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宫商角徵羽之外:楚国乐政体系如何用”声音”规划人间秩序|清华简〈五音图〉〈乐风〉荆州简王家嘴798号〈乐〉》

《宫商角徵羽之外:楚国乐政体系如何用”声音”规划人间秩序|清华简〈五音图〉〈乐风〉荆州简王家嘴798号〈乐〉》

《楚简新读》|致楚人后裔,与所有寻根者:一张文明归家的地图

这不仅是一系列篇章,而是一张张文明归家的路图——在AI席卷的浪潮下,为仍在寻找根脉的人点亮一盏灯。

从竹简的肌理抵达先祖的脉搏,从楚地的烟火触摸文明的星图,在权力的棋局里,看见血脉深处的那份智慧。

两千年的碎片在这里渐次复位,楚文明,也在这些竹简中重新苏醒。

如果你是楚人后裔,这里写着你的归途:

  • 祖先如何生活、思考与构建家园
  • 楚文明何以兼具浪漫与理性、狂放与秩序
  • 流淌在我们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坐标

如果你来自四方,这里是你的参照:

  • 看一套文明如何调和理性与神秘
  • 理解华夏土地上最早的多元共生
  • 在全球化的混响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锚点

这不仅是对文明记忆的整理,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精神基建,是一张为当代人铺开的精神地图

当世界在速度中失焦,当文化在喧嚣里被冲散,愿你循着这张竹简铺就的归家地图——找回我们来自何处为何而立、又将走向何方

清华简《五音图》《乐风》与王家嘴楚简”乐经”

清华简与荆州王家嘴楚简的最新考古资料,使先秦楚国乐律体系呈现出前所未见的整体结构。2022 年荆州王家嘴 798 号楚墓出土的 160 余支竹简中,其中简 581 与简 582 ,其自题“乐”,被学界视为迄今首次发现的题名为“乐经”的先秦原典实物。

简文包含数字“一、二、三、四”、天干“乙、丁、戊、己”以及附加符号等复杂系统,研究者普遍认为,这可能是一套结合弦位、徽位与指法的瑟谱记录方式,显示出高度程序化、法典化的演奏编码。

与之相对应,清华简《五音图》与《乐风》反映了楚国更早期的乐律理论框架。

《五音图》以五角星连线与大量修饰音名构成声学结构模型,呈现跨越多个音域的标音体系。

《乐风》前半部分可能将声、韵按宫商角徵羽拆解为音名组合,后半部分则出现“挟”“滑”“上”“下”等与指法、动作相关的术语,被视为对演奏者身体操作的规范性记录。

三类文献相互补充,构成了楚国乐律制度从理论模型到操作规程、再到程序化法典的连续谱。

它们呈现出一个关键事实:在楚国音乐观中,声音并非审美装饰,而具有规范、分类与政治实践功能,是理解、编码并维持社会秩序的技术手段。

引文|律令,起始于音律

在先秦的认知图景中,
声音从不只是情感的流露。

它是秩序的隐喻
权力的语法

一声“宫”,
一声“商”,
是对社会结构的声学确认;

一段旋律,
是对集体意识的节奏驯化。

在楚国,调试音律是一种庄严的治理术。
调和五音,不是艺人的闲情,
而是官员的职责。

清华简《五音图》——
揭示五音相生、以几何组织世界的宇宙模型;

乐风》——
记录语言、音律与身体之间缜密的编码关系;

荆州简王家嘴《》——
以数字、天干与符号,构筑可执行的声音程序。

三批文献对齐同一个被遗忘的真相:

在楚国,音与政同构,律与令同源。

声音不仅塑造美感
塑造权力
不仅表达情绪
建构认同

当这些竹简在时光中重新拼合,
我们看到的不是古乐谱的复原,
而是一个文明如何将“治理
写进音高、指法与呼吸的节奏

楚国的乐政体系,
是一项以声音为“治理算法”的文明工程。

因此,《乐经》的失传,
我们失去的不是一卷曲谱,
而是一整套通过声音来理解、编码
治理人间的认知范式

郢都冬夜,雪落无声。

纪南君独坐灯下,
清华简《五音图》的拓片在烛火中缓缓舒展。

图:五音图,源自:清华简十三《五音图》解析

纪南君:

“我在想——当楚国乐官调试编钟时,他校准的,到底是什么。”

湘湘女公子:

“音律?”

纪南君说:

“不。
是宇宙秩序。
是治理人间的密码。

他展开《乐风》与王家嘴楚简的摹图。

纪南君:

“你看这些符号——数字、天干、指法……
这是一套将演奏彻底程序化的编码。
演奏者在还原乐音的同时,也在把秩序刻进自己的身体。”

湘湘女公子:

“所以,楚国的乐官……与执掌刑书的尹官一样重要?”

纪南君:

“他们做的是同一件事。
一个用刑书,一个用音律,
都在用可计算的系统维持世界的秩序。”

窗外,仿佛有编钟余韵在风中低徊。

纪南君:

“今夜,就让我们读这些竹简。
看看楚国精英如何用声音规划秩序
如何用美学引导政治
如何把混乱的世界调试成一个和谐的体系。”

烛火摇曳,
那些沉睡两千年的字符,
仿佛被再次唤醒。

一、模型|《五音图》:宇宙秩序的声学蓝图

图:楚文字五音图,源自:清华简十三《五音图》解析

1. 不是乐谱,而是世界的几何学

《五音图》初展时,令人震撼的不仅是它的形式,更是它背后的认知野心
那精密的五角星连线,四周层层叠叠的音名,
不是乐谱,而是一张世界关系的拓扑地图
是楚人将宇宙生成规律纳入可计算体系的哲学尝试。

简文中五角星的连线顺序——
“宫—徵”、“徵—商”、“商—羽”、“羽—角”、“角—宫”——
与《管子·地员篇》所载的五音生成法相合。
这不是装饰,而是信念的图示
音律的展开,就是宇宙秩序的展开。

宫音为五音之始,也是万物的起点;
五音的相生相克,对应五行的运转、四时的更迭、
乃至政治的兴衰与文明的节律。

2. 声音的文治化:命名的权力

更令人震撼的是《五音图》中的巨大音名系统:

“上官”、“大宫”、“少宫”、“歌”、“汰商”“上商”、“右商”、“左商”、“少商”……
楚人用“汰—上—大—右—左—少—反”等修饰词,
构建了一个横跨多个八度的精密标音体系。

这不是只为了演奏,也是为了将声音“文治化”。
正如文字让语言可记录、可传播、可规范,
这套音名体系也让声音变得可命名、可分类、可管理
音律在此成为一种“元语言”——
一种理解表述并构建世界内在和谐的基础代码。

《五音图》的形式“犹如帛书”,
其本身就是秩序的可视化呈现
在楚人的宇宙观中,世界并非混沌,
而是充满内在的数学美与声学美
乐官的职责,正是发现这种美,
并将它转译为人间可感知的声音秩序

纪南君将《五音图》的拓片缓缓展开。
湘湘女公子凑近细看:

“这个五角星连线……”

纪南君指着中央:

“这是宇宙生成的密码。
你看——‘宫—徵、徵—商、商—羽、羽—角、角—宫’,
完全符合《管子·地员篇》的五音生成法。
楚人相信:音律的展开,就是宇宙秩序的展开。”

湘湘女公子指向密布的音名:

“这些‘上官’、‘大宫’、‘汰商’……”

纪南君解释:

“这是一个庞大的标音系统。
楚人用修饰词构建跨八度的音名结构。
目的不只是演奏,更是为了让声音被命名、被分类、被管理。”

湘湘女公子轻声说:

“这得积累多少代人……”。

纪南君抬头:

“可能几代,也可能更久。
但关键不是时间,而是他们的意图——
音律当成理解世界和谐性元语言。”

他又指向竹简形态:

“学者说它‘形式犹如帛书’,
本身就是秩序可视化的象征。

在楚人的宇宙观里,世界自带数学美与声学美
乐官的职责,就是把这种美转译为人间可听的秩序。”

湘湘女公子轻抚竹简:

“多么浪漫而艰难的使命——
在混乱中寻找和谐,在噪音里听出旋律,在人间重现天道。”

烛火微动,《五音图》上的五角连线仿佛随光影旋转,
像一个永不停息的宇宙模型。

二、操典|《乐风》与王家嘴〈乐经〉:声音的政治编程

如果《五音图》是楚国乐政体系的“宪法总纲”,
那么《乐风》与王家嘴《乐经》,就是这部宪法的执行细则操作程序
它们告诉我们,声音如何被拆解、被规训、被编程,
最终成为治理工具。

在这里,“乐”不再只是听觉的艺术,
而是被精确书写、被严格执行的政治技术

1.〈乐风〉:当歌词变成声韵密码

清华简《乐风》前半部分,是一段看似朴素的音名组合:

宫徵,宫羽,宫商,徵羽。
商徵,徵地,商徵,徵角。
商角,商羽,羽角,穆,商羽。
羽角,宫羽,宫商,宫角。《乐风》(简1-4)

这并非随机的音符排列,而是对音节的再编码
根据学者分析,楚人将诗歌中每一个字的声母、韵母、声调,
精确对应进“宫商角徵羽”的体系。

也就是说:

  • 诗句=意义 + 声音位置
  • 声音位置=政治秩序的象征

当一首颂歌在宗庙中唱起,
它传递的不只是文字的含义,
而是:

  • 祖先的位置
  • 君臣的等级
  • 仪式秩序的稳定
  • 宇宙运行的和谐

每一个音节,都必须“唱在应唱的位置”。
这是一种古老的 “声音政治正确”

说对的话,用对的音高说。

2.〈乐风〉后半:身体即秩序

《乐风》的后半部分更为震撼。

挟次之下滑次上,挟次下滑大上。
挟少下[滑]□□,[挟]□□[滑]□上。
次上滑大下,[次上滑少]下。
大下滑大[上],大下滑次上。
大下滑次下,大上滑大下。
大[上]滑[大下],[次上滑次]下。(简5,4,6-13)

这些字句,结合古琴等弹拨乐的研究,
几乎可以确认是一套演奏身体动作的规范语法

  • “挟”:按弦动作
  • “滑”:滑音轨迹
  • “上/下”:移动方向
  • “大/次/少”:力度或弦位的层级

楚人将一首乐曲拆解为:

  • 哪根手指
  • 按在哪
  • 滑到哪
  • 用多大力
  • 移动多远
  • 从哪个徽位到哪里

这是身体的算法
演奏者的肌肉被训练得与制度同频,
在动作中内化秩序

与宴会礼仪一样,
这套系统的目的已不只是美学本身,
而是透过身体的微观管理,实现社会的宏观治理

3. 王家嘴〈乐经〉:失传已久的声音法典

2022年荆州王家嘴楚墓出土的竹简,
为乐政体系提供了关键实证:
在简581、582上,出现自题“乐”——
这是学界首次看到题名为《乐经》的先秦原典。

图:王家嘴乐经楚简局部,源自:荆州王家嘴出土楚简“乐”谱字重考证

简文:

简581:(左列)“二 丩三 丨卜四 卜六 六五九 乙九 卜 卅八六 丨六干 工三六 五九 卜四 卜四……” (右列)“ 卜九五戊 方乙丨爪戊卜 丁卜上庚乙己乂己 卜上癸乙壬 乙辛 丩己丨工角戊 卜旰癸 方父己丩戊 丩丁 ……”

简582:(左列)“丩四 卜五九丩六 卜二五九四方五\ 方八 卜二丩四\五卜 厽四二 刀二丨丩三 丩四丩七 介 ……”

简文内容经过学者与爱好者重新整理,呈现出清晰的结构:

【简581·上段右列】二□□□丩三□□丨
【简581·中段右列】卜四□□□□□□□卜六 六五九□□□□□乙九□□卜卅八六□□丨
【简581·下段右列】六干工三六□□五九□□□□卜四□卜四……

数字 + 天干 + 特殊符号”组成的系统,
很可能是一套结合弦位、徽位与指法的瑟谱

对这批“乐经”简的符号统计显示,基础符号约三十六个,包括:

  • 数字:一至九
  • 天干:乙、丁、戊、己、庚、辛、壬、癸(缺甲、丙)
  • 其他图形:上、工、臼、干、旰、父、刀、卅、介、匕、爪、卜、丩、“了”、斜线符号等

数字 + 天干 → 很可能表示哪一根弦
上方的小符号 → 很可能表示怎么弹
左右对应 → 很可能是双手同时操作

楚人把音乐写成“可执行的代码”。

王家嘴《乐经》很可能是一套多层编码的琴谱

  • 一层记录“弹哪一根弦”
  • 一层记录“用什么指法、怎样触弦”
  • 再叠加“节奏或结构性标记”

当我们把这些信息叠加起来,就会发现:
楚人不仅写下了乐曲,更写下了操作系统级别的演奏规范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部“乐经”:

  • 它并非单纯的乐谱,而是一部 “声音法典”
  • 演奏者必须严格遵守这套组合符号
  • 在还原乐音的同时,也在让自己的身体、节奏、情绪,
    完全对齐于某一种被设定好的秩序模型

当一个贵族子弟完成这套训练,
他所掌握的,不只是技艺,
而是关于“何为和谐”、“何为秩序”的身体知识

纪南君轻轻卷起竹简:

“《乐风》把诗句拆成声音编码,这是楚人最独特的地方。”

湘湘女公子点点头:

“连发音位置都被规定……这是在用声音维持秩序。”

纪南君指向后半部分:

“而指法、移动、力度,全写成动作代码。

身体本身,就是制度。”

她望向王家嘴的照片:

“这份《乐经》……比想象更复杂。”

纪南君低声道,

“这是声音的法典。

当乐音在宗庙响起,那不是音乐,是秩序。

烛火轻晃,两人沉默。
那种“以声音治理世界”的重量,在夜色里缓缓落定。

三、回响|“乐治”的崩溃与我们的失落

1. 为何失传?一个文明范式的终结

“乐崩”不仅是礼乐制度的瓦解,
更象征着一整套世界观与治理模型的失效

楚国的乐政体系建立在几个关键前提上:

  • 一个稳定、封闭的宇宙观
  • 一个以贵族分封为基础的社会结构
  • 专业乐官的持续培养
  • 精密乐器的长期维护
  • 宗庙礼乐的周期性执行

这套系统的传承成本极高,只能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存续。

然而战国时代的到来,使这些条件全面崩塌:

  • 七雄并立 → 分封秩序碎裂
  • 百家争鸣 → 思想垄断解体
  • 军事压力巨大 → 礼乐机构难以维持

当楚国最终在秦军的铁骑下覆灭,
支撑礼乐体系运作的物质与人员基础全部瓦解。

于是,《乐经》不只是一本书的消失,
而是整个文明运行方式的系统性坍塌

2. 我们失去的,是一种“通感”的智慧

随之消失的,还有一种珍贵的思维方式——
把艺术、科学、政治、伦理当作同一生命系统来看待的古代通感智慧。

在楚人的世界里:

  • 校准音律 = 校准人心
  • 调和宫商 = 调和天下
  • 声音的秩序 = 社会的秩序

这听起来天真,却不是无知。
它来自一个深刻洞察:

人类社会的秩序不仅由暴力和法律维持,
更由文化、美学和集体感官经验塑造。

而声音,是最能直接触及情绪、意愿和群体共识的媒介。
因此,乐官的任务从来不是“娱乐”,
而是通过声音塑造集体意识——
一种古老而高效的社会工程学。

这一整套关于“和谐”、“秩序”“心与身如何被调试”的认知框架,
随着《乐经》的湮灭一同消失。

3. 古老的镜子,照见当下

讽刺的是,
我们以为古代的乐治体系已经远去,
但实际上它以新的形式回到了我们身边。

今天的我们也在:

  • 用算法推荐塑造信息茧房
  • 用背景音乐操控消费节奏
  • 用短视频BGM建立情绪共识
  • 用口号与旋律维持群体动员
  • 用声场设计影响行为决策

超市、机场、仪式、演唱会、商场、集会、社交媒体……
声音无处不在地塑造着当代人的情绪与选择

区别只是:

  • 手段从编钟变成了扬声器
  • 载体从竹简变成了算法
  • 乐官从士人阶层变成了数据科学家与媒介工程师

但本质相同:

我们仍在用声音治理世界。
仍在用美学引导政治。

古代乐政体系因此成为一面清晰的镜子:
让我们重新理解权力如何透过文化技术、
悄悄进入身体、情绪与集体心灵的深处。

夜深,烛火摇晃。

湘湘女公子轻声道:

“这样精密的体系,终究还是崩了。”

纪南君只是点头:

“它太依赖一个稳定的世界。世界一变,就再也撑不住。”

她沉默片刻:

“所以我们失去的是?”

他的语气极轻,

“是一种把声音、秩序、宇宙、政治连成一体的智慧。

一种通感的文明能力。”

湘湘女公子望向窗外:

“可我们今天——好像又在做类似的事。”

纪南君微微一笑:

“是啊。只是把编钟换成了算法。”

在沉默中,那份千年回响轻轻落下。

尾之声|聆听那构建世界的元音

这三篇竹简告诉我们:
楚国精英——乃至整个先秦知识阶层——
曾试图为紊乱的人间寻找一个“可被听见”的秩序原型。

他们相信,
天有节奏,地有韵律,人心有音高。
只要掌握这些“声音的密码”,
便能从混乱中提炼和谐,从杂音中抽取秩序。

因此,《乐经》从未真正消失。

当我们在一个和弦中松弛,
在一段旋律中获得共鸣,
当我们本能地追求社会的“和谐”准则时——
我们都在重复着古代乐官的工作:
用声音理解世界,用声音塑造世界。

寻找《乐经》,
是我们对“和谐”本身的乡愁,
也是对“秩序与自由”平衡的永恒追问。

那些埋在土中的竹简与符号提醒我们:
声音从来不是声音——
而是一种组织世界、解释世界、影响世界的力量。
它至今仍在我们每个人的耳膜、骨骼与心灵里微微震颤。

东方渐白。
纪南君与湘湘女公子立在窗前,看着郢都被曙光轻轻托起。

湘湘女公子轻声问:

“这些竹简……究竟在说什么?”

纪南君淡淡回应:

“说一种秩序的原型——楚人把它藏在声音里。”

她点头:

“节奏、四季、心音……都是同一套规律。”

纪南君微笑:

“能听懂它,就能治理世界。”

湘湘女公子看向他:

“所以,《乐经》其实从没失去?”

纪南君的声音低而稳:

“从未。

每当我们渴望和谐、向往共鸣,我们就在继续他们的工程。”

晨钟远处响起。
纪南君望向天边:

“那些符号在提醒我们——声音可以改变世界。”

湘湘女公子轻轻接上:

“也一直在改变我们。”

两人相视一笑。
晨光照在案上的竹简上,那些沉睡两千年的符号仿佛重新亮起。

一个曾被遗忘的系统,随着王家嘴楚简的出土,再次重新启动。

在那些竹简上,在那些符号中,
楚人留下的不只是音乐,
更是一个文明对“和谐”的永恒追问。
而这个追问,
今天,
依然在我们心中回响。

📚 更多来自竹简的声音:

楚简帛书思想 | Chu Bamboo Script & Silk Classics

——关于命、关于病、关于律、关于诗、关于战、关于人
——关于生活与判断
——关于宇宙与人心

📜 更多「楚式治理学」:制度|权力|KPI|危机管理:

楚式治理学 | Chu Governance

它们共同组成了楚文明的思想银河

🤖 人工智能协作声明

本文由作者主导构思、架构与撰写,并在人工智能模型 Claude AI & ChatGPT AI 的协作下,进行多轮讨论、节奏输出、语言检查、结构检测与文字润饰。所有内容均由作者独立主创完成,AI 工具仅作为语言节奏的辅助,不参与著作权主体归属。最终内容由作者人工审校并艺术化重构,承担全部创作与价值判断责任。

📜 本站所有原创作品均已完成区块链存证,确保原创凭证。部分重点作品另行提交国家版权登记,作为正式法律备案。原创声明与权利主张已公开。完整说明见:

👉 原创声明 & 节奏文明版权说明 | Originality & Rhythm Civilization Copyright Statement – NING HUANG

节奏文明存证记录

本篇博客文为原创作品,由黄甯与 AI 协作生成,于博客网页首发后上传至 ArDrive 区块链分布式存储平台进行版权存证:

  • 博客首发时间:2025年11月27日
  • 存证链接:f39e889e-23e0-4339-9a7f-ba0afe198fcc
  • 存证平台:ArDrive(arweave.net)(已于 2025年11月27日上传)
  • 原创声明编号
    Rhythm_Archive_27_Nov_2025/yinyue
  • 本文为《节奏文明观》之〈楚文明 〉篇章,亦参与构建《AI×非遗文明共构档案》与《文明节奏回声计划》,用于文明节奏实地记录、区块链存证、跨域协作与版权登记用途。

© 黄甯 Ning Huang,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受版权法保护,未经作者书面许可,禁止复制、改编、转载或商用,侵权必究。

📍若未来作品用于出版、课程、NFT或国际展览等用途,本声明与区块链记录将作为原创凭证,拥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