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新读》|致楚人后裔,与所有寻根者:一张文明归家的地图
这不仅是一系列篇章,而是一张张文明归家的路图——在AI席卷的浪潮下,为仍在寻找根脉的人点亮一盏灯。
从竹简的肌理抵达先祖的脉搏,从楚地的烟火触摸文明的星图,在权力的棋局里,看见血脉深处的那份智慧。
两千年的碎片在这里渐次复位,楚文明,也在这些竹简中重新苏醒。
如果你是楚人后裔,这里写着你的归途:
- 祖先如何生活、思考与构建家园
- 楚文明何以兼具浪漫与理性、狂放与秩序
- 流淌在我们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坐标
如果你来自四方,这里是你的参照:
- 看一套文明如何调和理性与神秘
- 理解华夏土地上最早的多元共生
- 在全球化的混响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锚点
这不仅是对文明记忆的整理,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精神基建,是一张为当代人铺开的精神地图。
当世界在速度中失焦,当文化在喧嚣里被冲散,愿你循着这张竹简铺就的归家地图——找回我们来自何处、为何而立、又将走向何方。
《荆州简秦家嘴M1093》:纪南城近郊最大的“地下书房”
湖北荆州秦家嘴 M1093 号墓,墓主是一位楚国庶人。他带入地下的,不只是随葬品,而是一座真正的“地下书房”——3910 枚竹简,预计可缀合为 1200–1500 枚,共三万字。
这些竹简覆盖《尚书》、诸子、数学、医药、文学、方技、日书、术数、畜牧……
不是为墓主立传,而是为整个时代绘制了一幅极其繁复的知识图谱。它展现了战国时代楚文化吸纳、整合与再生产知识体系的广阔能力,也构成一个多源、多脉、多层的精神宇宙。
而从中初步辨识出的篇章,更以竹简为刃,划开历史的帷幕:《尚书·吕刑》《齐庄侯侵晋伐朝歌》《叔鱼谏晋庄平公》《四王五霸》……每一篇都像是重新点亮了古籍阙失处的暗角。
其中,本篇介绍的《四王五霸》尤为关键。它建构了一条与传世文献完全不同的霸权谱系:
在这套楚人自己的历史叙事中,楚文王被郑重列入五霸行列,取代了我们最熟悉的楚庄王。
这不仅是对中原中心史观的回应,更是楚国知识阶层试图重构历史记忆、确立政治合法性的思想举动。
这篇文献的出土,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春秋五霸”这一看似稳固的历史概念:
它从来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标准答案”,而是在多元思想竞争之后才逐渐沉淀的。统一叙事出现之前,历史认知曾如此丰饶、如此多岔、如此充满可能。
M1093 楚墓向我们证明:
楚文化的生命力,不只存在于王侯将相的礼器与铭文中,更湧动在一位普通士庶所携带的竹简书卷里。它既是楚文化知识谱系的平民节点,也是战国时期知识下移、思想扩散的实物证据。
竹简易朽,却抵抗了遗忘。沉默如泥土,却震耳欲聋地宣告:
真正的文化传承,是把知识写进每一枚竹简、每一次书写,直至成为后世重新解读一个时代的钥匙。
引文|爆冷门:一份非主流的"春秋五霸"榜单

图:春秋五霸王概述图(作者加入楚文王),源自:春秋五霸图册_百度百科
“春秋五霸”是谁?
这个问题,学校历史课本给过答案,
《史记》给过答案,
《孟子》《荀子》也给过答案。
但两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位楚国庶人,
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名单。
湖北荆州秦家嘴 1093 号墓出土的楚简《四王五霸》,
开篇就是一记重锤:
“其次五霸:齊桓公……楚文王……吳王闔廬。“(简1812-1813+1823)
——接下来是五位霸主:齐桓公……楚文王……吴王阖庐。
正是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
“楚文王”——
像一柄在历史暗室中无声出鞘的楚式铜剑,
剑锋划过,
我们沿用两千多年的历史常识,
应声裂出一道缝隙。
等一下——
楚文王?
不是楚庄王吗?
“问鼎中原”的楚庄王,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荀子·王霸》里明确列入“五霸”的楚庄王——
被踢出群聊了?
取而代之的,是他的曾祖父——楚文王。

图:楚文王与楚庄王,源自:楚国君主世系图
而且,这不是笔误。
简文紧接着写道:
“楚文王,其相鬻拳。”
——楚文王,他的相国是:鬻拳
辅佐楚文王的相国是鬻拳,一位以兵谏和极端忠诚著称的臣子。
鬻拳见于《左传·庄公十九年》,是楚文王时代的重臣。
这份名单是认真的。
它不是抄错,而是刻意改写, 或者是当时的版本如此。
问题随之出现:
是谁写的?或是谁改的?
为什么是这个版本?或者为什么要改?
历史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我们熟悉的“五霸”名单,
是后世(尤其是儒家)为建立秩序而整理、筛选甚至“规训”后的结果。
清晨的纪南城遗址外,薄雾未散。
纪南君站在工作台前,手指轻轻拂过那行简文:”楚文王,其相鬻拳。”
他笑了:
“这不是一份历史记录,这是一份宣言。有人在用自己的尺子,重新丈量春秋。
而这批楚简提供的,是一个战国时期的 ‘现场版本’ 或 ‘派系观点’ 。
它提醒我们,历史在成为定论前,曾充满如此生动的分歧与可能性。”
一、寻作者|谁是名单的"幕后策划"?
追踪这份名单的幕后执笔人,
线索就藏在一个不起眼的词汇里。
简文中,
一句看似平常的话——
却泄露了天机。
在列举五霸前,有这样一句看似题外的话:
“今天下此之谓圣,贱人不知其为圣也。”(简1812)
——如今天下所谓的“圣人”,平民百姓根本不知道他们为何能被称作圣人。
“贱人”——这个词,暴露了作者的身份。
学者李学勤指出:
“‘贱人’一词,亦常見於《墨子》。……此词罕見於其他古籍,可以作为简文是《墨子》佚篇的证据。”
让我们翻开《墨子》。在其著名篇章《所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度相似的逻辑框架: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齐桓公受到管仲、鲍叔牙的影响,晋文公受到舅犯、高偃的影响,楚庄王受到孙叔敖、沈尹的影响,吴王阖闾受到伍子胥、文义的影响,越王勾践受到范蠡、大夫文种的影响。这五位君主,因为所受的影响是正确的,所以能称霸诸侯,功名流传于后世。
将两份名单并列,真相豁然开朗:
| 文献来源 | 五霸名单 |
|---|---|
| 《墨子·所染》 |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
| 秦家嘴楚简 | 齐桓公、晋文公、楚文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
两份名单的唯一区别,就在于“楚庄王”被替换成了“楚文王”。
而核心逻辑完全一致:
每一位霸主的名字后面,
都紧跟着辅佐他的贤臣。
墨家“尚贤”的思想,
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不是在评选
谁的功业最大,
而是在论证:
谁真正“用对了人”。
暮色为城外的田埂镀上一层苍茫。
纪南君独自立于秦家嘴的封土之侧,
晚风拂动他沾满考古探方尘埃的衣襟。
他缓缓合上那本褐色皮面的随身笔记,
目光穿越暮霭,
投向远方纪南城遗址模糊的轮廓,
他淡淡地说:
“墨家不是在记历史……
他们是在给天下的君主上最后一课:
你敢不敢把权力交给对的人?”
二、解谜团|为什么是楚文王?

图:楚文王:第一位进军中原的楚王,源自:楚文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
既然作者是墨家,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
他们为什么要用楚文王
替换掉功业更显赫的楚庄王?
答案,就藏在楚文王的名字后面。
简文写得很清楚:
“楚文王,其相鬻拳。” (简1813)
——楚文王,他的相国是:鬻拳。
关键在于这位鬻拳。
他究竟有何等魅力,
能让墨家为他而修改历史榜单?
让我们回到《左传·庄公十九年》,
看看鬻拳的惊世之举:
“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鬻拳曰:‘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
——当初,鬻拳强谏楚文王,文王不听。鬻拳竟拔出兵器指向国君,文王恐惧之下才听从。事后,鬻拳说:“我用兵器胁迫君王,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于是自己砍断了双脚以示惩罚。
这还没完。
即便承受了自刖之刑,
鬻拳依然没有放弃臣子的责任。
《左传》以“君子曰”的高度评价为此事定调:
“鬻拳可谓爱君矣,谏以自纳于刑,刑犹不忘纳君于善。”
——鬻拳的行为,体现了一种极致的忠君爱国。他通过劝谏将自己置于刑罚之中,而即便在承受了酷刑之后,他念念不忘的,仍旧是如何帮助君主成就善政。
现在,我们明白了。
在墨家的价值天平上,
楚庄王的名相孙叔敖固然贤德,
但其事迹的“冲击力”远不及鬻拳。
鬻拳的故事,是“臣道”的极致形态:
- 敢用兵相谏——极致的刚烈
- 愿自残谢罪——极致的忠贞
- 刑后仍辅政——极致的执着
墨家不是在评选“最风光的君主”,
而是在寻找“最硬核的臣子”。
这份名单的潜台词是:
一个时代真正的荣耀,
不在于君主的威名,
而在于臣子的骨头里,
藏着怎样的忠诚。
傍晚的风掠过楚文王陵前的松枝,发出低沉的涛声。
纪南君静立于封土背风的一隅,
仰首凝视那座在时光中沉静太久的陵丘。
他低声说:
“墨家把历史颠倒了——
我们以为是在评最风光的君主,
他们却在找最硬核的臣子。”
三、定基调|名单背后的"黑暗"批判
如果我们认为墨家写下《四王五霸》只是为了歌颂,
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恰恰是文本设下的陷阱。
在列举完五霸及其贤臣后,
简文的笔锋陡然一转,
亮出了冷冽的批判锋芒:
“夫是五霸者,皆长富兼家,上逼其君而代之,外并其邻,如天下法此,夫是还相杀也。”(简1815)
翻译就是:
这些所谓的五霸,
都是靠积累财富、吞并家族崛起;
他们向上逼迫自己的君主,甚至取而代之;
向外侵吞邻国;
如果天下都效法他们,这必然会导致永无休止的互相残杀。
这记“回马枪”彻底颠覆了前文的铺垫。
原来,墨家真正的观点是:
- 他们是财富的兼并者(长富兼家)
- 他们是秩序的颠覆者(上逼其君)
- 他们是和平的破坏者(外并其邻)
- 他们是乱世的祸根(还相杀也)
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思维结构:
工具性表彰 + 本质性否定
墨家可以为了宣传“尚贤”的主张,
把五霸的成功当作工具性的“案例教学”;
但同时,在根本的政治哲学层面,他们对霸权本身有着本质性的批判态度。
最终,墨家拆解了“霸业”:
- 值得效法的部分:用对人(“尚贤”的实践)
- 必须否定的部分:暴力兼并(“乱之本”的根源)
五霸的霸业,不过是时代的噪音;
贤臣的品格与“尚贤”的原则,才是墨家真正想留给后世的答案。
夜色落在纪南城外的土丘上。
纪南君从灯下的竹简前抬起头,空气里仍带着泥土与竹水混合的气味。
他将竹简轻轻合拢,像在为这段古老的争议关上门。
沉默许久,他冷声地说:
“墨家的刀法很绝——
先捧你上神坛,再把神坛拆了。
他们要的从来不是霸主,
而是站在霸主旁边的那个人。”
尾之声|一场跨越千年的"议题设置"

图:秦家咀墓地全景,源自:荆州秦家咀楚墓出土3900余枚战国竹简
历史从不会一次成形。
它总是在无数未被听见的笔迹里,
悄悄改写自己的边界。
当秦家嘴M1093的竹简重见天光,
我们才发现——
春秋的“定论”,原来只是众声中的一个回音。
那个庶人墓主选择将这份“异端”学说带入地下,
或许正是因为,
在这个被墨家重新诠释的历史中,
他看到了某种超越暴力兼并的、
关于秩序与忠诚的、
更值得珍藏的理想。
这份简文里霸王名单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正确”。
它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在战国思想的自由市场上,
墨家曾强势地设置过一个议题——
何为真正的强大?
是土地的广袤,
还是贤臣的归心?
是君主的英明,
还是臣子的极致?
是问鼎中原的威风,
还是“纳君于善”的忠诚?
墨家的答案极其清楚:
用对人,比打下江山更重要。
两千三百多年后,我们翻开这批竹简,看到的不只是一份“非主流名单”——
而是一个时代的思想自由度。
那时候,历史还没有“标准答案”;
那时候,一个庶人可以收藏“异端”学说;
那时候,墨家甚至可以把楚庄王从五霸群聊里踢出,
换上楚文王——
并堂堂正正地刻在竹简上。
这份竹简最后留给后世的提问,
穿越两千年仍然锋利:
“天下人都称他们为圣人,但你知道他们为何是圣人吗?”
纪南君缓步走出 M1093 墓室,站在秦家嘴的田野上,
夕阳将他的身影在身后无限拉长,
宛如一条自他脚下迤逦而出、直通战国思想深渊的时光路径,
他望向远处在夕照中泛着昏金色的纪南城方向,
轻声自语,
仿佛正在与那个时代对话:
“楚庄王大概没想到,
自己会被一群执着于“尚贤”的墨者,
踢出群聊。而这,恰恰是战国最令人神往之处——
在那个思想如野火般奔流的年代,
谁都可以重写历史,
只要你手里有一把自己的尺子。“
更多来自竹简的声音:
楚简帛书思想 | Chu Bamboo Script & Silk Classics
——关于命、关于病、关于律、关于诗、关于战、关于人
——关于生活与判断
——关于宇宙与人心
📜 更多「楚式治理学」:制度|权力|KPI|危机管理:
它们共同组成了楚文明的思想银河。
🤖 人工智能协作声明
本文由作者主导构思、架构与撰写,并在人工智能模型 DeepSeek AI & Claude AI 的协作下,进行多轮讨论、节奏输出、语言检查、结构检测与文字润饰。所有内容均由作者独立主创完成,AI 工具仅作为语言节奏的辅助,不参与著作权主体归属。最终内容由作者人工审校并艺术化重构,承担全部创作与价值判断责任。
📜 本站所有原创作品均已完成区块链存证,确保原创凭证。部分重点作品另行提交国家版权登记,作为正式法律备案。原创声明与权利主张已公开。完整说明见:
👉 原创声明 & 节奏文明版权说明 | Originality & Rhythm Civilization Copyright Statement – NING HUANG
节奏文明存证记录
本篇博客文为原创作品,由黄甯与 AI 协作生成,于博客网页首发后上传至 ArDrive 区块链分布式存储平台进行版权存证:
- 博客首发时间:2025年11月24日
- 存证链接:1f46dea9-b0cf-4b3b-953c-cfb836cb1a18
- 存证平台:ArDrive(arweave.net)(已于 2025年11月24日上传)
- 原创声明编号:
Rhythm_Archive_24_Nov_2025/chu-bamboo-slips-34-qinjiazui-1 - 本文为《节奏文明观》之〈楚文明 〉篇章,亦参与构建《AI×非遗文明共构档案》与《文明节奏回声计划》,用于文明节奏实地记录、区块链存证、跨域协作与版权登记用途。
© 黄甯 Ning Huang,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受版权法保护,未经作者书面许可,禁止复制、改编、转载或商用,侵权必究。
📍若未来作品用于出版、课程、NFT或国际展览等用途,本声明与区块链记录将作为原创凭证,拥有法律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