”

“天降五度,吾奚横奚从?” (简甲3)

问题12: “五种气到底有什么不同?”

“五炁并至,吾奚异奚同?” (简甲4)

问题13: “太阳有耳朵吗?”

“日之有耳,将何听?” (简甲9-10)

问题14: “月亮有光晕,将有何预兆?”

“月之有晕,将何征?” (简甲10)

问题15: “江河东流,将何时满溢?”

“水之东流,将何盈?” (简甲10)

问题16: “太阳刚出来,为什么那么大但不热?”

“日之始出,何故大而不炎?” (简甲10)

问题17: “太阳到中午为什么变小但更热?”

“其入中,奚故小而益暲?” (简甲10-11)

问题18: “当要下雨的时候,谁在团聚乌云?”

“夫雨之至,孰雩而漆之?” (简甲14)

问题19: “当要刮风的时候,谁在摇扇发作?”

“夫风之至,孰飁而迸之?” (简甲14)

问题20-29: “天有多高?地有多远?谁是天?谁是地?谁是雷?谁是电?土为什么平?水为什么清?草木为什么生?禽兽为什么叫?” 

“天孰高欤?地孰远欤?孰为天?孰为地?孰为雷?孰为电?土奚得而平,水奚得而清?草木奚得而生,禽兽奚得而鸣?”(简甲11-13)

无忧公子的崩溃笔记:

“此子已入魔道。

第13问:太阳有耳朵吗?
我说:太阳没耳朵。
他反问:那太阳怎么知道该升起?
我:……

第16问:太阳刚出来为什么大但不热?
我说:因为光的折射。
他问:什么是光的折射?
我:……去问你爹!”

这些问题,有些现在有了答案,有些直到今天仍在争论:

太阳为什么早上大?
——视觉角度与折射效应。

但有些问题,至今仍没有标准答案:

谁是天?谁是地?
——哲学问题。没有定论。

雷、电、风、云的“谁为之”?
——不仅是物象提问,也是楚人对“因果结构”本身的追问。

“日之始出,何故大而不炎?”

——太阳早上为什么大但不热?

——这句你小时候、古希腊人、楚国人都问过。

人类的宇宙好奇心三千年来从未改变。

第三类|生死之问:人死了去哪里?

小孩忽然安静下来,开始问生与死:

问题30: “鬼魂产生于人,为何所以神明?”

“魂生于人,吾奚故事之?” (简甲6)

问题31: “人死了,身体没了,魂吃什么?”

“骨肉之既靡,身体不见,吾奚自食之?” (简甲6)

问题32: “鬼神没有身体,我们祭祀有什么用?”

“其来无讬,吾奚待之?” (简甲6-7)

问题33: “祭祀的时候,鬼神能吃饱吗?”

“祭圆奚升,吾如何思饱?” (简甲7)

问题34: “魂的神智吃什么?”

“吾魂之神,奚食?” (简甲8)

问题35-36: “骨肉都烂了,智慧为什么还更清楚?死后的灵魂去哪里?谁知道它的边界?”

“骨肉之既靡,其智愈暲;其诀奚适,孰知其疆?” (简甲5)

无忧公子的崩溃笔记:

“此子已不可救药。

第31问:人死了魂吃什么?
我说:魂不需要吃东西。

他问:那为什么要祭祀?
我说:祭祀是给活人看的。

他问:那鬼神不是很惨?

我:……你赢了。”

这些问题,至今无解:

魂是怎么来的?
——生物?精神?神明?没有共识。

人死了之后去哪?
——天堂?地下?成“气”?意识消散?仍在争论。

祭品鬼神吃不吃?
——我们不知道,也从来没有人真的知道。

“骨肉之既靡,其智愈暲。” (简甲5)
——身体烂掉后,为什么智慧反而更清晰?

这个问题,宗教、神学、神经科学、哲学
已经吵了三千年,还在吵。

第四类|实践之问:怎么才能成功?

小孩终于问到“现实问题”了:

问题37: “怎么顺应天道?”

“顺天之道,吾奚以为首?” (简甲7)

问题38: “怎么让百姓和睦?”

“吾欲得百姓之和,奚事之?” (简甲7-8)

问题39: “敬天能得到什么?”

“敬天之明,奚得?” (简甲8)

问题40: “先王的智慧都准备好了吗?”

“先王之智,奚备?” (简甲8)

问题41-44: “怎么修身?怎么治国?怎么认识’一’?怎么保持专注?”

“能识一,则百物不失;如不能识一,则百物俱失。”

无忧公子的崩溃笔记:

无忧公子的崩溃笔记:

“此子终于问到正题了。

第44问:怎么认识‘一’?
我说:‘一’就是本质、核心、根本。

他问:那怎么找到‘一’?
我说:仰头看天,低头看地,从自己身上找。

他问:找到以后呢?
我说:找到了你就懂了。

他问:懂了以后呢?

我:……”

这些问题,有些已经有答案,有些仍在探索:

怎么顺应天道?
——是守礼法?是按规律办事?还是理解“时机”本身?

怎么让百姓和睦?
——仁政?公平?制度透明?或是“让人心不乱”?

怎么认识“一”?
——修身?观物?还是找到万事的“第一性原理”?

怎么保持专注?
——“心能胜心”,让一个念头压住另一个念头;
但楚人说得更深:心若自乱,再多知识也没用。

“能识一,则百物不失;如不能识一,则百物俱失。” 
————抓住核心,万事都变得有章可循。

楚人眼中的“”,
不是数学,不是数字,
而是宙的底层代码、本质的规律、所有修身治国的入口

它既是哲学方法,也是管理学的终极命题:

找到核心,其他问题自然排列。
失去核心,再多努力都是噪音。

所有外部探索,最终都回到同一面镜子:

我们如何认识“认识”本身?

尾之声|当楚国人面对四十四个"为什么"

太阳已经落到郢水后方。
小孩总算问完了四十四个问题。
无忧公子瘫在竹椅上,生无可恋。

小孩却仍不死心地问:

“公子,你为什么不回答我?”

无忧公子抬起头,看着这位楚国熊小王子:

“因为——我也不知道。”

小孩愣住了:

“那你为什么是郢都最有学问的人?”

无忧公子笑了:

“正因为我知道自己不知道,
所以才算有学问。”

楚人的智慧:知道自己不知道

小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无忧公子拿起竹简,把这四十四个问题逐一写下:

“这些问题,我都不知道答案。
但我要把它们记下来。告诉后人:
——不知道,也是一种答案
——提问,比回答更重要
——承认无知,是智慧的开始。”

两千年后,我们仍站在这些问号前

当今日我们再读《凡物流形》,
会发现——
这些问题,至今没有标准答案。
也正因为没有答案,
它们才值得被每一代人继续追问。

人类从未因“找到所有答案”而进步,
人类是因“从未停止提问”而前行。

在答案泛滥的时代,楚人提醒我们:提问的能力最难失去

如今,我们被各种“答案”淹没:
知识付费说:“我教你成功公式。”
成功学导师说:“我有标准答案。”
各种“干货”说:“收藏=学会。”

但楚人告诉我们: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掌握答案,而在于保持提问的能力。

四十四问,是刻在时间轴上的四十四道刻度

那是测试一个时代精神海拔的刻度。
楚人没给结论,
却留下了更珍贵的东西:
一种永远睁开眼看世界的姿态

当一个时代陷入疲倦,
当人们对生活的往复产生迟疑,
问号就会重新被需要。

这时,总会有一个来自楚国的声音响起:

“凡物流形,奚得而成?”

它像一束从竹纹深处透出的微光,
照着人心暗处最柔软的那一点。

楚人架起的追问之梯,从地气直通天光,
而每一阶都必须由后来者亲自踏上。
他们把问题写下,
然后停笔等待——
等待一个仍愿为万物成因抬起头的人。

两千三百年后的今夜,当你在手机屏前怔住——
那个楚国熊孩子正隔着竹简轻声问:
你的下一个为什么,是什么?

参考资料来源: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凡物流形_百度百科

(《凡物流形》)原文及译文

📚 更多来自竹简的声音:

楚简帛书思想 | Chu Bamboo Script & Silk Classics

——关于命、关于病、关于律、关于诗、关于战、关于人
——关于生活与判断
——关于宇宙与人心

它们共同组成了楚文明的思想银河

🤖 人工智能协作声明

本文由作者主导构思、架构与撰写,并在人工智能模型 Claude AI & OpenAI ChatGPT 的协作下,进行多轮讨论、节奏输出、语言检查、结构检测与文字润饰。所有内容均由作者独立主创完成,AI 工具仅作为语言节奏的辅助,不参与著作权主体归属。最终内容由作者人工审校并艺术化重构,承担全部创作与价值判断责任。

📜 本站所有原创作品均已完成区块链存证,确保原创凭证。部分重点作品另行提交国家版权登记,作为正式法律备案。原创声明与权利主张已公开。完整说明见:

👉 原创声明 & 节奏文明版权说明 | Originality & Rhythm Civilization Copyright Statement – NING HUANG

节奏文明存证记录

本篇博客文为原创作品,由黄甯与 AI 协作生成,于博客网页首发后上传至 ArDrive 区块链分布式存储平台进行版权存证:

  • 博客首发时间:2025年11月17日
  • 存证链接:c2116e66-96f6-44f9-bf7a-9ac0a8d9f2ed
  • 存证平台:ArDrive(arweave.net)(已于 2025年11月17日上传)
  • 原创声明编号
    Rhythm_Archive_17_Nov_2025/chu-bamboo-slips-24-fanwuliuxing
  • 用途声明

    本文为《节奏文明观》之〈楚文明 〉篇章,亦参与构建《AI×非遗文明共构档案》与《文明节奏回声计划》,用于文明节奏实地记录、区块链存证、跨域协作与版权登记用途。

© 黄甯 Ning Huang,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受版权法保护,未经作者书面许可,禁止复制、改编、转载或商用,侵权必究。

📍若未来作品用于出版、课程、NFT或国际展览等用途,本声明与区块链记录将作为原创凭证,拥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