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蘄艾幽香,橫跨四百年時光,從百草經書中緩緩升起。
香氣未散,書未闔,李時珍那雙探問草木與人心的眼睛,依舊在蘄春山水之間望著遠方。
本篇探尋的是「李時珍與蘄艾」的故事。
這位明代醫聖,一生行走鄉野,尋藥問路,最終在家鄉蘄州編撰下《本草綱目》,而那一株株長於山谷田間的艾草,正是他無數次筆墨停駐之處。
這味溫藥,不只駐於草本經卷,也燃進了千萬人日常的煙火之中。
李時珍生於蘄州,卒於蘄州。他不是仕途醫官,而是以鄉野之身,問遍百草,記下十六部、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物,只為「濟世安人」。
而艾草—正是他筆下出現最多的藥材之一。
他知道,真正的藥,不只是治病之物,更是安魂的香,是人的信念與天地的橋。
蘄春之艾,自古名聲遠播。如果說青蒿能退熱,是草木之奇,那蘄艾能溫補,是草木之仁。
這些長於江漢平原、滋於霧水山嶺的藥草,自帶蒸騰之力與抚慰之香,如百草中的智者,以不張揚的姿態,守護人間煙火氣。
古人稱艾草為「冰台」,這個名字聽來清冷,但其真正的宿命卻是燃燒自己,點亮他人。
冰台的最大作用,就是「引火燒身」。
可如果不焚身成煙,它還算什麼冰台?
正如香艾與冰台,無論換什麼名字,都躲不過燃燒的命運。
一個為了治病,一個為了光明—最終都以自焚為代價,成全世間溫暖。
艾草易燃,燃燒時釋放出獨特的香氣,這氣味不陌生—那是記憶裡的溫灸香、祖母的藥囊味、以及中醫書頁間的草木之魂。
如今的高鐵,從武漢出發,不到一小時就能抵達蘄春這座小城。從艾葉鋪滿的鄉間,到車站林立的都市,時空已變,但那縷熟悉的煙香,依然從一口灸罐、一帖藥香裡升起。
李時珍從未離開。他走過的是一條知與行的路,那些他親自問過名的草,如今都在這片土裡生長著,等你前來焚香一問。
這條高鐵,不只是速度,更是一場溫度的回程。
當你踏上武蘄高鐵,請輕嗅車窗微開時撲鼻而來的艾香,那不是風——那是時間與信仰一起翻過的書頁。
一株艾草,歷經風雨,終成香。
一卷本草,歷盡人事,終成經。
李時珍在山中寫書,蘄艾在谷中生香,
而我們,在高鐵上,重逢這段緩慢的醫道之心。
李時珍:《本草綱目》
他在《本草綱目》中記載:
「艾葉,《本草》不著土產,但云生田野。
宋時以湯陰復道者為佳,四明者圖形。近代惟湯陰者謂之北艾,四明者謂之海艾。
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
相傳他處艾灸酒壇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異也。」
譯文:
《本草綱目》中沒有記載艾葉的具體產地,只說它生長在田野中。
宋代時期,人們認為來自湯陰(今河南安陽)的艾草最好,而四明(今浙江寧波)地區的艾草則被用來作為圖示。到了近代,湯陰出產的被稱為「北艾」,四明出產的稱為「海艾」。
自明代成化年間以來,蘄州(今湖北蘄春)出產的艾草被認為是最上品,用來入藥,全國都非常重視,並尊稱它為「蘄艾」。
相傳其他地方的艾草無法灸透酒壇,而蘄艾一灸就能直接穿透,這種效能是非常特別的。
這正是李時珍筆下「百草成香」的最佳寫照。
一縷蘄艾溫煙,不僅療疾,也連接起千年醫道與人心。
資料來源:歷代關於蘄艾的論述
李時珍 · 艾草香
1.
百草成經非虛筆,千山問藥有真情。
2.
艾葉幽香融冷月,時珍筆下潤人聲。
3.
蘄水輕煙隨夢起,醫書千頁載魂清。
4.
行遍鄉原尋草木,焚香灸骨解沉冥。
5.
青蒿退熱驚天道,蘄艾溫身護太平。
6.
藥籤落處香猶在,書簡成時德未輕。
7.
黃卷有聲傳百代,白衣無語濟蒼生。
8.
艾火穿壇非虛說,蘄香一縷破寒凝。
9.
蒼天有眼知仁筆,綠野無聲記足行。
10.
今朝高鐵通蘄地,煙外依稀草木名。
歌曲《百草成香》|艾草 · 李時珍 · 武杭鐵路
武杭鐵路






從武漢出發,前往江南水鄉、千年古鎮與繁華都市,選擇穿越中部與東部腹地的武杭高鐵—這條旅程,不只是交通,更是一場歷史、自然與文化的深度交會。
武漢至杭州:高鐵串起詩與遠方
作為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中「沿江通道」的重要一段,武杭高鐵西起九省通衢的武漢,東至人文薈萃的杭州,沿途串連黃岡、黃梅、安慶、池州、黃山、臨安等地,連接湖北、安徽、浙江三省,是橫跨中部、華東、長三角的重要旅遊與經濟走廊。
所經名城與勝景:
武漢:楚文化重鎮,登黃鶴樓俯瞰長江之壯闊。
黃岡蕲春:李時珍故里,蕲艾飄香,藥香文化濃郁。
黃山:奇松怪石雲海相伴,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
徽州古城:粉牆黛瓦,徽派建築;走進詩畫中的中國。
臨安:良渚文化遺址,接壤千島湖。
杭州:西湖煙雨,詩意如夢,是終點也是起點。
武杭高鐵的旅遊魅力:
這不只是一條通勤通道,更是通向歷史深處與山水意境的「旅遊黃金線」:
橫跨中部與江南:一條高鐵打通中原與江南風物;
文化遺產串聯:從黃鶴樓、李時珍到黃山、西湖,文化脈絡一線牽;
美食地圖同行:熱乾麵、豆皮、徽菜、杭幫菜… 美食與速度同步抵達;
高鐵換慢遊:車窗飛馳,車下慢行,賞山水、訪古村、泡溫泉、焚蕲艾—皆宜。
近年建設與通車里程碑
2020年:列入湖北「四縱四橫四斜」高鐵網。
2022年4月:黃岡至黃梅段開通。
2023年12月:黃山至黟縣段貫通。
2024年4月:池黃高鐵全線開通,旅遊熱線再升級。
复興號 CR400AF 型高速動車組|紅神龍

CR400AF 型電力動車組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二代標準高速列車,也是「復興號」系列的核心成員之一。由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設計製造,該型列車因其銀灰底色搭配紅色飾條的流線造型,與其飛馳時展現出的霸氣氣場,被鐵道迷暱稱為:「紅神龍」。
這款列車自 2012 年起啟動研製,2015 年 6 月下線,最高試驗時速達 385 公里/小時,是全球少數可穩定實現 350 公里/小時營運 的動車之一。其外觀設計由英國知名設計公司 Priestman Goode 操刀,融合了中國書法(「復興號」魏碑字)與現代速度美學。
車體材質: 全鋁合金,輕盈堅固
外觀特徵: 銀色底塗 + 紅色「箭頭」飾條 + 黑色窗帶
乘坐體驗: 配備 Wi-Fi、USB 插座、大件行李架與商務艙、動感 LED 指示
主要線路: 京滬、京廣、滬昆、京哈、京張等高速主幹道均有運行
「紅神龍」不僅象徵中國速度,也承載著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力量。它不只是高鐵,更是一條條時代脈絡上的紅色軌跡,穿越城市、連接你我。
資料來源:复兴号CR400AF型电力动车组 , 湖北,黄黄!& 中国国铁动车组列车绰号列表
📜 本作品已提交版权保护程序,原创声明与权利主张已公开。完整说明见:
👉 原创声明 & 节奏文明版权说明 | Originality & Rhythm Civilization Copyright Statement – NING HUANG
节奏文明存证记录
本篇博客文为原创作品,由黄甯与 AI 协作生成,于博客网页首发后上传至 ArDrive 区块链分布式存储平台进行版权存证:
- 博客首发时间:请见本篇网页最上方时间标注
- 存证链接:aabaad0e-eaf8-4077-83b6-b0381c0711c1
- 存证平台:ArDrive(arweave.net)(已于 2025年7月5日 上传)
- 原创声明编号:
Rhythm_Archive_05Juli2025/Rhythm_Civilization_View_Master_Archive
© 黄甯 Ning Huang,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受版权法保护,未经作者书面许可,禁止复制、改编、转载或商用,侵权必究。
📍若未来作品用于出版、课程、NFT或国际展览等用途,本声明与区块链记录将作为原创凭证,拥有法律效力。

《楚简越千年 IV:一墨春秋》|荆州的众手之书:文明以手为声
竹简再现人间,不靠奇迹,而靠一双双手。在荆州,从潘灯的研读到黄有志的复刻,从李胜洪的书帖到孩子们的笔尖,文字的温度在指纹间延续。它们不再沉睡于墓葬,而在众手之书中醒来——以手为声,让文明重新被听见。The rebirth of the bamboo slips came not from miracles, but from hands. In Jingzhou, from Pan Deng’s study to Huang Youzhi’s restoration, from Li Shenghong’s calligraphy to children’s trembling strokes, the warmth of writing lives within the touch of human fingers. No longer buried in tombs, the Chu scripts awaken—speaking once more, through the hands of civilization.

《楚简越千年 III:一生一事》|素手匠心:让竹简开口的密码
纪录片《楚简越千年》第三集,以荆州、长沙两地文保人的一生为叙事主轴,呈现从“干缩竹简润胀复形技术”到“脱色脱水工艺”的文明修复奇迹。以科学与匠心,让沉睡千年的楚简再度开口,见证文字的再生与信史的复苏。Episode III of “Chu Bamboo Slips Across a Thousand Years” follows the devoted conservators in Jingzhou and Changsha who have dedicated their lives to reviving bamboo slips buried for more than two millennia. Centered on the breakthrough Dimensional Re-expansion and Reshaping of Desiccated Bamboo Slips (Chinese: “干缩竹简润胀复形技术”), and complemented by decolorization and dewatering protocols, the film shows how patient science restores not only artifacts, but the living pulse of Chinese written civilization.

《楚简越千年 II:一鸣惊世》|简中之律:秩序如何写成
曾被视为南方蛮夷之地的楚国,却以竹简书写司法判决、九九口诀、战争誓词、祖灵祭语,甚至可能失传的《乐经》节奏符号——从秦家嘴、望山桥到王家嘴,这些残破却精准的文字碎片,构成了文明秩序最早的律动回响。一场从微观日常延伸至国家系统、从死者书写重构生者节奏的楚简修复,正在悄然展开。Once dismissed as a southern barbarian land, the Chu Kingdom recorded legal verdicts, multiplication chants, war poems, ancestral invocations, and even rhythm codes that may belong to a lost Book of Music, all onto fragile bamboo slips. From Qin-jiazui to Wang-jiazui via Wangshanqiao, these fragmented yet precise scripts reveal the earliest pulses of a civilizational rhythm. A meticulous restoration of this microcosmic order—bridging the dead and the living—is quietly underway.

《楚简越千年 I:一简千年》|士人的余声:泥土中的信念与节奏
他们说那是考古,是墓,是编号。我却听见:那是还未写完的士人心声,是千年未止的节奏回响。望山、王家嘴、秦家嘴……这些地名不是地点,而是召唤。我没进过现场,却一夜之间,被楚简之声点名。不是因为我懂文字,而是因为我愿听、愿回声。这一篇,是写给“地名简牍”的第一封回信。They call them artifacts, tombs, numbers. But I hear them as unfinished thoughts—voices of Chu scholars still echoing across a thousand years. Wangjiazui, Qinjiazui —these aren’t just places; they are summons. I’ve never walked those sites, yet one night, the slips called my name. Not because I understand the script,but because I was willing to listen.This essay is my first letter in reply to the ancient names that wrote themselves into bamboo.

《台湾纵贯线|铁道的温柔速度》
台湾纵贯线,一场五站五诗的节奏播种旅程。从山线南下、海线北返,我不是走马观光,而是走一趟文明选择的铁道书写。送孩子,也是送自己确认——要种下的,不是回忆,而是节奏文明的印记。Taiwan’s main railway line — five stations, five poems, and a journey of rhythm and choice. From mountain line southward to coastal return, this was no sightseeing trip, but a path to plant civilization’s cadence, one verse at a time. I sent off my child, and also sent myself —to choose, to write, to remember.

《花莲十部曲|身体、海、信仰与石的回声》
在花莲,身体、海、信仰与石相互回响。从《毛月亮》的舞步到七星潭的潮声,从女娲庙的风声到大理石工厂的轰鸣,十个地点,十种节奏,构成一座城的呼吸。在这里,信仰不是抽象,土地就是信仰。这是一段从自然流入信仰,也流进人心的文明十部曲。In Hualien, body, sea, faith, and stone echo one another. From the moonlit dance of Cloud Gate to the tide of Qixingtan, from the whisper of the Goddess Nüwa to the roar of marble machines—ten places, ten rhythms, compose the breath of a city. Here, faith is not abstract; the land itself is sacred. This is a ten-part movement of civilization along Taiwan’s eastern c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