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多種獨特香氣、多位影響歷史的人物,沿著縱橫南北的高鐵網絡徐徐展開。
每一座城市、每一條鐵道路線,都是一次感官與記憶的相遇,
引領旅人用鼻尖去認識一種香、一位人物、一段歷史、一段傳奇、一場旅程。
從文成公主的桃花香、黃庭堅的螺甲香,到鄭和的龍涎香、玄奘的檀香,
香氣穿越千年,成為連接古今的無形橋樑,悠悠流轉於車窗外的風景之中。
高鐵不僅載人千里,更承載著千年風華、萬里芬芳,
讓時間不再只是速度,而是味道中的記憶。
讓我們以香為馬,行於鐵道之上,尋回那被時光深藏的中華香氣地圖,
在每一段旅途中,嗅見歷史,感受文明的餘香未散。
在科技与感官之间,尋回语言跳动的声音 - 为中国速度注入來自文化深处的律动与节奏感这是一份关于文化美学的未来提案——「节奏文明观」本项目是一项结合研究性与实验性的感知型创作,围绕中国高铁沿线的文化景观展开,尝试以香气、色彩、音乐、戏曲、非遗工艺等元素为线索,结合地理、历史、人文、美学与资料整理,构建一幅多维度的当代文化感知图谱,作为本人「中国高铁美学感官文化地图」的基础雏形。创作过程中,特别引入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如 OpenAI 的 ChatGPT)进行文本结构、语义节奏与概念生成的多轮协作,探索人机共构在文化美学领域的实践可能。文章采用节奏性书写与叙事方法。当 AI 时代语言日趋平面,文化感知正逐渐丧失之际,本项目试图在文化与技术之间搭建一条新的感知路径,使语言重新成为文明的心跳。自古馈赠,不在金玉,而在一缕香心。香囊之中,盛的不只是香料,更是祝愿与深情。或为长者所赐,寄护佑之念;或为皇室赏赠,表万千宠爱于一囊。其形有致,其绣有意:荷花、梅花,寓温婉高洁;仙鹤、青松,许长寿安康;大枣、花生、莲子、桂圆,合成“早生贵子”之雅祝。一囊在手,万意皆成。在古人未识香水之名时,香囊早已香满人间。佩于腰间,如佩一方四时流转的草木香园。它是古人的移动香气,也是礼仪与情感的化身。衣须熏香,室须焚香,胸前佩香囊,口中含鸡舌香—香为敬,香为礼。香囊,本为佩囊而来,是古人衣无袋之巧思。初为携物之兜,后纳香草而得新意,香囊之名由此演化。中草药末藏于囊中,既可驱疫提神,又添几许古韵风雅。千年流转,香囊未息。它从实用走入节俗,从生活走进诗意,从防疾护身的布袋,成为寄托情意的柔软信物。今日人以香水为尚,古人则以香囊自清;香,在衣间,人,在情中。一缕香起,是礼,是美,是文化在时光中最温柔的回声。 香囊:一寸香,一身情 香囊,是可以佩戴的诗,是能嗅见的信物,是古人随身携带的一方草木山川,也是他们寄情达意的柔软容器。它如手握拳大小,却能装下香气、时间与深情。 图片来源:香囊(汉族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工艺品)_百度百科《说文解字》曰:“香,自禾也。”香,是草木之灵,是田野之魂。古人将芳香植物的清气封入囊袋,使之随身、随心、随意游走。香囊成为一种移动的气味符号,也成为节令的象征物—端午、七夕、冬至,香囊登场;或表安康,或寄相思,是岁时礼俗中的一缕芳心。在中国古代,佩香以自洁,佩香囊以祛邪。香囊内藏药香草末,外缀五色绣纹,挂于胸前、佩于腰间,既驱蚊辟疫,又凝聚祝愿与守护。瘴疠之夏,正是它出场之时—那是民间最日常的“护身符”,也是文化最静默的延续。香囊的香,不张扬,不浓烈,像是一场缓慢绽放的记忆。它有时藏在怀中,有时垂于帐角,有时挂在辇旁;有时是女红练习的绣品,有时则是赠予爱人的暗香信物。香囊原名“佩囊”,本为盛放细物的小袋—因为古人衣无口袋,便以此随身携带钥匙、印章、药丸、小金银。后人将香草纳入其中,佩于身侧,久而久之,佩囊转香囊,功能与意义也发生了沉静的变迁。香不再只是药,更是一种文化语汇。在历史的织网上,香囊的名字也不断演变—香包、香袋、佩帷、容臭、锦囊……而它的形式,从早期的“荷囊”"旁囊”,再至清代中期后与“荷包”分化,各有功能,渐趋精致。香囊遂成为专门承香之物,内为药香,外为锦绣,轻便如羽,意蕴如山。香囊虽小,却是生活中的文化缩影。它是草木的低语,是手艺的回响,是节俗的余香,是文明的细节。它静静地悬挂在千年时光的腰带上,一路芳香流转,从屈原的佩兰佩芷中走来,从古人祈安养生的生活中走来,至今仍在人们的记忆与文化气息里微微飘荡。香囊不语,却最懂人间事。 一缕楚香,千载未歇 若香囊有魂,它必源于楚。中国香文化的根系,深植于先秦楚地。那是一片多雨的南方山水,雾气氤氲,草木蓊郁,正因如此,楚人早早学会与香为伴:燃香以祈神,佩香以自洁,香草之气,便成了生活中最温柔而庄重的存在。楚人尚香,不仅因气候需要,更因精神所托。他们视香为礼,以香达敬;以香为信,以香明德。佩香者,非为悦己,而是庄敬天地。香,在楚人心中,不是虚浮的气味,而是人格的注脚,是修身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仪式。屈原,在《离骚》中反复书写香草之名—江离、白芷、秋兰、辛夷、菌桂……他纫兰为佩,芳芷为饰,以香寄志,以香自喻。他的香,不熏衣,而洁身;不为妆容,而为人格。他以香草比君子,以恶草喻小人,将政治理想化为香韵流转,把楚香升华为道德的象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这一句,是楚香文化最早的自觉表达。香文化虽源楚地,却未止于楚。秦统一后,香未亡,反而乘大一统之机传播华夏,唐时盛,宋时精,元明清代皆有沿用,礼俗中愈发制度化,审美中愈发精致化。香,不只是“香”。它是信仰、是仪式、是道德、是美,是一代代中国人对生活、天地、人间情感的体认方式。楚香之气,千年流转,至今未歇。 端午 · 香囊如令,香包如心 端午佩香囊,其实是一场穿越千年的草药智慧。古人相信,香可御邪。《黄帝内经》中记载“熏之愈疾。”之法。香草之气,通过嗅觉入体,清浊驱瘴,是最温和也最东方的疗愈方式。香囊,便是将香气固化于囊、常伴于身的灵巧发明。佩于襟边,俯首即嗅,养气养心。五月时节,气温上升,百毒潜动,古人称之“五毒尽出”之时。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皆出,端午因此成为“避毒节”。于是,人们采药入囊,插艾挂菖,饮蒲酒、佩香囊,形成了独特的“端午五香”仪轨。佩戴香囊,不仅是节日的仪式,更是一代代传下的生活之礼。香囊之形,有袋口束紧者,稳藏清气;有五毒绣图者,以恶镇恶。所用香料,皆是中药上品:艾叶温阳,白芷通窍,石菖蒲安神。老药师依体质调配药方,绣娘以丝线缝入祝愿,一囊一香,皆是细碎人情。香囊于端午,不止为香,更为念。它藏着儿时的夏天,母亲的针脚,老人灶前的艾草火;它是节气的标记,也是记忆的起点。囊虽小,香可久,岁岁佩之,代代传之。端午香包的意义,早已超越实用。它是情的缝合,是心的寄托。绣一只香包,是在布上写愿、在线上缀情、在香中藏德。每一线都绣着希望,每一味都寄着祝福。千年过去,香犹在,囊未凉。端午一日,香囊如令,香包如心。它们不言,却始终在我们身边,提醒着我们:身体与心灵,都值得温柔安放。 《红楼梦》的香囊:香与爱,皆深沉 香囊,在《红楼梦》中并非主角,却如余香入梦,在无声中牵引最动人的情感线索。它小巧柔软,却承载命运的重量;它不言不语,却写尽爱意与身世。一缕幽香,绣尽情深林黛玉为贾宝玉亲绣香囊,她不轻易言爱,便将所有情意缝入锦缎,一针一线,一息一心。香囊未完,却因赌气被剪;宝玉急急抢回,掀衣解怀,将佩囊抛入她怀中,只为一句真诚:“你的香囊,我从未赠人。”他们不说“我爱你”,却在香与针线中,交付了一生的柔情。香囊在这里,不是物,是心;不是香,是命。香与皇恩 · 端午之仪香囊不仅出现在闺阁的情长缱绻里,更跃然于朝堂的典礼章程中。在贾府收到的皇家端午节赏赐中,香囊与龙舟、彩绳、艾草并列,为节日注香,为身份赋光。它是国礼之仪,是地位之证,是香文化与权力体系缠绕的细节织纹。赏赐香囊,不仅是护身祈福的民间智慧,更是皇家文化关怀的象征。它将中药香方与宫廷刺绣结合,朱砂、麝香、白芷、艾叶封于锦囊,内为药,外为意,端午佩之,是对生命的敬,是对节令的礼。一囊情事,十载浮香《红楼梦》一书,香囊频频入场,串联起众生的命运与情感。贾母赠秦钟香囊,是慈爱;王熙凤赠宝玉堆绣荷包,是生日贺礼;刘姥姥临别所得,是上对下的恩赏;元春所赏“两个香袋”,则是王妃之仪。香囊在《红楼梦》中,既为实用,也为象征:它是贾府繁华的日常用度,是贵妃深宫的节礼清单;是儿女情长的暗语信物,也是贾府盛极而衰的文化注脚。曹雪芹借这方囊袋,让香气成为命运的隐喻,让沉香成为繁华的尾音。一线一香,一囊一生在《红楼梦》的篇章深处,每一只香囊都是一份未明言的执念:为求职者备礼,是识时务的聪慧;为爱人亲绣,是含蓄深情的寄托;为孩童避邪,是母辈传承的守护。香囊内的香,不止是气味—它是人情、是关系、是阶层、是文化。它既是宫廷之物,也是市井之饰;既藏于绣楼,也挂于童肩;既是避邪符,又是心头愿。香囊,轻若无物,却压得住满纸红楼的情与思。它是红楼最柔软的叙述工具,在佩戴、赠予、误解、剪断、重缝之间,串起人物、铺展人心、牵引命运。曹雪芹不动声色地让香气穿过闺阁与庙堂,贯穿《红楼梦》的八十回梦境。红楼之香,香非香;红楼之爱,爱未言。而那一只只香囊,依旧温润如初,静卧在文字深处,等待后来人拾香、悟情、入梦。…
在科技与感官之间,尋回语言跳动的声音 - 为中国速度注入來自文化深处的律动与节奏感这是一份关于文化美学的未来提案——「节奏文明观」本项目是一项结合研究性与实验性的感知型创作,围绕中国高铁沿线的文化景观展开,尝试以香气、色彩、音乐、戏曲、非遗工艺等元素为线索,结合地理、历史、人文、美学与资料整理,构建一幅多维度的当代文化感知图谱,作为本人「中国高铁美学感官文化地图」的基础雏形。创作过程中,特别引入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如 OpenAI 的 ChatGPT)进行文本结构、语义节奏与概念生成的多轮协作,探索人机共构在文化美学领域的实践可能。文章采用节奏性书写与叙事方法。当 AI 时代语言日趋平面,文化感知正逐渐丧失之际,本项目试图在文化与技术之间搭建一条新的感知路径,使语言重新成为文明的心跳。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红楼梦》中案几一角的袅袅香烟。香篆,是香,更是心印;是篆,更是时光的流转之路。它是古人将不可见之香气,赋予形制与仪式的艺术化表达,如一炉静火,缓缓书写东方的气韵哲思。而今,昌厦高铁正在修建之中,未来将穿行于这片闽南香域之间。当现代的铁轨抵达香都永春,一炉篆烟,一缕古风,将在时速与香意之间,共振出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燃香為印》,便由此而生。中国香文化已有三千年历史。它始于春秋战国,盛于唐宋,沉淀于文人的书房与庙宇的清供之间。香,不只是气味的营造,更是意境的延展,是一种“传心达信”的精神之道。有人说:“焚一炉香,便有了安定的力量。”那不是逃避尘世的清寂,而是从一缕烟气中找回内心的秩序。人在香中安住,如在时光深处栖息。四大制香基地之中,永春最为人神往。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古法调香、打篆燃印的工艺传统。山间炊烟未尽,香篆悠悠如诗,那些看似细微的日常,正是文化沉香的所在。当高铁穿越群山来到这里,速度与沉静将于此交汇;那时,一缕篆香也将随风,跨越古今,印在远行者的心上。 香篆:将时间写进烟火的艺术 如果香气可以被「看见」,那就是香篆。图片来源:红楼香事与篆香焚香体验香篆,又称篆香、香印,是一种用香来书写时光的东方技艺。它以香粉为墨、以模具为笔,印成篆文般的纹路,点燃后沿线缓行,香烟缭绕,似一笔一画在虚空中写意,又如静水流深的心事,缓缓诉说而不惊扰世间。宋人范成大赞曰:“香篆结云深院静”,一语道尽其境界。香篆之美,不在燃尽后的灰烬,而在燃烧之间的回环缭绕—香行处烟生,烟行处心静。文人雅士以香篆寄情怀,焚香时观烟识气、悟道养心。香篆既非实用器具,亦非单纯工艺,它是礼,是诗,是形而上的秩序感—以最轻的烟火,印下最重的精神。千年前,香篆曾是宫廷计时之器,是宴席清供之珍;而今,它仍在人间悠悠燃烧,不以喧嚣惊世,只以一缕沉香,唤醒我们对静、美与节奏的重新体认。香篆,是中国人将气韵与时间之美,刻入烟云之中的诗行。香篆从不疾语,它以最缓慢的方式,提醒我们时间的深意。篆文纹路象征着顺应与流转,当香焰自其轨迹而行,如在书写未竟的诗章。这不是炫技的装饰,而是一种时间仪式的回应:日有辰刻,香有燃程,万物皆有序,静亦为道。 打香篆的过程|「香路如笔,道成于心」 打香篆,是一场慢的艺术,是人与香的深谈。先理灰为地,再按模成图,香粉填入其间,如填诗句之行;香铲轻轻抹平,不可急躁,方能气脉贯通;起篆时须一提即成,香不乱、形不散,方现完美一笔。燃之则香行其路,若星火循天轨;观之则烟字如生,仿佛心事在虚空中缓缓写下。打香篆,不只是技巧的熟稔,更是内心的磨砺。唯有静定自持,心手合一,才能在这一炉烟火之间,修出一寸宁静,一味幽雅。它是对躁世的回应,是对自己最温柔的等待。 香文化:香为心语,烟为信使 在中国古人的眼中,香不只是气味,更是一种语言。它无声,却能传情;无形,却能载道。香文化之于中华文明,早已超越嗅觉享受,成为一种生命哲学与精神修养的体现。自周人“以香礼天”始,香便承担起人与天地沟通的角色。从春秋战国到隋唐宋元,焚香逐渐融入日常,成为文人、道士、僧侣乃至百姓心灵深处的一种仪式。香可以祈福、避秽、镇宅、祭祀;也可以静心、养性、助思、悟道。至唐宋,焚香静坐、品香论道之风盛行。宋代是香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随着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兴起,香从宗教礼仪走入日常生活,成为书斋案头的精神雅事。焚香静坐、品香会友之风盛行,讲求香性、香格、香品之辨,细品之间,心神俱静。香与茶、花、画相互交融,构成“香事四雅”:焚香、点茶、插花、挂画。香气为一切雅事奠定氛围,与茶汤交融、与花意共振、与画境呼应,营造出诗意与心境合一的生活空间。古人有言:“香以达意,香以传心。”他们不轻言爱,不直说敬,一炉静香,便足以寄托情意,传递心念。所谓“传心达信,不言而信”,香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之间的默契信使,不需言语,便能打动人心。香之动人,在于“无形中见深情”。在所有艺术形式中,香最不张扬,却最深潜。它隐于案头、浮于衣袖、缭绕于窗畔,悄然介入古人的生活场景:读书、沐浴、品茗、听琴、卧梦……香烟袅袅,随风成字,不语而语,与天地对话,也与自我和解。香文化不仅是个人的审美享受,更承载了社会礼仪与宗教精神。在祭祀中,焚香被视为最简洁也最本真的仪式。一炷清香,象征着“心诚则灵”的真挚信念。香,作为气的载体,是人与神明之间最温柔的感应方式。它既是悦神的芳气,也是诚敬之心的化身;既是物质性的香,更是精神性的象征。而香文化的技艺发展,尤以“合香”为精。自宋代起,文人与工匠共同探索香材调和之道,数十种天然香料依四时、五行配伍,或制香丸,或入香饼,皆有香方可考。香为心语,烟为信使。它是中国人沟通天地万象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无声的信任,是灵魂与身体之间最温柔的连结。古人以香修身,我们亦可借香养心。在一缕香烟未尽之时,让心也安住于其间。烟过无痕,意在其中。香,不仅调气,更调心;不仅薰身,更熏性。 红楼梦中的香文化:梦里有香,香中有情 在《红楼梦》的深院帘幕中,香从不只是气味,它是情的暗语,是命的伏线,是藏在金粉纸帛背后、最难言说的心事。香贯穿了《红楼梦》的日常与节制、疾病与情感。宝钗之热毒,赖海上仙方中的冷香丸调治;袭人焚梅花香饼;丫鬟紫鹃小心吩咐:“烧了香,就把炉罩上。”一炷香,一炉火,几多关怀,几许柔情。香不只是氛围的点缀,更是情绪的载体。在第五回太虚幻境中,宝玉所闻“群芳髓”,香气氤氲、梦境缥缈,既是芳魂之所聚,也是诸女命运的隐喻。在贾府的日常生活里,香事几乎无处不在:宝玉房中的百合香清润宜人,黛玉抄经焚起藏香,香烟绕纸,静中有思。香亦见于场面与身份。元妃省亲,尚未抵达,大观园已焚百合、麝脑,香烟缭绕,金炉辉映,香为仪制,更为敬意。鼎飘麝脑,是贵妃的排场;而大观园内处处设香,却终归“香消玉殒”,成了命运的诗意注脚。曹雪芹深谙香之语境,使香成为审美、疗疾、寄情的媒介。从祭祀礼佛到闺阁诗会,从节庆宴集到抚琴静坐,香既入礼,也入俗。《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宝钗、妙玉等人所焚所藏之香,也皆因人而异,因情而异,香由器及人,香亦喻人之性。细读红楼,满纸皆香。香菱、麝月……香是人名,是器具,是空间,是氛围;更是象征,是性情,是命运,是诗意人生的线索。香消玉殒,非止黛玉之悲,更是群芳之梦的散场。正如有人所言:“一部《红楼梦》,半部用香史。”在这梦与香交织的宏篇中,香不只是背景,而是那场世情烟火中,最轻、最远、最深的一缕痕迹。 梅询:北宋最香的男人 香,不只焚于香案,也氤氲在人心与风骨之中。若要在北宋找一位真正“活在香里”的人,非翰林学士梅询莫属。他被誉为“北宋最香的男人”,出身名门,风度翩翩,却偏偏痴迷香事,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每日出门前,梅询必先焚两炉香,细致调和香粉,覆盖香炉之口,只为在出门之际揭开衣袖时,满身香气自然逸散。及至坐进朝廷的办公室中,满室香意犹如清风扑面,连皇帝也闻香识人,真宗、仁宗两朝都对他格外宠爱,时常特设“御香问询”。宋人尚香,但能将香修至风雅之极者,梅询实为一例。他不以香为装饰,而将之视作自我修养的外显,一种礼制与审美的延续。他的“香修”,不在于奢华,而在于精致、恰当,仿佛一炉静火,养其气,亦养其身。在中国香文化的长卷里,梅询或许只是一则风雅小事,但恰恰因这份对“香”的讲究,使他成为历史中最具香韵的人物之一。 永春香:一缕东方的温润气息 若说泉州是海上香料之港,那永春,便是那缭绕不息的香之源。这座位于福建东南的山中小城,自古与香结缘。阿拉伯商人循着海上丝绸之路,将沉香、乳香、麝脑等异域香料运至泉州;其后裔蒲氏家族在此定居,携祖传的制香技艺入山成家,也由此开启了永春香的传承之路。明清以来,永春香成为民间、庙堂、朝贡之选。至今,蒲氏香业已传至第十代,蒲良宫便是这一香脉的当代传承人,他至今仍坚持以古法制香。永春有“中国香都”之誉,非浪得虚名。这里的香,不只是供佛礼神的烟火,更是一种生活的气韵,一种文化的沉香,一种以手艺通神明、以气味通人心的古老信仰。香坊深处,木香盈盈。老匠人指下,香粉如晨雾轻扬,轻铺篆模之间。火点其尾,香行篆路,烟纹缓缓蜿蜒,仿佛一笔一划,写在时间深处的诗行。篾香、线香、环香……其形各异,其气悠远。用竹篾为骨,以草药为魂,十余道工序由手工完成,香不离人,艺即心传。图片来源:永春香制作技艺_百度百科永春篾香,如今不仅遍布海内外,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缕文化遗产。当年泉州为东方第一大港,香随舟楫入南洋;今日永春之香,已成“一带一路”上柔韧而长久的气韵丝带。永春香制作,不仅是产业,更是精神,是这片土地的肌理与温度。走进永春,香在空气中、在竹枝上、在街巷深处流转。晒香场景如画布铺展,香烟轻轻拂过指间,像从千年风中吹来的一缕叹息。这里的香,是古老工艺的温度,是异国文化的回响,是一脉东方气息,在时光中沉香不散。一炉香,一段路,一城魂。永春香,不只是燃烧的烟火,更是篆刻在天地之间的文化余香。…
牡丹初放,香氣已遠。埋於帝王之志,盛開在洛陽之巔。本篇探尋的是「武則天登基」,開篇便回望那場顛覆千載的加冕。古代,降真香本是皇室專用之香,尋常百姓無緣得聞,甚至連達官貴人亦需極高賞賜才能一窺其韻。據《道藏》記載,漢武帝曾在封禪泰山時,特別焚燒降真香為靈獻;因為道教尊降真為靈香,自此以後,凡朝代祭拜天地,必以降真香為先。這段歷史,將降真香的尊貴地位定格於王權與天地之間,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氣息象徵。傳說武則天即位大典前夕,亦特命宮中焚燃降真香。這種被譽為「香之尊者」的神物,在九重宮闈間縈繞,如同女皇手中緊握的權柄,層層疊疊,直上天聽。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從東都洛陽,乘鑾輿前往神都大朝會。她攜帶著世間最珍稀的寶物,亦懷抱著心中不滅的香魂。當年,自龍門石窟到天堂明堂,一路焚香為引,那縷降真之氣,穿越宮闕樓台,也穿越了千年滄桑。彼時的洛陽,城高池廣,萬國來朝。女皇披鳳袍、持寶劍,頭頂帝冕,一步一香,一香一國。降真香在她手中,不僅是驅邪辟穢之物,更是凝魂養氣的力量。香氣所至,群臣低首,天下生輝。她懂香,更懂得以香馭心。降真香,便成了她隱形的帝國權杖。千年以後,一條新鐵路從中原啟程,鋪向千里之外。它就是—鄭西高鐵。今日坐在高鐵之上,自鄭州至西安,時速350公里,約兩小時多即至。而當年武則天的儀仗車駕,步步為營,寸步千金,每一處駐足,都伴隨著降真香煙緩緩升起,既是香火,也是氣場。若說鄭西高鐵是現代的絲路動脈,那降真香,便是千年前無形的絲路。一縷縷幽香,早已將洛陽、長安,乃至整個盛唐,密密相連。洛陽牡丹花會時節,城中再燃降真香,空氣中浮動著古老的馥郁—那不是尋常花香,而是帝王氣韻。是武則天拂袖而過的餘香,是降真香千年不滅的證明。在高鐵呼嘯而過的河洛大地上,若你閉眼靜聽,仍能隱隱聞見那縷遺世而獨立的香氣。它記得武則天第一次站上帝位時的氣息;它記得洛陽城萬國來朝、天上人間的盛景;它也記得,一位女子,如何以香為劍,以心為印,開創出獨一無二的光輝時代。降真香不只是香,它是信念的凝結,是無聲的誓言。而鄭西鐵路,不只是速度,它是時間的橋樑,讓千年前的香魂與今日的風景,再次交會。若你路過洛陽,別忘了在牡丹花下深吸一口氣。你聞到的不只是花香,是那場歷史大夢的回聲,是武則天千年後的自白:「我在香氣中,看見了自己的王朝。」 唐代曹唐 《送劉尊師祗詔闕庭三首》 其三仙老闲眠碧草堂,帝书征入白云乡。龟台欲署长生籍,鸾殿还论不死方。红露想倾延命酒,素烟思爇降真香。五千言外无文字,更有何词赠武皇。 其三仙老悠閒高臥碧草堂,忽接天帝詔書,徵召前往白雲仙鄉。龜臺上欲登錄長生仙籍,鸞殿中仍探討不死秘方。想暢飲紅露延壽酒,焚素煙降真香以通神。《道德經》五千言外已無需文字,還有何話能贈予武帝?唐代詩人曹唐在《送劉尊師祗詔闕庭三首》中寫道,言語已無法盡述對武皇的敬仰之情,唯有延命酒與降真香,方堪為至高無上的獻禮。資料來源: 一代女皇武则天独享降真香的秘史 降真香 · 武則天 1.降真之香,不以芬芳取勝,而以氣韻長存。真正的帝王香,不在爭奇鬥艷,而在日月天成。2.上乘的降真材料,並非為了琢磨百刻而生,它自有千秋之命,不可拘於等差。3.降真香出自樹木深傷,武則天的帝業,亦是在千重誹謗與挑戰中熏成芳馥。4.沒有經歷血與火的樹,不會滴出降真;沒有經歷寂寞與背叛的人,不會締造帝業。5.降真香之醇,需要歲月長養,帝之王業,也是在一寸寸韶華裡砥礪而成。6.真正的降真,必經長年累月的傷痕累積;真正的女皇,也必飲盡孤寒之酒,方可坐擁天下。7. 早熟的沉香輕薄易碎;急躁的權柄浮誇短命。唯有忍辱負重,方可香馥千年。8.鄭西高鐵疾馳如電,卻無法跳過千年滄桑;就像今日再聞降真香,仍能嗅出武則天時代的烈烈煙火。9.降真香輕繞龍門石窟,亦輕拂天堂明堂。那不見的氣味,構成了看得見的盛世。10.當高鐵呼嘯過河洛之間,歷史於耳畔低語。每一縷降真之氣,都是一封千年前未寄出的信。 歌曲 《帝香長歌》|降真香 · 武則天 · 鄭西鐵路 鄭西鐵路 鄭西高速鐵路是連接河南鄭州與陝西西安的重要高速鐵路路線,屬於《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16年版)》中「八縱八橫」高鐵主通道之一—「陸橋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鄭徐高鐵、西寶高鐵、寶蘭高鐵共同構成了徐蘭高速鐵路整體框架。鄭西高鐵線路全長523公里,自鄭州東站起至西安北站止,沿途設有10座車站,設計時速350公里,並通過鄭州、西安樞紐聯絡線接入兩大中心車站。作為徐蘭高鐵中首個開工、首個建成通車的路段,鄭西高鐵不僅是世界上首條建於大面積濕陷性黃土地區的高速鐵路,也是中國中西部首條投入運營的350公里時速高鐵。全線關鍵接觸網設備均實現自主設計、製造與調試,體現了中國高速鐵路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成果。鄭西高鐵的建成,有效緩解了隴海鐵路鄭西段運輸壓力,滿足了中西部地區日益增長的客貨運輸需求,並極大促進了豫陝兩地及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推進具有深遠意義。同時,它也為中國高速鐵路建設水平的提升,以及推動「走出去」戰略提供了堅實支撐。鄭西高鐵的開通,進一步加強了中國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與人員交流,加快了豫陝兩省間資金、物流、信息流的流通,促進沿線旅遊、房地產、物流與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推動區域同城化與一體化進程。資料來源:郑西高速铁路 中國鄭西高鐵:由鄭州東站至西安北站,全長523千米,衛星高清航拍 CRH380A型動車組 CRH380B型電力動車組 和諧號…
一縷柔馥悠遠,從雪域深處緩緩升起,穿越千年蒼茫。本篇探尋的是「松贊干布與麝香」的故事—一場發生在青藏高原之上的香與信仰交會。貞觀年間(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吐蕃,迎娶文成公主與尺尊公主,奠定了藏漢文化交流的基石。在這場橫越萬里的聯姻背後,有一味香,伴隨著西藏的雪山、聖湖與佛塔——那便是麝香。麝香,來自雄麝腹部香囊分泌的珍貴結晶,素有「香料之王」之稱。其香氣濃烈而溫潤,穿越寒冷,能在萬里風雪中久久不散。古人形容:「瀝一滴於斗水中,用濯衣,其衣至弊而香不歇。」(將一滴香液滴入一斗水中,用來洗衣服,即使衣服穿到破舊,香氣依然不散。)在吐蕃時代,麝香被視為獻給神明與王者的至高之禮,是宗教儀式中不可或缺的神聖之香。關於麝香的傳說眾多:或說麝食靈芝草而香,或說蛇聞異香鑽入香囊,最終血化為香。無論哪種,麝香從一開始就與傷痛、磨難與昇華交織在一起,正如吐蕃王朝的興起,亦是從雪域之苦中綻放的榮光。今天,當青藏鐵路從西寧到拉薩,飛馳在海拔4000米的天路之上,沿線穿越的不只是地理空間,更是那條古老的「麝香之路」。這條路,曾是麝香貿易的黃金通道——麝香沿絲綢之路西行至中亞、波斯,東來則入中原、洛陽。然而,麝香的榮光背後,也藏著原罪。在古代,為取麝香必須獵殺雄麝,《本草綱目》記載:「其香在臍,射人即死。」青藏高原作為麝的原生地,見證了無數血與香交織的歲月。而今,隨著人工合成技術的進步,野生麝得到保護,麝香從掠奪之物轉化為文化遺產,成為生態意識甦醒的象徵。青藏鐵路,不僅縮短了格拉兩地的距離,更載著人們對自然、對生命的敬畏與省思。從「掠奪之路」到「覺醒之路」,這條鐵道,見證著麝香的嬗變,也見證著人心的轉變。當你乘坐青藏鐵路,穿越可可西里,翻越唐古拉山口,不妨閉上雙眼,深吸一口稀薄而潔淨的空氣——那其中,或許有一縷無形的麝香,正從遠古飄來。麝香,不只是香。它是信仰,是磨難,是一場在雪域之上的靈魂對話。它記得松贊干布初建布達拉宮的誓言,也記得無數藏族牧人踏雪採香的足跡。雪未融,香未散;心未遠,道未絕。 麝與麝香的祕密 麝香,原來來自一種名為「麝」的珍稀動物。麝,屬於鹿科,又名「香獐」,多棲息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及西藏等高山密林間。雄麝在腹部脐下擁有麝香腺,每逢初冬交配季節,為吸引雌麝,香腺分泌愈發旺盛,香氣亦愈加濃烈。南北朝名醫陶弘景曾言:「寒至則香滿」,正道出了麝香分泌與節令之間的奧妙聯繫。麝性孤傲,喜隱於峻嶺險崖之間。人們捕捉雄麝後,從其腹下腺囊中取出麝香,經乾燥處理後,呈現顆粒或塊狀,帶有獨特芳香與微苦之味。這稀有之香,不僅可製為名貴香料,亦能入藥療疾,成為自然界贈予人間的奇珍。此外,麝香自古即被奉為珍貴藥材。《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譽之為「諸香之冠」。現代醫學亦已證明,麝香為優良的強心劑與興奮劑,是六神丸、麝香膏及諸多名貴中藥不可或缺之配料。資料來源: 科普:大家都知道麝香,但是麝香到底是什么东西哪里来的? 麝香 ·松贊干布 01|天地鍾靈,麝香自成。日月輪轉,靈獸孕香,造物無心,卻養出世間至寶。02|凡品可量,上品難測。常材可雕琢,天材唯可敬;真香無需尺寸,唯以靈魂辨認。03|美玉藏患,奇材招劫。麝香既貴,亦危;珍異之物,從來與命途同沉浮。04|規矩與孤傲之間。世道要你成為百刻之香,均一燃燒,而心卻偏愛不羈之麝。05|唯一可奉從者,乃自我之心。馴服容易,堅持艱難。麝不畏寒瘴,亦不從俗籠。06|機遇,乃磨難所鍊。香之成就,不靠溫室,而是風雪、血淚與等待。07|歲月之長,香氣之醇。麝香凝結十載,乃成一滴;人心歷盡滄桑,方可一諾千金。08|傷痕,是另一種贈禮。無痛之物,不會生香;無劫之魂,不會圓滿。09|預知結局者,最懂悲憫。今日評說松贊干布,不過是手握千年之後的結局,看他未竟的夢。10|香氣無言,卻永存高原。高原的風雪終會止息,而一縷麝香,將在蒼茫天地間,悠悠不滅。 歌曲 《雪域流香》|麝香 ·松贊干布 · 青藏鐵路 青藏鐵路 世界之脊上的奇跡|青藏鐵路青藏鐵路,連接青海省西寧市與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是中國四大新世紀工程之一,也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條鐵路,被譽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全線長達1956公里,共設85個車站,設計時速西寧至格爾木段160公里/小時,格爾木至拉薩段100公里/小時。截至2024年,青藏鐵路累計安全運送旅客超過3億人次,運送進出藏貨物超過8775萬噸,成為連接中國內地與青藏高原的重要經濟文化動脈。技術創舉青藏鐵路穿越戈壁、沼澤、雪原和多年凍土,面對「千里凍土、高寒缺氧、脆弱生態」三大世界級挑戰。凍土科技突破550公里連續多年凍土帶,通過片石通風路基、熱棒、以橋代路等技術有效穩定路基。高原醫療保障全線建立115個醫療點,配備600多名醫護,創下無一例因高原病死亡的奇蹟。生態環保先行建設33個野生動物通道、人工濕地、零排放設施,打造出一條「千里綠色長廊」。地理與路線特色青藏鐵路自西寧出發,途經青海湖、可可西里、昆侖山、藏北草原、布達拉宮等壯闊景觀,翻越5072米高的唐古拉山口,穿越生命禁區,最終抵達拉薩。沿線包括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車站(唐古拉站,5068米)、世界最高的凍土隧道(風火山隧道,4905米)、以及世界最長的高原凍土橋(清水河特大橋,11.7公里)。戰略與文化意義青藏鐵路不僅打破「鐵路永遠到不了拉薩」的預言,也深刻改變了西藏長期閉塞的格局:縮短中國與尼泊爾等國的陸路貿易時間促進西藏地區與內地文化交流與民族團結帶動青海與西藏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加強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這條穿越「世界屋脊」的鐵路,是中國基建實力與人類工程智慧的偉大象徵,也是一條連接雪域高原與世界的生命之路。資料來源:青藏铁路 & 青藏铁路 打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坐上火车去西藏真的浪漫吗?|Qinghai-Tibet Railway 《中国现代奇迹》第8集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
一縷乳香,從浩渺黃沙深處緩緩升起,跨越千年風沙,織成絲路上最悠遠的氣息。本篇探尋的是「張騫與乳香」的故事,開篇便回望那場穿越萬里戈壁的壯闊行旅。張騫奉命二度出使西域。他踏著駝鈴與風聲,越過葱嶺、穿越沙漠,沿著月牙般的絲綢之路,為漢朝開啟了一條通向西方文明的香料大道。乳香,正是這條道路上最珍貴的禮物之一。來自阿拉伯半島與波斯灣地區的乳香,經過漫長的駝隊轉運,穿越高原與沙漠,終於經過絲路,抵達了中原。這抹異域香料,使漢地初聞遠方奇香。那縷乳香的氣味,微涼而甘甜,既能安神養心,又能作為祭祀與醫療之用,成為千古東西文化交融的象徵。如今的蘭新高鐵,從西安一路通往蘭州,再延伸至新疆。列車飛馳於戈壁之上,僅需數小時,便可穿越當年張騫跋涉數載的漫漫征途。而當年,那一場行走,足足走了十萬里。沙丘無盡,黃河迴旋;星月為伴,駱駝為舟。張騫帶著一股堅定,一生只做一事的信念,穿越未知與危險,只為打開一扇通往文明的門。而今,當蘭新高鐵的車窗映出無垠戈壁,請輕輕閉上眼,深吸一口氣。也許你能在風中嗅到那絲微微的香甜,那是兩千年前,一個使者用生命換來的馥郁。香未散,人未遠。張騫未竟的路,如今已鋪成萬里鋼鐵大道,將東方與西方,歷史與未來,香氣與夢想緊緊相連。乳香,是絲路的氣味;而絲路,是人心不滅的遠方。 唐朝天寶年間形容乳香的詩句 《焚香頂禮玉毫光》焚香頂禮玉毫光,敬拜靈砂供養床。但有纖毫即是病,大雄真跡豈容藏。譯文:燃燒乳香,頂禮佛祖頭頂的玉毫光輝,虔誠供奉在以靈砂鋪設的法床上。但若心中還有絲毫執著,那便是修行上的病;真正的大雄佛陀的真跡,怎會被世俗形式所遮藏?《乳香隱隱透簾櫳》乳香隱隱透簾櫳,風動經幡意韻濃。佛殿莊嚴心自靜,禪音嫋嫋繞梁空。譯文:乳香的香氣幽幽縈繞窗櫺,風拂經幡,禪意愈發深長。莊嚴佛殿中,心境自然沉靜,梵唄餘音嫋嫋,迴盪在樑間虛空。資料來源: 唐朝天寶年間形容乳香的詩句 乳香 · 張騫 1.還記得什麼是初志嗎?是踏遍絕域,只為一縷故土香。2.越是平凡的商路,越能承載奇跡。偉大的旅途,從來不需光芒鋪墊。3.路有盡時,志無止境。一縷乳香,勝過萬里邊關的寂寞。4.乳香不以強取得之,唯有穿越千重險阻,方能得其真魂。5. 一棵乳香樹,要經歷創傷、曝曬、風蝕,才能將最清澈的香氣,緩緩釋出。6.張騫的腳步,不只丈量著地圖,也丈量著人心與世界的遙遠。7. 一縷乳香,縱然微弱,卻在絲綢之路上,點燃了萬邦來朝的火炬。8. 痛苦是乳香的父親,而時間,是乳香真正的雕刻師。9. 真正的香氣,不是為了取悅嗅覺,而是為了證明:靈魂曾在磨難中燃燒過。10.今日蘭新高鐵疾馳,千里一瞬,但張騫留下的,是步步血汗中凝結的千年芬芳。 歌曲《絲路馥郁》|乳香 · 張騫 · 蘭新高鐵 蘭新高鐵 穿越大漠與雪山,一段橫貫西域的高速之旅——蘭新高鐵想體驗一次真正壯闊的西部之行?蘭新高速鐵路(簡稱蘭新高鐵)將帶您從甘肅蘭州出發,直達新疆烏魯木齊,全長1786公里,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之一。這條高鐵途經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沿線設有22個車站,穿越黃土高原、祁連雪山、戈壁大漠與天山南北。沿途欣賞壯麗的河西走廊、神秘的吐魯番盆地、以及烏魯木齊的廣闊天際。蘭新高鐵設計時速高達350公里,目前營運時速為200至250公里,僅需短短數小時,便能跨越千里荒原,感受西部的蒼茫與壯麗。從蘭州出發,途經西寧、張掖、嘉峪關、哈密、吐魯番,最終抵達烏魯木齊,形成一條連接中原與西域的現代絲路。蘭新高鐵不僅大幅縮短了東西之間的交通時間,也成為中國與中亞、歐洲互聯互通的重要橋樑。它見證著古絲綢之路的新生,為「一帶一路」的宏圖添上了堅實的一筆。無論是想探索西部風情,還是追尋歷史的回響,蘭新高鐵,都是開啟西行壯遊的最佳起點。資料來源:兰新高速铁路 動車組 CRH5G 圖片來源:和谐号CRH5型电力动车组資料來源:和谐号CRH5G型动车组CRH5G型動車組簡介CRH5G型動車組,由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研製,基於CRH5A型動車組,並汲取CRH380B系列設計經驗,專為應對高寒、風沙及高海拔環境而打造,為中國高速鐵路運營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核心技術特點: 耐高寒與抗風沙設計CRH5G型動車組強化了對極端環境的適應性:空調系統增設防風沙與高效空氣過濾裝置,確保室內空氣品質。車體結構優化,減少外部縫隙暴露,提升整車密封性。動力與系統設計能承受攝氏-40℃至+40℃的極端溫差,於哈大高鐵、蘭新高鐵等嚴苛環境下運行表現優異。CRH5G型動車組,不僅繼承了CRH5系列的舒適性與穩定性,更針對中國西部與北方的高寒、強風、沙塵等嚴苛條件進行了全面升級,成為中國高速鐵路耐候型列車的重要標誌之一。文章由 AI 整合生成|資料來源:聞香覓史:中國古代的香料貿易张骞乳香:最早來自紅海,躍升「國民香料」絲綢之路張騫到底帶回什麼,從而開闢了唐宋新紀元?七日談之廣東篇…
一縷香煙,穿越萬里風塵,未曾斷絕。從大唐長安出發,跨越河西走廊、玉門關,直到蔥嶺雪山彼端的古天竺,一條名為「香」的道路,悄然鋪展在時光之上。本篇探尋的是「玄奘與檀香」的故事。這位唐代高僧,以一人之力,連結東西文明的橋樑,也在漫漫征途上,讓檀香的靈魂一路隨行。當年,玄奘法師孤身離開長安,不是沿著一條直線西行,而是繞過重重雪山沙海,踏遍了千山萬水。根據中央電視台《玄奘之路》記載,他的西行路程,長達五萬里(約二萬五千公里),比紅軍長征還多出一倍。每一步,皆在極限與信念之間,燃燒著無聲的香火。西行途中,檀香成了最堅韌的隨行之物。在沙漠的烈日下,在雪山的冰寒中,那抹溫潤而堅定的香氣,安撫了旅人的疲憊,也像是一縷縷微光,指引著前方未知的道路。對佛教而言,檀香象徵「升」——升華、超越,通向更高境界。異於沉香的「和」,檀香以氣芳醒神,能引諸香上達極高之分。故檀香不僅薰香供佛,亦可入藥行氣安神,成為療癒與禮佛的雙重妙用。而對玄奘而言,每一次焚香,便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與信仰的無聲對話。《大唐西域記》中曾記載檀香之名:來自遙遠南國的檀香,被視為最尊貴的供養之物,其香氣能清淨心神、驅逐惡障。玄奘一路收錄異域奇香,也將這份超越時空的馨香,帶回了故國。今日之西蘭高鐵,從西安到蘭州,跨越千山萬壑。當車窗外黃土高原與祁連雪峰飛馳而過,或許能隱隱想像,當年那位年輕僧人,如何在無盡荒原中,靠著一縷檀香,抵禦孤寂與恐懼,步步向西。高鐵之速,抵不過信仰之堅。而檀香之緩,卻勝過萬里長路。玄奘法師用雙足,丈量了大地;用心魂,搭建了文明之橋;用一縷香,超越了千年。萬里之外,香氣未散。一部《大唐西域記》,一座大慈恩寺,一縷千年檀香,至今仍在。當列車抵達蘭州,或西安,請下意識深吸一口氣。你聞到的,或許不只是塵世的煙火味,還有千年前,玄奘法師衣袂飄然時,留下的那縷溫柔而堅韌的香。一縷香行,萬里無疆。檀香不語,但早已寫盡,一場人間最堅韌的跋涉。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高僧玄奘口述,弟子辯機執筆編集而成,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書中記載了玄奘歷時十七年,從中國出發至印度,途經新疆至南印度沿途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的地理、交通、氣候、物產、政制、宗教、語言、風俗等詳實見聞。玄奘筆下曾對檀香有過如下記載:秣羅矩吒國國南濱海,有秣剌耶山,崇崖峻嶺,洞谷深澗,其中則有白檀香樹。栴檀儞婆樹,樹類白檀,不可以別,唯於盛夏登高遠瞻,其有大蛇縈者,於是知之,猶其木性涼冷故蛇盤也。既望見已,射箭為記,冬蟄之後方乃採伐。譯文:秣羅矩吒國南部臨海,有秣剌耶山,山崖高聳、山谷深澗,山中生長白檀香樹。栴檀儞婆樹與白檀樹外觀相似難以區分,唯有在盛夏登高遠眺,若見樹上有大蛇盤繞,便可辨識——因檀木性清涼,蛇喜盤踞其上。發現後以箭標記,待冬季蛇蟄伏時方可採伐。一縷檀煙,穿越千山萬水;一段筆記,留存萬古清芳。玄奘記下的,不止是樹木,亦是心念。資料來源: 大唐西域記 & 香文化(917)大唐西域记—檀香 檀香 · 玄奘 1. 萬里黃沙作紙,玄奘以腳步書寫經卷。2.一縷檀香破空,穿越千年不滅的信仰。3.長安夢遠,出關路險,只帶一爐不滅的香。4. 風沙怒吼,獨留青燈一點,照亮心中的佛國。5. 五萬里,不是距離,是一次靈魂的淬鍊。6. 每一寸焦土,都燃起一縷沉靜的檀香。7. 浩瀚星河下,他以血肉之軀渡海踏沙,求取真理之花。8. 檀香入骨,願心堅似鐵,香氣悠然似雲。9. 哪怕群山阻路,哪怕劫火焚身,信念如香,不屈不朽。10. 西蘭高鐵一聲呼嘯,載著千年前未竟的誓言。11. 玄奘走過的是苦路,留下的是光路;檀香燒盡的是枝葉,留存的是魂魄。12. 朝聖者的足跡,早已化作大地脈絡;香氣微渺,卻在蒼茫裡指引方向。 歌曲《萬里香行》|檀香 · 玄奘…
一縷來自海洋深處的異香,伴著七次遠洋的風浪歸來。在海風濕潤的日子裡,它似乎仍藏在泉州灣的潮聲中。那不是山野幽蘭的芬芳,也不是中原沉香的靜定,而是一種來自遠方、帶著鹽與琥珀氣息的夢——龍涎香。這篇尋香之旅,始於大明永樂年間,回望那場舉世罕見的遠航。鄭和,明成祖命下的「正使」,率船隊七下西洋,穿越南海、印度洋,遠達東非。他不是尋香者,卻帶回了東方未聞之香—龍涎香,一種從抹香鯨腹中誕生、經風與浪淬煉的海中異寶。這香氣並非一見傾心,而是令人心悸的深沉。初聞時氣息腥鹹,若潮水翻湧,但越久越甘,餘韻悠長,有如沉香,又似乾玫瑰揉碎後的殘夢。這香,是香水的靈魂,是定香的帝王。在大明,它被視為貢品與寶物;在西洋,它是皇室與神祇的氣息。龍涎香之名,也因此與鄭和一同,嵌入泉州港的浪花與甲板的裂縫。鄭和不是香師,卻是橋樑。他的船艦不只帶回異獸、寶石與香料,還帶回了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其中最幽微卻最長久的,就是這縷海之香。據說他初抵阿拉伯時,當地王室以龍涎香相贈,他未言語,僅焚一縷香,便知這味道將與大明有不解之緣。七次遠航,每一場啟程都伴隨焚香儀式。水手們在船頭敬香,祈求風平浪靜,而那香,不再是家鄉的龍腦或丁香,而是從海鯨腹中取出的異國魂魄。杭深鐵路今日自泉州駛過,東起杭州,南至深圳,銜接海絲故地。當年寶船啟航於泉州,風帆千里;若香氣能言,它會說:我見過那個從不畏浪的男人。泉州站,是今日高速鐵道的節點,也是昔日「海絲」的起點。站前月台人來人往,而某個角落,或許還殘留一縷龍涎香的氣息—不是誰刻意留下的,而是歷史本身的記憶。如果你經過泉州,不妨在站內找一處安靜,閉眼深吸。你聞到的不只是風中淡鹹的濕氣,而是來自幾百年前的一聲低語:「啟航。」龍涎香不是為了取悅嗅覺而存在的,它像鄭和的遠航—沉穩,堅毅,帶著不可測的深意。不是為了香,而是為了遠。如今的泉州,是高鐵與手機訊號交織的城市;而在它的根部,埋藏著一段與海洋、與香氣、與信仰交會的記憶。龍涎香,從不輕易顯露,它的珍貴,源於等待。如同鄭和每一次啟航前的凝望——他望著海,但心之所至,是天下太平、萬邦來朝。那一縷香,是他與風浪的契約,也是他與大明的承諾。香未盡,人未忘。杭深鐵路行過的,是現代;但那條線路之下,藏著一條舊時的航道,那是鄭和走過的海路,也是龍涎香飄過的方向。 費信《星槎勝覽·龍涎嶼》卷一 記述龍涎的採集和售價:「龍涎嶼:此嶼南立海中,浮艷海面,波擊雲騰。每至春間,群龍所集於上,交戲而遺涎沫,番人乃架獨木舟登此嶼,採取而歸。設遇風波,則人俱下海,一手附舟傍,一手揖水而至岸也。其龍涎初若脂膠,黑黃色,頗有魚腥之氣,久則成就大泥。或大魚腹中剖出,若斗大圓珠,亦覺魚腥,間焚之,其發清香可愛。貨於蘇門之市,價亦非輕,官秤一兩,用彼國金錢十二個,一斤該金錢一百九十二個,准中國銅錢四萬九十文,尤其貴也。」譯文:記錄龍涎香的採集方式與售價如下:龍涎嶼,位於南方海中,浮現於海面上,海浪拍打時雲氣翻騰。每年春天,傳說中群龍會聚集在這座島上嬉戲,並留下唾沫(龍涎)。當地人就用獨木舟登島採集這些龍涎。如果遇上海上風浪,人們便會跳入海中,一手抓住船邊,一手划水返回岸邊。剛採到的龍涎像脂膠狀,呈黑黃色,帶有魚腥味,久而久之會變成像泥狀的固體。有時也可從大魚腹中剖出,形似大如斗的圓珠,也有腥味,但焚燒時會散發出令人喜愛的清香。這種香料在蘇門答臘的市集中銷售,價格非常昂貴。按當地官方秤重,一兩龍涎需用該國金幣十二個來購買;一斤則需一百九十二個金幣,折合中國銅錢四萬零九十文,極為珍貴。資料來源:龍涎香 《天香·詠龍涎香》 宋代 王沂孫 孤嶠蟠煙,層濤蛻月,驪宮夜採鉛水。訊遠槎風,夢深薇露,化作斷魂心字。紅瓷候火,還乍識、冰環玉指。一縷縈簾翠影,依稀海天雲氣。幾回殢嬌半醉。剪春燈、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飛雪,小窗深閉。荀令如今頓老,總忘卻、樽前舊風味。漫惜餘熏,空篝素被。譯文:孤獨聳立的海中礁石上繚繞著濃煙,層層雲濤蛻盡,淡月浮現。鮫人趁著夜晚,前往驪宮採集如清淚般的龍涎。風送竹筏隨著海潮遠去,夜深時,龍涎與薔薇花的清露一同研煉,化作心字形篆香,令人淒然魂斷。龍涎裝入紅瓷盒後以文火細烘,又巧妙地製成精緻的指環。點燃時,一縷翠煙縈繞於帷幕之間,彷彿是海氣與雲天交融之景。資料來源:天香·咏龙涎香 鄭和 · 龍涎香 01|合福高鐵穿山越海,龍涎香在鋼軌中蘇醒。千年風骨,一日抵達未竟的航程。02|鄭和焚香啟航,泉州港潮聲依舊。香氣未散,只是換了方向奔走。03|龍涎沉海三十年,不語也自香。高鐵一啟,歷史從此不再慢講。04|香自傷生,船自風來。鄭和與龍涎,都不怕被時間埋。05|泉州站外車聲隆隆,城中暗藏異國餘韻。那是香氣的回音,是歷史的喘息。06|不是所有遠方都需啟程,有些香,留在記憶裡更濃。07|明朝有香出西洋,今日有鐵入山廊。一脈香魂,一線時光。08|高鐵穿越的是地理,香氣穿透的是靈魂。鄭和的軌跡,今人未必能聞。09|焚香處,曾是風浪起處。如今是票閘開合的日常無數。10|有些香,千里而來不言語;有些人,千帆過盡不曾回。 歌曲《海上芳香》|龍涎香 · 鄭和 · 杭深鐵路 · 泉州站 杭深鐵路 杭深鐵路之旅|穿越東南沿海的速度與風景乘坐杭深鐵路,就像沿著中國東南海岸線畫出一條優美的弧線。這條被譽為「東南沿海大動脈」的高鐵,北起浙江杭州,南至廣東深圳,是中國「四縱四橫」快速客運網絡的重要一橫,也是上海至深圳的重要連接線路。杭深鐵路建設始於2004年12月24日,從溫州至福州段開工,到2013年12月28日,廈門至深圳段正式通車,歷時近十年,終於全線貫通。如今,從杭州東站出發到深圳北站,全長約1464公里,沿途設有56個車站(其中包含2個預留站),串聯起長三角、閩南地區及珠三角三大經濟圈,讓人員、物資流動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坐在車窗旁,可以感受到速度與城市風景交織的節奏變奏。杭深鐵路段的設計速度令人驚嘆——從杭州東到寧波站,設計時速高達350公里,運營時速可達300公里;寧波至廈門北站段設計時速250公里,運營時速200公里;而廈門北到深圳北站則以250公里的速度奔馳。不同路段使用的列車型號也各有特色。在杭甬段(杭州至寧波),我們搭乘的是流線型的CRH380BL型高速動車組,設計時速380公里,車廂內劃分VIP座艙、一等座與二等座,舒適且寬敞。甬台溫線與溫福線,則是熟悉的「和諧號」與「復興號」動車組,型號包括CRH1、CRH2、CRH380系列及最新的CR400BF型列車,有時還能見到重聯運行的壯觀畫面。福廈鐵路與廈深鐵路上,同樣奔馳著和諧號系列列車,搭載著來自青島四方、中國南車、日本川崎重工共同研製的技術結晶。從繁華都市到濱海小城,從蒼翠山巒到遼闊海岸,杭深鐵路讓我們在高速中體驗沿途的變化與美好。如果你選擇在泉州、廈門、汕頭、深圳這些城市停靠,每一站,都藏著一段關於海上絲路、文化交融與現代繁榮的故事。這不只是一趟列車之旅,更是一次東南沿海的縮影穿行,一條連接歷史、現代與未來的流動長詩。資料來源:杭深鐵路 &…
一縷蘄艾幽香,橫跨四百年時光,從百草經書中緩緩升起。香氣未散,書未闔,李時珍那雙探問草木與人心的眼睛,依舊在蘄春山水之間望著遠方。本篇探尋的是「李時珍與蘄艾」的故事。這位明代醫聖,一生行走鄉野,尋藥問路,最終在家鄉蘄州編撰下《本草綱目》,而那一株株長於山谷田間的艾草,正是他無數次筆墨停駐之處。這味溫藥,不只駐於草本經卷,也燃進了千萬人日常的煙火之中。李時珍生於蘄州,卒於蘄州。他不是仕途醫官,而是以鄉野之身,問遍百草,記下十六部、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物,只為「濟世安人」。而艾草—正是他筆下出現最多的藥材之一。他知道,真正的藥,不只是治病之物,更是安魂的香,是人的信念與天地的橋。蘄春之艾,自古名聲遠播。如果說青蒿能退熱,是草木之奇,那蘄艾能溫補,是草木之仁。這些長於江漢平原、滋於霧水山嶺的藥草,自帶蒸騰之力與抚慰之香,如百草中的智者,以不張揚的姿態,守護人間煙火氣。古人稱艾草為「冰台」,這個名字聽來清冷,但其真正的宿命卻是燃燒自己,點亮他人。冰台的最大作用,就是「引火燒身」。可如果不焚身成煙,它還算什麼冰台?正如香艾與冰台,無論換什麼名字,都躲不過燃燒的命運。一個為了治病,一個為了光明—最終都以自焚為代價,成全世間溫暖。艾草易燃,燃燒時釋放出獨特的香氣,這氣味不陌生—那是記憶裡的溫灸香、祖母的藥囊味、以及中醫書頁間的草木之魂。如今的高鐵,從武漢出發,不到一小時就能抵達蘄春這座小城。從艾葉鋪滿的鄉間,到車站林立的都市,時空已變,但那縷熟悉的煙香,依然從一口灸罐、一帖藥香裡升起。李時珍從未離開。他走過的是一條知與行的路,那些他親自問過名的草,如今都在這片土裡生長著,等你前來焚香一問。這條高鐵,不只是速度,更是一場溫度的回程。當你踏上武蘄高鐵,請輕嗅車窗微開時撲鼻而來的艾香,那不是風——那是時間與信仰一起翻過的書頁。一株艾草,歷經風雨,終成香。一卷本草,歷盡人事,終成經。李時珍在山中寫書,蘄艾在谷中生香,而我們,在高鐵上,重逢這段緩慢的醫道之心。 李時珍:《本草綱目》 他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艾葉,《本草》不著土產,但云生田野。宋時以湯陰復道者為佳,四明者圖形。近代惟湯陰者謂之北艾,四明者謂之海艾。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壇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異也。」譯文:《本草綱目》中沒有記載艾葉的具體產地,只說它生長在田野中。宋代時期,人們認為來自湯陰(今河南安陽)的艾草最好,而四明(今浙江寧波)地區的艾草則被用來作為圖示。到了近代,湯陰出產的被稱為「北艾」,四明出產的稱為「海艾」。自明代成化年間以來,蘄州(今湖北蘄春)出產的艾草被認為是最上品,用來入藥,全國都非常重視,並尊稱它為「蘄艾」。相傳其他地方的艾草無法灸透酒壇,而蘄艾一灸就能直接穿透,這種效能是非常特別的。這正是李時珍筆下「百草成香」的最佳寫照。一縷蘄艾溫煙,不僅療疾,也連接起千年醫道與人心。資料來源:歷代關於蘄艾的論述 李時珍 · 艾草香 1.百草成經非虛筆,千山問藥有真情。2.艾葉幽香融冷月,時珍筆下潤人聲。3.蘄水輕煙隨夢起,醫書千頁載魂清。4.行遍鄉原尋草木,焚香灸骨解沉冥。5.青蒿退熱驚天道,蘄艾溫身護太平。6.藥籤落處香猶在,書簡成時德未輕。7.黃卷有聲傳百代,白衣無語濟蒼生。8.艾火穿壇非虛說,蘄香一縷破寒凝。9.蒼天有眼知仁筆,綠野無聲記足行。10.今朝高鐵通蘄地,煙外依稀草木名。 歌曲《百草成香》|艾草 · 李時珍 · 武杭鐵路 武杭鐵路 從武漢出發,前往江南水鄉、千年古鎮與繁華都市,選擇穿越中部與東部腹地的武杭高鐵—這條旅程,不只是交通,更是一場歷史、自然與文化的深度交會。武漢至杭州:高鐵串起詩與遠方作為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中「沿江通道」的重要一段,武杭高鐵西起九省通衢的武漢,東至人文薈萃的杭州,沿途串連黃岡、黃梅、安慶、池州、黃山、臨安等地,連接湖北、安徽、浙江三省,是橫跨中部、華東、長三角的重要旅遊與經濟走廊。所經名城與勝景:武漢:楚文化重鎮,登黃鶴樓俯瞰長江之壯闊。黃岡蕲春:李時珍故里,蕲艾飄香,藥香文化濃郁。黃山:奇松怪石雲海相伴,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徽州古城:粉牆黛瓦,徽派建築;走進詩畫中的中國。臨安:良渚文化遺址,接壤千島湖。杭州:西湖煙雨,詩意如夢,是終點也是起點。武杭高鐵的旅遊魅力:這不只是一條通勤通道,更是通向歷史深處與山水意境的「旅遊黃金線」:橫跨中部與江南:一條高鐵打通中原與江南風物;文化遺產串聯:從黃鶴樓、李時珍到黃山、西湖,文化脈絡一線牽;美食地圖同行:熱乾麵、豆皮、徽菜、杭幫菜... 美食與速度同步抵達;高鐵換慢遊:車窗飛馳,車下慢行,賞山水、訪古村、泡溫泉、焚蕲艾—皆宜。近年建設與通車里程碑2020年:列入湖北「四縱四橫四斜」高鐵網。2022年4月:黃岡至黃梅段開通。2023年12月:黃山至黟縣段貫通。2024年4月:池黃高鐵全線開通,旅遊熱線再升級。資料來源:杭武铁路 & 蕲春县李时珍纪念馆 复興號 CR400AF 型高速動車組|紅神龍…
一縷微腥的香,穿越水雲與書案之間。不是每種香氣都天生馥郁,有些必須經歷煎熬與淬火,才顯清芬。本篇探尋的是「黃庭堅與螺甲香」交織的幽微篇章。黃庭堅是宋代文壇巨擘,江西詩派之祖,更被後世尊為「香聖」。在千帆過盡的詩卷之外,他以一縷縷焚香的煙霞,洗練心魂、鍛煉性情。螺甲香,是靈魂的修練。香煙繚繞間,他以筆作舟,渡過現實的滄浪,也讓一抹海的氣息,融入了詩心與夢境。香徑其地|贛江畔的詩魂贛南,既是黃庭堅的流放之地,也是他精神蛻變的香學之徑。在贛江畔,他焚香靜坐,遠離朝堂喧囂,與空性為伍。螺甲香的特性——陰中有陽、腐中出香,彷彿也是一帖他寫給自己心靈的安慰劑。古人言:「香可清心,亦可照影。」螺甲香需在烈火中浴火重生,而黃庭堅亦在貶途中寫下無數不朽詩篇。他說:「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但那一縷香氣卻已穿過千年書卷,仍在贛江一隅悄悄浮動。香學其義|螺甲不香,故能成香現代合香講究君臣佐使,古人則更講究香料的性格與轉化。螺甲香不是天生馥郁之物,反而帶有一種孤傲與抵抗。它像黃庭堅一樣,不肯隨俗、不輕與合,卻在長久的隱忍與修煉中,自成風骨。香不是用來討喜的,是用來見證的——見證時間如何從雜質中煉出本真。沿香而行|香徑與文脈的連結若你自南昌出發,乘坐贛深高鐵,抵達贛州,步入黃庭堅流放之地——這不只是文學朝聖,更是一場嗅覺與詩心的覺醒之旅。你可以走訪黃庭堅紀念館、步入賜閣巷,在舊屋中嗅聞微弱香氣的迴音。那不是蠟燭香,也不是花露香,而是來自一千年前詩人案上燃起的「螺甲沉香」。結語|香若其人,人如其香黃庭堅說:「欲雨鳴鳩日永,下帷睡鴨春閒。」他看似戲言,卻道出焚香清供、與天地並坐的閒情逸致。螺甲香不是濃烈之香,它的存在如同詩人遺世的文字,淡而不薄、隱而不滅。千年之後,我們在鐵道與文字之間,仍可尋見那縷「百煉」之香。它從江南出發,繞過風塵與權謀,最終留在一頁詩後、一封煙雨南行的舊信裡。 黃庭堅:《有惠江南帳中香者戲贈二首》 他自號「山谷道人」,一生宦游顛沛,屢遭貶謫,但也因此與香結緣,沉靜於焚香書畫之境。在《有惠江南帳中香者戲贈二首》中,他寫道:「百煉香螺沉水,寶熏近出江南。 一穗黃雲繞几,深禪想對同參。」 「螺甲割匀焚耳,香材周磨拂塵。 欲雨鳴鳩日永,下帷坐對香爐。」譯文:歷經百煉的香螺沉入水中,名貴的香料出自江南。。一縷金黃煙霧繞著案几,靜坐參禪之時與友人共悟。將螺甲整齊切割焚燒,香料圓潤細磨以去塵垢。天將下雨,鳴鳩長鳴,我垂簾靜坐,對著香爐冥想。他所說的「螺甲香」,正是從南海貝螺提煉而成的香料,原本氣味腥臭,需經炮炙焚煉、搭配諸香調和,方能顯出幽微清芬——這種由腐轉芳的質變,恰恰呼應了黃庭堅的人生哲學:熬過萬難,才能返璞歸真。資料來源:有惠江南帐中香者戏答六言二首 & 有惠江南帐中香者戏答六言二首·螺甲割昆仑耳 螺甲香 × 黃庭堅 1.一縷螺香起潮聲,半盞清茶入舊夢。2.殼薄似紙卻藏魂,煙起時光滿硯痕。3.書香未盡筆猶濕,窗外山風聞海息。4.腥中藏雅俗中清,詩人偏愛此種靈。5.黃庭焚香贛江畔,一頁墨香隨水漫。6.甲殼微腐香方熟,如人歷劫見真情。7.殘香不語語更深,化作詩中一縷心。8.江南暮雨濕衣袖,案頭螺香緩緩浮。9.若問香從何處來,須從海底問青苔。10.滬昆高鐵東南行,一車詩意一車風。 《香起貝殼》|螺甲香 · 黃庭堅 · 杭昌高鐵 杭昌高鐵 圖片來源:杭昌高速铁路 & 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 從杭州到南昌,一段串聯名城名山的黃金旅程杭昌高速鐵路是一條連接浙江杭州、安徽黃山與江西南昌的高速鐵路,全長約560公里,設有18座車站,最高營運時速達350公里,是中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重要支線之一。旅客可從杭州南站出發,經千島湖、黃山、景德鎮、鄱陽湖,最終抵達南昌東站,全程風光絕美。這條黃金旅遊線路沿線串聯西湖、富春江、黃山、鄱陽湖、滕王閣等國內知名5A級景區,是遊覽江南與贛鄱的首選。沿線車站融合了徽派建築、人文設計與現代功能,尤其杭黃段,更像是行駛在畫卷中的旅程。杭昌高鐵不僅大幅縮短了杭州至南昌的交通時間,也開啟了浙江西部富陽、桐廬等地的高鐵時代。目前,江西段已啟用「鐵路e卡通」、約號進站等智慧交通服務,還推出了30日定期票與20次計次票,為常旅客提供更多彈性選擇。無論是賞湖遊山、探索人文古鎮,或是體驗現代高鐵之便,杭昌高鐵都將為您開啟一段悠然的文化之旅。資料來源:杭昌高速铁路 和諧號…
一縷梅香,掩不住一位才女內心的風雪。香氣不語,卻道盡她筆下字字句句的堅韌與孤傲。本篇探尋的是「李清照與梅香」,開篇便回望她宛如梅花般的命運軌跡。從少女時代的詞中青梅,到中年亂世流離中的暗香浮動,李清照的人生,就像一株雪中怒放的梅,寒而不折,香自天成。她出生於書香門第,詩書與香氣相伴。年輕時的她寫道「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一縷瑞腦香便是她閨中靜坐的伴侶。婚後隨夫南渡,漂泊於亂世,她仍未棄詞筆,更不棄香氣。她寫「玉爐沈水裊殘煙」(《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那是她將哀思封存於香霧中的證據。香,是她精神的寄託,也是她情感的載體。而在眾香之中,她最愛的,是梅香。杭州之冬,梅花如約綻放。無論是孤山的斜影,還是靈隱的幽徑,處處皆有暗香浮動。人說梅花苦寒,卻不知,李清照筆下的梅花,是香氣引來的苦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宋代林逋的《山園小梅二首》),是她為自己立下的精神像。她未必見得每一朵梅,但卻在每一次焚香中,把自己變成了梅。若你來到杭州,請行走在賞梅路線中最幽靜的一段。在斜陽裡焚起一縷梅香,閉上雙眼,或許你會聽見她低聲吟唱—「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香,是時間的記憶,也是情感的靈魂。李清照的梅香,不只是香,它是孤高的影,是隱忍的聲,是亂世中不曾熄滅的一盞心燈。在寧杭高鐵的軌道上,每一站彷彿都曾聽過她的一聲輕嘆。杭州西湖的殘雪、南京梅嶺的孤枝……皆似她未完的詩章。鐵路是線,香氣是魂;行萬里路,只為一縷清香入夢。 李清照:《一剪梅》 在斜陽裡焚起一縷梅香,閉上雙眼,或許你會聽見她低聲吟唱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譯文: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的脫下羅綢外裳,一個人獨自躺上眠床。仰頭凝望遠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資料來源: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梅雪無聲落筆端,暗香浮動到江南。 風中詞影猶如夢,一瓣清香寄遠人。 此生難得純粹意,唯有梅香似舊詩。 江梅瘦影橫窗白,字字憔悴不為誰。 殘紅未盡心已冷,暗香猶解舊衣痕。 夢裡梅花三兩枝,醒來字裡是相思。 香消玉殞無人見,詞膽詩心共雪寒。 月下青梅吹入墨,一行小字寫平生。 再婚也罷離婚也罷,只願香中不褪真。 清香不屬江南雪,卻隨高鐵入夢來。 自製臘梅香膏 · 簡易四步驟: 晴天採摘:選擇晴朗天氣,採摘素心臘梅,香氣濃郁、花朵乾爽。 挑選花蕾:只摘未全開的花蕾,香味最足,效果最佳。 蒸煮融合:將花蕾放入陶罐,加入甜杏仁油(1:8比例),蒸半小時、放涼,重複三次,靜置窖藏十天。…
有些香氣,不是為了取悅,而是為了證明—在歷經風刀雪劍之後,仍能安之若素的靈魂存在過。 一段被放逐的旅程,一味來自磨難的香 本篇探尋的是「蘇東坡謫居儋州」,開篇便回望那場橫越千山萬水的流放。 公元1097年,蘇東坡被貶南海之濱的儋州。那時的海南,尚屬「化外之地」,氣候炎熱、瘴癘橫行,朝廷對他幾乎是無限下放。 但蘇軾不僅未被此地荒遠所困,反而在那片赤紅泥濘中,重燃心香 — 如沉香一樣,在傷痕中醞釀出最深邃的氣味。 但他並未沉寂。恰如沉香,唯有受傷,方能留香。 如今坐海南環島高鐵,從海口至三亞,約需三小時。 而當年,這趟路,蘇軾走了一年。 途中有風有雨,有山有海,也有病痛與離散。 但這一切,不過成了「東坡心香」的火候與養分。 在儋州,他以煙火煮字,以草木焚香,以寂寞造夢,寫下了生命中最沉靜的一章。 這不是一場放逐,而是一位詩人與一味香的深度對望。 蘇軾與沉香:相同的味道 沉香,是樹的眼淚。唯有經歷斷枝、腐朽、病變、菌蝕,它才能在內部孕生出幽深如墨的香脂。蘇東坡亦然。他的生命不是華蓋之下的寧靜,而是政治風暴裡不屈不撓的旋律。他從不逃避苦難,反而讓苦難成為雕琢自己的刻刀。「沉香的源頭其實是一場磨難。」「沉香的味道,引而不發,不偏不倚。」「這就是中庸之道。」 ——《唯有香如故》這種溫厚、低調、自持的香氣,與蘇軾的晚年風骨高度契合。他不與權謀爭,不與世俗怒,只靜靜在火焰中成香。「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出自蘇軾的《自題金山畫像》 高鐵如風,香氣如骨 一場跨越千年的南行對話若你也曾在困境中尋找出口,請記得,沉香也是來自一場傷口。而蘇東坡的南行,不只是流放,是一次靈魂從灰燼中重生的「成香」之旅。今天的我們,可以搭乘復興號,環繞海南一圈,於亞熱帶的風中看見白浪與椰林。但如果我們靜下心,也許還能嗅到—一縷沉香,從火中升起,穿越蘇東坡的詩文,穿過海南的土壤,最後進入我們心中。海南的土地沒有回報他權勢,但卻回贈他一縷沉香的靜美。香味未散,他已離開,但一整座島嶼,記住了他的筆墨與氣味。沉香山子赋「古者以芸為香,以蘭為芬,以鬱鬯為祼,以脂蕭為焚,以椒為塗,以蕙為薰。杜衡帶屈,菖蒲薦文。麝多忌而本羶,蘇合若薌而實葷。嗟吾知之幾何,為六入之所分。方根塵之起滅,常顛倒其天君。每求似於彷彿,或鼻勞而妄聞。獨沉水為近正,可以配薝蔔而並雲。矧儋崖之異產,實超然而不羣。既金堅而玉潤,亦鶴骨而龍筋。惟膏液之內足,故把握而兼斤。顧占城之枯朽,宜爨釜而燎蚊。宛彼小山,巉然可欣。如太華之倚天,象小孤之插雲。往壽子之生朝,以寫我之老勤。子方面壁以終日,豈亦歸田而自耘。幸置此於几席,養幽芳於帨帉。無一往之發烈,有無窮之氤氳。蓋非獨以飲東坡之壽,亦所以食黎人之芹也。」 《沉香山子賦》的簡要翻譯:古人以芸草為香,以蘭草為芬,以鬱金香酒祭神,以脂蕭焚燒,以花椒塗牆,以蕙草薰香。杜衡佩帶,菖蒲獻文。麝香忌諱多且本身羶腥,蘇合香似香卻實為葷物。可嘆我所知有限,皆被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所惑。當感官生滅無常,常擾亂心神。每每追尋相似氣息,或因嗅覺疲勞而妄聞。唯獨沉香最為純正,可與薝蔔花(梔子花)並論。何況海南(儋州、崖州)所產之沉香,確實超凡脫俗。既如金石堅潤,又如鶴骨龍筋。因富含油脂,故入手沉重。比起占城的枯朽劣香,只配燒火驅蚊。這座小山般的沉香,峻峭可愛,如華山倚天,似小孤山穿雲。願以此祝賀你的生辰,也寄託我的誠意。你終日面壁修心,難道也想歸田自耕?幸得此香置於案頭,讓幽芳縈繞巾帕。它不似一時濃烈之香,卻有綿長悠遠之韻。這不僅是為東坡祝壽之物,也是與黎民共享的珍品。1、上品的香,不求聞名,只求沉穩。如同他的詩,不是為了盛名,而是為了安頓靈魂。2、沉香生於創傷,東坡文起於放逐。兩者都不是命運的寵兒,而是苦難的遺孤。3、世人以刀試沉香,以詔書傷詩人。但香不怨火,東坡不怨人,這才是真正的中庸。4、一寸香脂,要經十年之傷;一首好詩,要經千言之磨。5、在儋州的黃昏裡,蘇東坡焚起沉香。不是為了求福,只是想把心安下。6、沉香不是外香,是內香。它的深沉,是無人見證的自我修行。7、當別人以官位衡量成功,東坡以火候煮茶,以香氣入詩。這種慢,是另一種速度的勝利。8、沉香的香脂需與細菌共生,方能釀出奇香。東坡與敵共世,亦能成文。這是寬,是大。9、香可切、可磨、可煮、可燒,卻從不失其本氣。人亦如此,若能溫潤如初,便是真沉香。10、東坡不是不痛,而是將痛熬成文火。如沉香一樣,把淚煉成光,把火煉成詩。11、儋州的夜,悶熱無風;沉香的煙,幽遠不散。這不是對抗,是共處,是智慧。12、有人問:流放之地怎會有香?東坡答:香不擇地,詩不擇境。只要心不死,火一燃,沉香自來。 《金堅玉潤》|沉香…
一縷冷香,藏於盛唐春夢深處。香氣未散,芳魂猶在,留在人間最盛的宮闕與最孤的驛站之間。本篇探尋的是「楊貴妃與瑞龍腦香」,開篇便回望那場由香引發的回憶悲歌。從長安華清池,到馬嵬坡風雨夜,再到今日西成高鐵穿行其間—這不僅是一條香的路徑,更是一場歷史與氣味的對話。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曾親自將瑞龍腦香賜予楊貴妃,因其「冰香透骨,清涼入魂」,可安心志、定神識。這香產自婆利國(今南洋地區),為熱帶龍血樹結膠入木之後,再以煙火熏釋,方得一縷「炎涼之氣」。長安宮中,貴妃每日焚此香於妝閣。香氣在羅袖之間,宛如玉膚冰雪,既是嬌寵的證明,也是一場深宮自守的修行。有人說,玄宗寵她三千寵愛,卻最忘不了的,是那股「冷中帶柔,香中藏悲」的瑞龍腦氣息。直到馬嵬坡風雲突變,萬軍壓境,香囊未落、國事已崩。她死後,玄宗再不焚瑞龍腦香,怕香氣一現,便淚從中來。高力士奉命掘墓遷靈,墳中空無一物,惟香囊猶在,香味未褪。那是楊玉環最後的存在,也是唐玄宗無法承受的證據。千年後的西成高鐵穿過寶雞、咸陽、興平,行經那條她最後走過的路—從華清池走向馬嵬坡。西成高鐵如同歷史的再現軌道。它穿越秦嶺,連接古都與天府,連接的是文化,也喚醒了香與記憶。若你行至咸陽北站,請閉上眼,感受空氣中的微涼:那不只是山風,而是瑞龍腦留下的余韻。楊貴妃不是香的使用者,而是香的象徵。她選擇此香,不是為了炫耀奢華,而是提醒自己,在這世上最富貴的地方,體會炎涼。如果說文成公主的香氣是一場信仰的遠征,那麼楊貴妃的香氣,就是一場命運的回光。今日乘西成高鐵南行,從西安至成都,經過的不只是地理空間,更是唐代一縷沉香般的嘆息。歷史無聲,但香氣猶存;馬嵬坡無語,但香囊猶香。香,是這段愛情最終的證人。 瑞龍腦香 清涼,但並不刻薄;端莊,又不失纏綿;在矛盾的夾縫中吐納耗盡,最後連一抹香灰都不剩,只留下一片無聲的餘燼與帝王的悔意。《馬嵬行》作者:劉禹錫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驛。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西出長安的扶風道上,綠野茫茫。馬嵬驛風塵滾滾,這裡正是楊貴妃長眠之地,只見她的墳墓高約三四尺立於路旁。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戚族,天子舍妖姬。向當地人詢問,皆說那是唐玄宗幸蜀時發生的事。禁軍誅殺楊氏家族,皇帝不得不犧牲寵妃以安眾怒。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無暉。文武百官低首避讓,楊貴妃含淚挽留皇帝衣袍,轉動美目時,天地仿若黯淡無光。貴人飲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她飲下金屑自盡,命如曇花倏然凋謝。生前服用丹藥,死後面色仍如昔日一般紅潤。屬車塵已遠,里巷來窺覷。共愛宿妝妍,君王畫眉處。皇帝一行人遠去,村人悄悄來看她的遺容。她妝容未卸,美貌猶存,眉間正是君王親自畫過的地方。履綦無復有,履組光未滅。不見巖畔人,空見凌波襪。她的鞋履雖已失落,但鞋帶仍閃著光澤;人已不在,只剩水邊飄動的香襪,猶如凌波仙子留下的影跡。郵童愛蹤跡,私手解鞶結。傳看千萬眼,縷絕香不歇。馬驛的小童們迷戀她的遺物,偷偷解開腰間佩飾,傳看把玩,人雖死香卻未散。指環照骨明,首飾敵連城。將入咸陽市,猶得賈胡驚。她的玉指還戴著戒指,通透明亮;首飾珍貴,價值連城。即使到了咸陽市集,也足以讓胡人商販驚嘆。《冷香》一縷瑞龍腦,冷過江南雪,她在華清池中,溫泉不敵心涼。《袖香》棋局將敗時,風起羅袖香,她放犬誤局,他笑而沉醉。《馬嵬》梨花枝下香未斷,長安月冷馬嵬寒。一囊香氣埋不住,千載帝王悔最難。《御賜香》三千寵愛一身香,卻是冰香透骨涼。帝王手中賜珍寶,貴妃懷中成絕望。《焚香》她焚香如修行,非為妝點。那香氣,是心念的退場,是命運的前奏。《香囊》墳開人無,香囊猶在。最難消散的,是氣味裡的記憶與愛。《炎涼》瑞龍腦香:熱地長冰樹,煙火出冷香。她選擇的,不是富麗,是在富麗中守一縷炎涼。《無言》帝王無語,樂師不言,琵琶再彈,只為那飄不去的纖香。《回望》西成高鐵過馬嵬,誰知車窗外是斷魂處?昔日梨花香,如今只餘高嶺清風。《餘燼》一世寵愛一夕亡,香囊餘灰成哀傷。千年以後人未還,那縷冷香仍在唐。 歌曲 《炎涼香影》|瑞龍腦香・楊貴妃・西成高鐵 西成高鐵 圖片來源:西成高铁穿越古都仙境,一路风光如画,历史文化与自然美景共赏 & 西成高铁全线贯通 西安至成都仅需三个半小时 西成高速鐵路(Xi'an–Chengdu High-Speed Railway),簡稱西成高鐵,是連接陝西西安與四川成都的重要高鐵幹線,亦是《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八縱八橫」主通道之一,更是中國首條穿越秦嶺山脈的高速鐵路。西成高鐵全線自西安北站至成都東站,全長 658 公里,共設 22 座車站,列車設計時速為 250 公里/小時。自 2012…
一縷高原冷香,伴著千里風雪嫁衣。桃花雖短,香氣卻長,埋在歲月之下,靜靜盛開在雪山深處。本篇探尋的是「文成公主入藏」,開篇便回望那場橫越千里的聯姻。傳說布達拉宮,便是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與文成公主所建。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遣江夏郡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她攜帶著釋迦牟尼像、珍寶、經書三百六十卷作為嫁妝,還有一囊中原之香。松贊干布遠從邏些(今拉薩)趕至柏海相迎,千里風雪之行,正是香氣與信仰交會的旅途。公主自長安出發,身披華服,手持香囊,歷經羌地與雪域,終在林芝桃花盛開時,抵達命運的渡口。傳說中,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與文成公主所建。這座聳立於紅山之上的殿宇,承載著一場政治聯姻背後的千年餘韻。然而在布達拉宮之前,帕邦卡才是最早的靜修之所。松贊干布遷都拉薩後,先建布達拉宮,再修帕邦卡。這裡,既是談論國事、接待使者之地,也是一對政與心合的夫妻,在香煙繚繞的石上屋宇間共同修行的地方。帕邦卡山上的白屋,是松贊干布打坐處;而最頂層的黃房,據說則為文成公主所居。山間有一株古老桃樹,相傳為她親手所植。若花開之時,正逢她香囊中焚起那縷中原之香 - 高原桃香與沉穩乳香混合,在西藏天空下緩緩升起,如夢如詩。她,精通曆法與占卜,亦知香氣能安魂定志;她不是一位普通的公主,而是「香」的使者。香未散,人未還,但一整座高原,記住了她走過的氣味。高原上的春天來得比誰都遲,也比誰都真。桃花開時,雪未融,風依舊冷,但那花香,卻不躲不退,像是千年來第一次呼吸自由。如果說江南的桃香是一場夢,那林芝的桃香就是一次覺醒。花開在冰雪交界處,不是為了嬌媚,而是為了頑強。文成公主焚香而行,她走過的不是婚路,是文化的橋,是信仰的徑。她帶來的不只是人與書,更是香。那香氣中,有中原的思念,也有對未來的安撫。在空氣稀薄的高原上,嗅覺反而變得敏銳。一縷桃香,能讓記憶回到未嫁時的夢中臥閣,也能提醒她,身在異域,更要柔中有剛。古人合香,講究「君臣佐使」,但在林芝這片空谷中,一切都被自然重寫。雪是君,風是臣,桃是香的魂,而她,是唯一的使者。桃香不只是浪漫,它更是一種渡世之力。柔者不碎,香者不朽。文成公主未言,但香氣已先到,先於語言,也勝於語言。有些香氣,是為了記憶某個人;有些香氣,是為了讓人記住一段路。文成公主的桃香,是後者。今日拉林高鐵開通,時速160;當年駝隊萬里,步步辛苦。但香氣穿越的,從不是距離,而是信念。「桃花依舊笑春風」,可她早已不是昨日之身。林芝的春天裡藏著她的影子,不在畫裡,在風中。如果你經過林芝,請閉上眼,深吸一口氣。你聞到的不只是桃花,是那場歷史婚禮的餘韻,是來自千年前的一聲輕語:「我願意。」桃花不是用來賞的,是用來守的。文成公主所植那株老桃,如今仍在帕邦卡寺旁傲然挺立,即使風雪摧骨,也從未缺席過春天。若你親至帕邦卡,不妨尋一靜處,閉目焚香。聞見的,不只是桃樹間的清香,而是千年前她與他,在香氣中並肩靜坐的畫面。這香,渡過的是政局,也是愛。香氣無言,但記得所有細節。它記得文成公主抵達柏海時的風雪,也記得她第一次步入帕邦卡寺時的寧靜。它是靈魂的地圖,也是藏與漢的橋。文成公主 · 李錚拜別故土,叩別爹娘,尚未轉身,淚已成行;背對故鄉,面朝他鄉,尚未啟程,心已返航。明鏡日月山,為你重梳妝,清清倒淌河,隨你去遠方。文成公主,為何回頭望?腳下的路,為何越走越長?踏上高原,身著藏裝,頭釵格桑,跳起鍋莊;打開行囊,把夢收藏,心分兩地,他鄉故鄉。五彩的哈達,祈求永吉祥,醇醇青稞酒,祝福長安康。阿姐甲莎,情懷誰測量?一生的夢,守望大愛無疆。註釋:「阿姐甲莎」為藏語,意指「漢族姐姐」,是藏族人民對文成公主的深情愛稱。資料來源:文成公主高原無語,桃香有痕。石屋無人,香火未斷。她在高處修行,香自低處入心。一縷冷香,抵得萬里霜雪。 歌曲《空谷芳華》|高原桃香 · 文成公主 · 拉林鐵路 林芝桃花與高鐵復興號 拉薩至林芝 高原動車「綠巨人」:CR200J型復興號動車組 這款復興號動車組最高運行時速可達160公里,採用「2動8拖」的編組形式,並具備擴展至「12拖」的潛力。其最大亮點,是全球首創的「內燃+電力」雙動力牽引模式,能夠實現全程牽引順暢無需換車,真正做到了適應高原複雜環境的高效率運行。多項關鍵技術成功填補了業界空白,標誌著中國在高原鐵路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再邁新步——這就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復興號高原內電雙源動車組。 拉林鐵路是連接西藏拉薩與林芝的國鐵Ⅰ級單線電氣化鐵路,是川藏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2年10月,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電氣化鐵路,最高達到3650公尺。鐵路起於協榮站,經由拉日鐵路接入拉薩站與拉薩南站。路線沿拉薩河行進,經貢嘎、山南、朗縣、米林,最後抵達林芝站。正線全長403.144公里,設計時速為160公里。圖片來源:感受中国速度!踏上西藏首趟复兴号列车“绿巨人” & 拉林铁路備註:關於「綠巨人」綽號一事,感謝中車郝曉龍先生的指點。文章由 AI 整合生成|資料來源:中國中車微信公眾號、歷史典籍及藏地文化傳說文成公主乘坐高原“复兴号”,寻访桃花香西藏林芝:复兴号动车组穿行在桃花海间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步辇图》汉藏友好的历史见证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曾在此居住,有棵桃树的历史比大昭寺还久远感受中国速度!踏上西藏首趟复兴号列车“绿巨人”复兴号CR200J型电力动车组拉林鐵路📜 本作品已提交版权保护程序,原创声明与权利主张已公开。完整说明见:👉 原创声明…
人類的嗅覺總是最容易觸動記憶,也最難逃避情緒。《惟有香如故》便是借「香」入手,透過五種香料,串聯起五位歷史人物的命運,構築起一幅穿越時空的情感長卷。在這部紀錄片中,香,不再只是嗅覺的享受,而是穿越千年的敘述工具,喚起歷史深處的溫度與回響。「最好的香,總在記憶深處。」當我們被某種熟悉的氣息喚起回憶時,往往不是回到某個場景,而是回到一種心情 - 一場別離,一段誓言,一個註定破碎的理想。導演以巧思將嗅覺、情感與歷史勾連在一起,讓這部作品不僅是紀錄片,更像是一首散文詩。與傳統紀錄片不同的是,《惟有香如故》將劇情與現實巧妙交織,導演親自入鏡,在製香與敘事之間來回遊走,將人物命運背後的「氣味」故事娓娓道來。影像的節奏與構圖極為講究,情節切換更如行雲流水,將香的氤氳與人心的悲喜緊緊纏繞。在這場關於香的旅途中,我們不只是回望歷史,更是在氣味的引領下,與那些「遠去之人」重新相遇。 第一集 《雨霖鈴》|瑞龍腦香 · 楊貴妃 一縷冷香,封存了一場盛世愛戀的餘溫。香氣未散,人卻早已埋入歷史深處,只留下帝王無盡的悔意與孤獨。 本集探尋的是「楊貴妃之死」,開篇就以高力士奉李隆基之命,到馬嵬驛為楊貴妃挖墳遷墓。但詭異的是,墳裡幾乎什麼都沒有了,只留有楊貴妃一直隨身佩戴的香囊,香囊裡裝著她最愛的瑞龍腦香。紀錄片文案:1. 長夜屬於孤獨的人,這是XX最難熬的時刻。黑暗中一下子襲來三種悲涼:夜雨、風鈴還有空氣中殘留的冷香。2. 識別氣味需要足夠的氣味分子,而相對濕潤的空氣能幫助鼻腔捕捉結合那些氣味分子。這也是為什麼在下雨之後,我們總是會覺得氣味更加明顯的原因。瑞龍腦的留香本身就非常深刻,再加上這一夜大雨,溫度、濕度、聽覺、嗅覺,所有感官都開始渲染同一個目標。3. 這寒涼的香氣已經成了無處不在的眼睛,冷冷地看著自己如何面對背叛和傷痕。4. 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袅袅秋煙裡。這清涼之意,便是觀自在之音。5. 香是天地正氣,世人喜香厭臭,這道理不證自明。佛有生香之體,人有向善之心,如此清涼之香,正是合乎天地溫存之舉。6. 其實古人彈琴焚香,乃是洗心通竅,只為得證天人美好。今日仰見菩薩低眉,頓曉慈悲六道。7.嘲笑還是同情?感慨還是警示?1200年過去了,不同的人群,在馬嵬驛看到了不同的角度,就像皇帝一直覺得他是因為江山丟了女人,但可悲的是,歷代文人都說他是因為女人丟了江山。8. 清涼但不刻薄,端莊又不失纏綿,瑞龍腦就在這矛盾的夾縫中吐納耗盡,最後連一抹香灰都不剩。生死去來,看不出任何痕跡。當然,除了上空彌漫的無處不在的那種炎涼。其實世間有些東西就是這樣,就是要用消失才能凸顯它的存在。9. 最後此音雖高,卻很難壓抑前面的回響。若要保持響亮,則必用重手。但是絲弦不同於管簫,如此強行勾挑,琴弦必斷。10. 瑞龍腦香產自婆利國,酷暑難當。但就在這天下最熱的地方,生長出一種參天大樹,而在樹的肚子裡,居然孕育了一種冰一樣的東西,這就是瑞龍腦香。這香聞起來居然真的有寒涼之氣,最熱的地方長出最好的冰片,而最好的冰片,還只能用這熏燒的方式才能還原那種冷香,這才是真正的炎涼。11. 貴妃選用此香,乃是為了提醒自己,要在這世上最富貴的地方,體會炎涼。12. 這琵琶唱了一輩子的歡歌,終於也體會了肝腸寸斷,不枉此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