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初放,香氣已遠。埋於帝王之志,盛開在洛陽之巔。
本篇探尋的是「武則天登基」,開篇便回望那場顛覆千載的加冕。
古代,降真香本是皇室專用之香,尋常百姓無緣得聞,甚至連達官貴人亦需極高賞賜才能一窺其韻。據《道藏》記載,漢武帝曾在封禪泰山時,特別焚燒降真香為靈獻;因為道教尊降真為靈香,自此以後,凡朝代祭拜天地,必以降真香為先。這段歷史,將降真香的尊貴地位定格於王權與天地之間,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氣息象徵。
傳說武則天即位大典前夕,亦特命宮中焚燃降真香。這種被譽為「香之尊者」的神物,在九重宮闈間縈繞,如同女皇手中緊握的權柄,層層疊疊,直上天聽。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從東都洛陽,乘鑾輿前往神都大朝會。她攜帶著世間最珍稀的寶物,亦懷抱著心中不滅的香魂。
當年,自龍門石窟到天堂明堂,一路焚香為引,那縷降真之氣,穿越宮闕樓台,也穿越了千年滄桑。
彼時的洛陽,城高池廣,萬國來朝。女皇披鳳袍、持寶劍,頭頂帝冕,一步一香,一香一國。
降真香在她手中,不僅是驅邪辟穢之物,更是凝魂養氣的力量。香氣所至,群臣低首,天下生輝。
她懂香,更懂得以香馭心。降真香,便成了她隱形的帝國權杖。
千年以後,一條新鐵路從中原啟程,鋪向千里之外。它就是—鄭西高鐵。
今日坐在高鐵之上,自鄭州至西安,時速350公里,約兩小時多即至。
而當年武則天的儀仗車駕,步步為營,寸步千金,每一處駐足,都伴隨著降真香煙緩緩升起,既是香火,也是氣場。
若說鄭西高鐵是現代的絲路動脈,那降真香,便是千年前無形的絲路。
一縷縷幽香,早已將洛陽、長安,乃至整個盛唐,密密相連。
洛陽牡丹花會時節,城中再燃降真香,空氣中浮動著古老的馥郁—
那不是尋常花香,而是帝王氣韻。是武則天拂袖而過的餘香,是降真香千年不滅的證明。
在高鐵呼嘯而過的河洛大地上,若你閉眼靜聽,仍能隱隱聞見那縷遺世而獨立的香氣。
它記得武則天第一次站上帝位時的氣息;
它記得洛陽城萬國來朝、天上人間的盛景;
它也記得,一位女子,如何以香為劍,以心為印,開創出獨一無二的光輝時代。
降真香不只是香,它是信念的凝結,是無聲的誓言。
而鄭西鐵路,不只是速度,它是時間的橋樑,讓千年前的香魂與今日的風景,再次交會。
若你路過洛陽,別忘了在牡丹花下深吸一口氣。
你聞到的不只是花香,是那場歷史大夢的回聲,是武則天千年後的自白:
「我在香氣中,看見了自己的王朝。」
唐代曹唐 《送劉尊師祗詔闕庭三首》
其三
其三
仙老悠閒高臥碧草堂,忽接天帝詔書,徵召前往白雲仙鄉。
龜臺上欲登錄長生仙籍,鸞殿中仍探討不死秘方。
想暢飲紅露延壽酒,焚素煙降真香以通神。
《道德經》五千言外已無需文字,還有何話能贈予武帝?
唐代詩人曹唐在《送劉尊師祗詔闕庭三首》中寫道,言語已無法盡述對武皇的敬仰之情,唯有延命酒與降真香,方堪為至高無上的獻禮。
資料來源: 一代女皇武则天独享降真香的秘史
降真香 · 武則天
1.
降真之香,不以芬芳取勝,而以氣韻長存。真正的帝王香,不在爭奇鬥艷,而在日月天成。
2.
上乘的降真材料,並非為了琢磨百刻而生,它自有千秋之命,不可拘於等差。
3.
降真香出自樹木深傷,武則天的帝業,亦是在千重誹謗與挑戰中熏成芳馥。
4.
沒有經歷血與火的樹,不會滴出降真;沒有經歷寂寞與背叛的人,不會締造帝業。
5.
降真香之醇,需要歲月長養,帝之王業,也是在一寸寸韶華裡砥礪而成。
6.
真正的降真,必經長年累月的傷痕累積;真正的女皇,也必飲盡孤寒之酒,方可坐擁天下。
7.
早熟的沉香輕薄易碎;急躁的權柄浮誇短命。唯有忍辱負重,方可香馥千年。
8.
鄭西高鐵疾馳如電,卻無法跳過千年滄桑;就像今日再聞降真香,仍能嗅出武則天時代的烈烈煙火。
9.
降真香輕繞龍門石窟,亦輕拂天堂明堂。那不見的氣味,構成了看得見的盛世。
10.
當高鐵呼嘯過河洛之間,歷史於耳畔低語。每一縷降真之氣,都是一封千年前未寄出的信。
歌曲 《帝香長歌》|降真香 · 武則天 · 鄭西鐵路
鄭西鐵路
鄭西高速鐵路是連接河南鄭州與陝西西安的重要高速鐵路路線,屬於《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16年版)》中「八縱八橫」高鐵主通道之一—「陸橋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與鄭徐高鐵、西寶高鐵、寶蘭高鐵共同構成了徐蘭高速鐵路整體框架。
鄭西高鐵線路全長523公里,自鄭州東站起至西安北站止,沿途設有10座車站,設計時速350公里,並通過鄭州、西安樞紐聯絡線接入兩大中心車站。
作為徐蘭高鐵中首個開工、首個建成通車的路段,鄭西高鐵不僅是世界上首條建於大面積濕陷性黃土地區的高速鐵路,也是中國中西部首條投入運營的350公里時速高鐵。
全線關鍵接觸網設備均實現自主設計、製造與調試,體現了中國高速鐵路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成果。
鄭西高鐵的建成,有效緩解了隴海鐵路鄭西段運輸壓力,滿足了中西部地區日益增長的客貨運輸需求,並極大促進了豫陝兩地及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推進具有深遠意義。
同時,它也為中國高速鐵路建設水平的提升,以及推動「走出去」戰略提供了堅實支撐。
鄭西高鐵的開通,進一步加強了中國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與人員交流,加快了豫陝兩省間資金、物流、信息流的流通,促進沿線旅遊、房地產、物流與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推動區域同城化與一體化進程。
資料來源:郑西高速铁路
中國鄭西高鐵:由鄭州東站至西安北站,全長523千米,衛星高清航拍
Sie sehen gerade einen Platzhalterinhalt von YouTube. Um auf den eigentlichen Inhalt zuzugreifen, klicken Sie auf die Schaltfläche unten. Bitte beachten Sie, dass dabei Daten an Drittanbieter weitergegeben werden.
Mehr InformationenCRH380A型動車組
CRH380B型電力動車組
和諧號 CRH380A 型電力動車組|中國高速鐵路的速度象徵
和諧號 CRH380A 型電力動車組(又稱 CRH2-380型),是中國鐵道部為營運新建高速城際鐵路及客運專線,基於日本新幹線 E2系1000番台 CRH2 型動車組技術,自主研發升級而成的高速列車,設計最高營運速度達 350 公里/小時,最高試驗時速超過 400 公里。
為了適應京滬高鐵等新一代高速鐵路對列車性能的更高要求,中國鐵道部自 2009 年啟動「中國高速列車自主創新聯合行動計畫」,以 CRH2C 為基礎,全面提升牽引系統、空氣動力學外型及整車綜合性能,開發出新一代標誌性的 CRH380A 系列。
車體採用輕量化鋁合金中空型材結構,動力分散式設計,並引入全新的流線型車頭,顯著降低運行阻力與能耗。列車內裝升級,舒適度與氣密性優異,成為中國高鐵領域重要的技術里程碑。
2010年,CRH380A 首批試驗車於鄭西客運專線試驗成功,並在同年上海世博會亮相。2010年9月,鐵道部正式將型號命名為「CRH380A」(8輛編組)與「CRH380AL」(16輛編組),隨後陸續批量生產並投入運營。
2014年,為統一車號體系,CRH380A 系列的編號系統進行了重新規範,成為後續車輛命名的標準。
今天,CRH380A 型動車組活躍於京滬、滬昆、滬寧、京廣等多條國家骨幹高速鐵路線路上,以其卓越的性能、流暢的外型與高效的運行效率,成為中國高鐵速度與品質的象徵之一。
和諧號CRH380B型電力動車組(或稱CRH3-380型),由中車唐山與長春軌道客車公司在CRH3C型基礎上自主創新研製,屬於中國第二代高速動車組。其設計時速提升至380公里,最高試驗時速超過400公里,顯著優化了牽引性能、氣動外形與乘坐舒適度。
2010年5月,首列CRH380B下線;2011年1月,CRH380BL在京滬高鐵試驗中創下487.3公里/小時的世界記錄。
CRH380B系列適應高寒氣候,可在-40°C至40°C溫差間穩定運行,是全球首列能在高寒地區達300公里/小時運行的高速列車。
作為中國高速鐵路自主創新成果之一,CRH380B型動車組助力中國高鐵技術提升與「走出去」戰略實施,並廣泛服務於京滬、鄭西等多條主要高鐵線路。
圖片 & 資料來源: 郑西高速动车组列车, 和谐号CRH380A型电力动车组, 和谐号CRH380B型电力动车组, & 和谐号CRH380型电力动车组
📜 本作品已提交版权保护程序,原创声明与权利主张已公开。完整说明见:
👉 原创声明 & 节奏文明版权说明 | Originality & Rhythm Civilization Copyright Statement – NING HUANG
节奏文明存证记录
本篇博客文为原创作品,由黄甯与 AI 协作生成,于博客网页首发后上传至 ArDrive 区块链分布式存储平台进行版权存证:
- 博客首发时间:请见本篇网页最上方时间标注
- 存证链接:aabaad0e-eaf8-4077-83b6-b0381c0711c1
- 存证平台:ArDrive(arweave.net)(已于 2025年7月5日 上传)
- 原创声明编号:
Rhythm_Archive_05Juli2025/Rhythm_Civilization_View_Master_Archive
© 黄甯 Ning Huang,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受版权法保护,未经作者书面许可,禁止复制、改编、转载或商用,侵权必究。
📍若未来作品用于出版、课程、NFT或国际展览等用途,本声明与区块链记录将作为原创凭证,拥有法律效力。

《九店楚简|黄历小铺:温柔的生活秩序》
从九店楚简的日书出发,把“黄历小铺”作为楚人日常的时间指南:记录节令、宜忌与行止。以出土竹简为本,温柔讨论战国楚地的生活秩序与时间观。From the Daybook manuscripts among the Jiudian Chu bamboo slips, this “almanac shop” explores how the people of Warring States Chu recorded seasons, taboos, and daily conduct. Grounded in excavated texts, it reflects on the gentle rhythm of order in ancient life.

《帛上文明四部曲·之四|漂泊之帛:失散与归来的文明》
这不是一段“流失文物”的普通纪实,而是三卷战国楚帛书在七十九年间的真实旅程。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被战火照亮;1946年,三卷楚帛书流失海外,开启了漫长的漂泊——几经转手、辗转异国。2025年5月18日,第二卷《五行令》与第三卷《攻守占》,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由中国正式接收。那一刻,被接过的不是丝,而是一段曾被撕裂、如今重新续起的祖先之气。而第一卷四时令仍然沉睡异国,等待归位。// This story is not about ordinary lost relics but tells the true seventy-nine-year journey of three silk manuscripts from the Chu Stat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1942, the Chu tomb at the Bullet Depot in Changsha was uncovered during wartime. In 1946, the three manuscripts were taken overseas and passed through many hands. On May 18, 2025, two of them — “The Five Phases Ordinance” and “Attack and Defense Divinations” — were formally received back in China at Beijing Capital International Airport. That moment was more than a return of silk; it was the reunion of an ancient breath once torn apart. The first scroll, “The Four Seasons Ordinance,” still remains abroad, waiting to come home.

《帛上文明四部曲·之三|丝藏乾坤:帛书三宝中的天人修行》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四卷帛书——《导引图》《老子》《天文气象杂占》和《五星占》,构成了承续战国楚学传统的西汉早期“天人修行系统”。从调息内气的导引,到观星定序的天文,丝帛上的每一笔线条,既描写身体的运行,也对应星辰的轨迹。它不是哲学的抽象,而是一种可实践的宇宙观:人身为地,气脉通天,在一匹丝的经纬之间,藏着早期中国文明对“天地一体”的全部想象。// The four silk manuscripts unearthed from Mawangdui Tomb No. 3 — “The Daoyin Chart”, “The Laozi”, “Astronomical and Meteorological Divinations”, and “Divinations of the Five Planets” — form an early Western Han system of body–cosmos cultivation that continued the spiritual tradition of the Chu culture. Daoyin breathing and stretching practices to the celestial observations that marked the seasons, every brushstroke on the silk depicts both the movement of the body and the path of the stars. It is not abstract philosophy but a living cosmology: the human body mirrors the earth, the vital energy links to the sky, and within one piece of silk lies the ancient imagination of the unity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kind.

《帛上文明四部曲·之二|图上升天:魂如何在帛上归返》
帛画并非“画”,而是楚人所绘的灵魂升天导航图。本篇聚焦两种图像宇宙:其一,楚图——人物御龙、龙凤交游、云气召神;其二,汉图——天地三界、尸寝星行。我们对照两种“帛上升天术”:楚图如咒、如召、如乘风归魂;汉图如典、如制、如礼序安灵。帛,是神之衣,也是魂之梯。文明曾在帛上画天,如今在图中归来。// Silk paintings were never mere “paintings” — they were celestial navigation charts for the soul. This entry focuses on two cosmic visions: the Chu image, where figures ride dragons, phoenixes cross the clouds, and divine vapors rise; and the Han image, where heaven, earth, and the underworld form a structured cosmos with the body at rest and the spirit ascending among the stars. These represent two “silk-bound arts of ascension”: the Chu vision as incantation, invocation, and wind-borne return of the soul; the Han vision as canon, order, and ritual repose of the spirit. Silk is both the robe of gods and the ladder of souls — once the ancients painted heaven upon it, and now, through these images, that heaven returns.

《帛上文明四部曲·之一|流年有令:楚人如何写下时间》
楚帛书出土于1942年9月长沙子弹库1号楚墓,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丝帛文献,也是战国时期唯一出土的帛书。全书分为《四时令》《五行令》《攻守占》三卷,共九百余字,图文并茂,以四方、四时与阴阳五行构建宇宙秩序。本文探问楚人如何在丝上书写时间,也在时间中书写自己。// The Chu Silk Manuscripts, unearthed in September 1942 from Tomb No. 1 at the Bullet Depot site in Changsha, are the earliest known silk texts discovered in China and the only silk manuscript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y comprise three scrolls — “The Ordinance of the Four Seasons”, “The Ordinance of the Five Phases”, and “Divinations on Attack and Defense” — totaling over nine hundred characters. Combining text and illustration, they present a cosmic order built upon the four directions, the seasons, and the interplay of yin and yang within the five elements. This piece explores how the Chu people wrote time upon silk, and how, through time, they wrote themselves.

《楚简越千年 V:一脉相承》|千年回响:听见心跳,楚在呼吸
在荆州的泥土深处,楚人的文字沉睡千年。它们不是被时间遗忘,而是被封存在潮湿的地脉,等待在纪南古城的心跳之中。《楚简越千年》第五集《一脉相承》以“城市的回声”为主轴,展开一场从竹简到奖牌、从学术到生活的文明再生——马拉松奖牌、非遗文创、书法课堂、光影舞台,楚简以新的方式走入我们的时代。我们开始明白:文明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仍在跳动的心。听见心跳,楚在呼吸。// Beneath the soil of Jingzhou, the characters of the ancient Chu have slept for millennia. They were not forgotten by time but sealed within the damp veins of the earth, waiting in the heartbeat of the old city of Jinan. Episode Five of “Across a Thousand Years of Chu Bamboo Slips” — “A Line Unbroken” — takes “the city’s echo” as its theme and traces the living revival of civilization: from bamboo slips to marathon medals, from scholarship to daily life. Through heritage crafts, calligraphy classes, and stage performances, the Chu slips return in new forms to our age. Gradually, we understand that civilization is not a silent relic, but a heart still beating. To hear its pulse is to know — Chu still breath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