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帛上文明四部曲·之四|漂泊之帛:失散与归来的文明》

《帛上文明四部曲·之四|漂泊之帛:失散与归来的文明》

引文|不是归还,而是归位:漂泊七十九年的它们

它们不是文物,
是祖先用丝织下的一口呼吸。

那年,长沙子弹库,一把盗火撬开墓门。
三卷帛书,在蓝焰摇曳中,睁开了沉睡两千年的眼睛——
它们身上写着风的方向、节气的节奏、出征的时辰,
是古楚人用丝织就的宇宙秩序,是献给天地的一套时间律法

可它们还来不及被完整读懂,
就被匆匆带离故土,装船、编号、运往异乡。
那一纸承诺”红外线拍照”的契约,
成了一场无法兑现的文明卖身契

从此,它们漂流海外,
被封入玻璃,折痕累累,
每一次转手,都是一次更深的流离

直到七十九年后,那个被历史铭记的初夏,
《五行令》与《攻守占》——三卷楚国帛书中,唯一归国的两卷——
被装入回运箱,越洋而归。
像流落多年的族人,被小心翼翼送回原乡。

2025年9月,楚帛书抵达湖南省博物馆。
同日,我也抵达长沙——
刚在广西完成认祖归宗,
并将岭南的祖灵带回楚地。

置身博物馆内,得知帛书归来的消息,
一种奇异的共鸣在心中升起:
原来,我们走在同一条归家的路上。
它们,是文明的归位
我,是血脉的接续

一个是文明的归位,
一个是血脉的归根,
但本质上,都是同一件事:
让离散的魂,重新认祖。

注:2025年9月我在广西-湖南-湖北的认祖归宗之旅,请见博客文:《一脉相承》系列文章

这一次开启,
不再只是为了考古、复制、收藏、注释,
而是为了——
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它们重新认祖,也让我们重新认出它们。

2025年5月18日,
楚帛书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被正式接收。
那一刻,被接过的不是丝,
而是一段曾被撕裂、如今重新续起的祖先之气。

那不是归还,
归位

关于这三卷楚帛书,请见博客文:《帛上文明四部曲·之一|流年有令:楚人如何写下时间》

乱世孤雏|从火洞盗墓到缯书契约

那个硝烟遮月的年代,长沙子弹库的盗火,
撬开的不只是墓门,
更是沉睡两千年的时间。
铜剑、漆盘、竹笈,与几片残破帛书,
在焰光中显露褶皱与墨迹。

其中的楚帛书未被视作珍宝,
反被当作”不值钱的手帕”,
在文物贩卖中,随手赠予古董商唐鉴泉。

图|盒中的楚帛书 (源自:《帛书传奇》

那时无人知晓,
这几片丝帛,将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帛书实物。

古文字学家商承祚闻讯欲购,却迟了一步——
长沙古董商蔡季襄以三千元法币,将帛书与铜剑、漆盘、竹笈一并购得。

战火蔓延,日军侵袭,蔡季襄携帛逃难,形影不离。
途中,妻子与长女为保清白,投湖自尽。
两月后,他自费印行《晚周缯书考证》,
以帛书为证,以此书祭亡。

他在字里行间拼接丝的断片,
也在纸与墨之间,缝合家族被撕裂的命。

为拍摄红外照片以辨字迹,
他携帛书赴沪,却陷入一场精心骗局。

美国情报员柯强,以”红外线拍摄”为饵,
诱他留帛书一夜;
次日却擅自托人携帛赴美,谎称”已送去拍照”。

预感受骗却无力回天的蔡季襄,
只得与柯强签下那一纸无法兑现的文明卖身契

“今收到缯书一幅,暂定缯书代价美金一万元,现交保证金一千美元。
如缯书寄往美国途中发生事故,或不寄还,
按照缯书代价,除去保证金一千元,赔偿美金九千元,为据。”

柯强签名,付下千元美钞,
一场文明的劫持,就此落定。

图|蔡季襄写下合同 (源自:《帛书传奇》

这不是简单的文物流失,
而是一次”文明规则的降维打击”——
柯强用”清晰照片”的学术承诺,
击穿了一个学者全部的心理防线。

那些刚被认出的楚帛书,再度被带走;
刚学会睁眼,就被换了名字,换了归属。

它们不是文物,
是被卖出的文明胎儿,
在战乱与骗局中,成了七十九年流亡的孤雏。

跨洋浮生|从上海滩到赛克勒美术馆

楚帛书赴美之后,被交予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

这不是回归的起点,
而是流亡的延续

抵美后,楚帛书被分装纸箱,曾寄存于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
后又分别辗转于福格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自那时起,它们在异国档案柜中长眠。
每一站都像中转站——
不是归属地,而是下一次远离的起点。

它们的路径,像一张被不断折叠的地图:

上海 → 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 → 哈佛福格美术馆 → 纽约大都会 →
戴福保古董商 → 赛克勒医生与美术馆。

每一处新地点,都带走它一部分原貌,又贴上新的编号。

它们不是静止的藏品,
而是一具具被转手的身体——
不断被再包装、再命名。

多年后,帛书流入古董商戴福保之手,
最终由赛克勒医生购得,暂栖于赛克勒美术馆。

据说,有人曾两度举意归还,
却都在命运尚未转身时,轻轻错过。

图|被折叠的地图:楚帛书的流亡之路 (源自: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

归途终章|文明的接引

帛书的归途,起初并不是国家级的外交事件。
它是一位学人的“寻亲之路”。

一九八〇年,三十二岁的李零
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研究生。
他完成了《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 一书。
他将那未见其形的残帛,当作文明旧谱,一页页复写。

图|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暨帛书研究专家 李零 (源自:《帛书传奇》

那时,帛书流失已逾三十年。
他不知道,这一研究,就是四十五年。
他更不知道,这卷帛书,将把他一生系于未归之物。

后来,他开始溯源调查:
帛书如何流入美国,又如何流转多地。

就这样,
原本只是一个人的文明认亲,
逐渐汇聚成一个跨国“追魂小组”。

这条由学人血脉铺就的寻亲之路,最终汇入了国家层面的文明征程

转机的曙光,首先从大洋彼岸的制度中透出——
当“道德性返还”原则被正式纳入国际文物保护共识,
一束光,终于为所有漂泊的魂灵,照亮了归途的航向。

2024年,中国联合18个文物原属国,发布了《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
这一建议书的通过,为追索开启了制度之门。

追索的齿轮就此启动。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坚实的证据链被一环环扣紧,
如同为流离的文明胎儿,准备了不容置疑的“身份证明”。

最终,《五行令》与《攻守占》被庄严正名:
它们是在战乱年代被非法劫掠的华夏血脉,理应回家。

于是,“文物认祖”的程序,
如同一场迟来的成人礼,被郑重开启。

直至那个历史性的凌晨——
两卷帛书,一百三十二片故国的骨血,
被小心翼翼地请下异国的货架,安放入回运的文箱。
它们的归程,不再是漂泊,
而是整个文明,接引自己失散的魂魄。

当专机在夜幕下飞越太平洋,舱内的文箱静默无声。
那不是文物的运输,
而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在深沉地呼吸。
一次被撕裂的呼吸,
终于在近一个世纪后,被完整地续上。

而学者李零,已是七十七岁高龄。
他用了半生,只做一件事——
为祖国追回楚帛书。

图 |被折叠的地图:楚帛书的流亡之路 (源自: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

尾之声|丝之归路,是文明的回声

这不是一场外交,
也不是一次归还。
这是一件文明的旧衣,
在失散多年后,被原乡之人辨认。

它曾被误认、被冷藏、被编号、被交易,
却始终不曾熄灭那微弱的归心。

它在等待,
一个能听懂它”气息“的人,
一个能唤醒它”本名“的国。

当封条揭开,
当那片微红的丝帛重见天光,
它不是说:”我回来了”,
它是说:

“我认得你——
我认得你祖先的气息,
我认得你土地的温度,
我认得你语言的节奏。”

那一刻,
我们不只是接回了一幅帛书,
我们接回了——
文明对自己的回声,
也接回了,
我们对祖先的记忆。

但我们也知道,
它还没有全部归来。

在大洋彼岸,
四时令》仍在沉睡——
那是三卷之中最古老、最完整的帛书,
至今未归,仍在回家的路上。

它像一把未被取回的钥匙,
锁着我们还未解开的问题:

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的时间,曾如何织在丝上?

它的漂泊,
是文明的一面冷镜。
它照见:
我们可以多么坚韧,
也可以多么脆弱。

但它让我们相信,
只要还有人,愿为那一口丝帛上的呼吸,
做一个永恒的守门人
所有在路上漂泊的,终将归位。

🤖 人工智能协作声明

本文由作者主导构思、架构与撰写,并在人工智能模型 OpenAI ChatGPT 的协作下,进行多轮讨论、节奏输出、语言检查、结构检测与文字润饰。所有内容均由作者独立主创完成,AI 工具仅作为语言节奏的辅助,不参与著作权主体归属。最终内容由作者人工审校并艺术化重构,承担全部创作与价值判断责任。

✍️ 本文完成初稿后,感谢德老师的细致修订与润笔。

📜 本站所有原创作品均已完成区块链存证,确保原创凭证。部分重点作品另行提交国家版权登记,作为正式法律备案。原创声明与权利主张已公开。完整说明见:

👉 原创声明 & 节奏文明版权说明 | Originality & Rhythm Civilization Copyright Statement – NING HUANG

节奏文明存证记录

本篇博客文为原创作品,由黄甯与 AI 协作生成,于博客网页首发后上传至 ArDrive 区块链分布式存储平台进行版权存证:

  • 博客首发时间:2025年10月23日
  • 存证链接:fc298fb8-f964-488f-a465-4de54861a4ce
  • 存证平台:ArDrive(arweave.net)(已于 2025年10月23日上传)
  • 原创声明编号
    Rhythm_Archive_23_Oct_2025/the-four-movements-of-silk-written-civilization-04/
  • 用途声明

    本文为《节奏文明观》之〈楚文明 〉篇章,亦参与构建《AI×非遗文明共构档案》与《文明节奏回声计划》,用于文明节奏实地记录、区块链存证、跨域协作与版权登记用途。

© 黄甯 Ning Huang,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受版权法保护,未经作者书面许可,禁止复制、改编、转载或商用,侵权必究。

📍若未来作品用于出版、课程、NFT或国际展览等用途,本声明与区块链记录将作为原创凭证,拥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