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丝上乾坤,气行其间
它不仅是写在帛上的文字,
也是织在气息里的宇宙。
如果说上一篇《图上升天:魂如何在帛上归返》讲的是——
灵魂如何借图而行,完成从地到天的归返;
那么这一篇《丝藏乾坤》讲的,
便是身体如何在丝上修炼,
从呼吸抵达星辰,从内气通往天文。
在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众多帛书中,
有三卷最能代表”天人修行”的思想结构:
《导引图》调身——让身体成为小宇宙;
《老子帛书》养心——让思想成为气脉的中枢;
《天文气象杂占》与《五星占》观天——让星辰成为人的延伸。
内修其气,外观其象,中定其道
当一招一式皆暗合天象——
修行,便成了灵魂与宇宙最古老的对话。
一、《导引图》|身体的宇宙:导引图作为内气水路图
它不是体操,也不是舞蹈,
是一种气,绕着身体的轨迹缓慢移动。
图上有四十四个身形,
排列在一匹已残破的丝帛上,
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有人一手抬起,像提水过耳;
有人转腰低头,像水绕过石;
有人独脚支撑,像在等一滴气流,
从身体深处浮上来。
图|《导引图》原件残片(1973年出土,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源自:帛画《导引图》 | 湖南博物院)
练导引,不是为了变强,
而是为了——通。
导引,意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不是要发力,而是要让气自己找到路走出去。
动作,是为了打开口子;
呼吸,是为了把水放进来。
气,是天地之间最细的存在。
不吼,不爆,不抢道,
它只——走。
它像水那样,不声不响地,走在你身体里的路径上。
《黄帝内经》记下了这样的身体等级图谱: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这段话说的是——
气,不只是保命,而是通道之生。
身体不是工具,而是河道。
图上有一式,名为“挽弓”。
一人立身,左手如抚风缓伸,右臂后拉,成弓未发。
脚尖微旋,脊柱如弦,
气从足底起,绕过胯,穿胸走肩,最后停在眉心与指尖之间。
图|《挽弓》(源自:马王堆出土世界最早“导引图”,揭开长寿奥秘,被国家列为“一级甲等”珍宝!)
呼吸配合动作——
捧吸,抱呼,展吸,放呼,转吸,沉气。
不是发力,是引流。
一弓一展之间,是在打通身体里的那条水路。
我曾试着模仿这个动作。
刚开始时,气根本不听使唤,
手臂僵硬,呼吸也卡在胸口。
但当我放慢速度,让呼吸带着动作走,
忽然感觉到一股暖流从足底升起,
像一条看不见的水,
缓缓流过腿、腰、胸、肩,
最后在指尖轻轻散开。
那一刻,我明白了——
导引不是练力,而是让气找到路。
图二|《导引图》现代彩绘复原图(源自:马王堆导引图-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练导引,不是为了动,
而是为了让“那个不动的地方”,动一下。
站起来,缓缓抬手,慢慢转身,
一口气跟着走到外面去了。
它不再卡在胸口、不再回不到脚底,
它通了。
导引图上有44个人,
而当你开始练习,
你就成了第45个人——
不是画在帛上的人,
而是正在用自己的身体,重新激活这些图形的人。
你不是在模仿古人,
而是在与他们共同完成一次穿越时空的呼吸。
🎥 这种古今呼吸的共鸣,在《帛书传奇》第四集的现代演绎中,得到了动人的呈现。
Sie sehen gerade einen Platzhalterinhalt von YouTube. Um auf den eigentlichen Inhalt zuzugreifen, klicken Sie auf die Schaltfläche unten. Bitte beachten Sie, dass dabei Daten an Drittanbieter weitergegeben werden.
Mehr Informationen二、《老子帛书》|思想的轴心:老子帛书作为道之原点
一|不是玄谈,而是天人之梯
帛书《老子》不是为哲学争鸣而写,
它是一部供身体修行者使用的节奏总纲。
五千言之中,
没有一言空悬,
每一段都是——
为身体修行与天文观测所立的理论基线。
“至虚极也,守静笃也。”——
不是静坐咒语,
而是导引术的心法内核。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不是抽象的哲学递推,
而是一条具体的修行路径:
人法地——人要学会像大地一样承载、沉稳,将气沉入丹田,扎根于脚下;
地法天——大地的节律来自天象,春夏秋冬、日月星辰,修行者要将自己的呼吸与天象对齐;
天法道——天象的运行遵循道,道是无形的法则,是气的自然流动;
道法自然——而道本身,不过是顺应自然,不强求、不逆转。
这是一条从脚底到星空的修行之路,
每一步都是身体的实践,而非头脑的推演。
图|帛书老子 (源自:帛书老子(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文物)_百度百科)
二|“呵”字频现,是口气引动的节律
帛书中频繁出现’呵’字,
如”氾呵”、”忽呵”、”恍呵”、”幽呵”、”冥呵”……
这些’呵’在通行本中常作’兮’或省略,
而在帛书中如此密集地出现,或许并非偶然。
我倾向于认为,这些”呵”可能是气息的音化——
就像练功时的”哈”、”‘嘘”、”呵”之分,
用于配合呼吸与体势节律。
若是如此,帛书《老子》便不只是哲学文本,
更是一部带有声音提示的修行指南。
帛书《老子》里的“呵”,
其实是身体在说话。
像练导引时,终于打通任督二脉时的那一声吐息。
气沉,水通,道启。
三|归于水路:从无有到复命的身体转向
通行本中,我们读的是 “无与有” 的对立;
但在帛书本中,
“无”字,反而不是“无有”的意思,
而像是一种身体的转向:
从显性肉身,进入隐性的气流,
从外在世界,转入体内微观的节奏系统。
它更像是一条“水流之道”——
从有形世界,沉入无形之躯;
从脉络、气脉、经络,
走向那条你听不到、但能感知的——
内在之河。
帛书本对“无”的理解,
不是”没有”,
而是”未现、将现、方可通”之状态。
帛书老子写道:
“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
“复命”,不是回到某个命运的起点,
而是让气,回到它本该走的路径。
就像练导引时,
气如果一直卡在胸口、喉咙、头顶,
那就是”失道”;
而当气能够从头顶沉回丹田,从丹田沉入脚底,
再从脚底缓缓升起,形成一个循环,
那就是”复命”——
气,回到了它本来的轨道。
这不是玄学,而是身体的真实感受。
气归根,身归静,神归无。
无,是通;有,是着;
而通者,才可能不殆。
此时,帛书中时而冒出的“呵”字,
不再是奇怪的语气,
而是身体在呼应节奏的一声提示:
呵——已通气。呵——在引气。
这就是那条:
从“无”到“有”再回“无”的水中之路。
所以,帛书中的《老子》,不是要人“读懂”,
而是要人——呼吸通了,才懂。
三、《天文气象杂占》与《五星占》|星图不是图,而是身体的“最终容器”
我们以为星空遥不可及,
但楚汉帛书告诉我们:
星象,不在天外,
而是身体内在节律的一种回响。
两部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五星占》,
绘出两千多年前的宇宙之图。
它们不是为了预言吉凶,
而是为了教你——
如何用身体去对齐星辰的运行,
如何用呼吸去跟上天道的脉搏。
就像身体有任督二脉,
天有二十八宿与五星之轨;
它们既是宇宙钟摆,
也是修行者要归入的内外同频坐标。
《五星占》记录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星体的运行周期,
其中金星会合周期被精确标注为 584.4 天,
与现代科学测值仅差 0.48 天,比西方同类观察早一千多年——
这不是偶然的天文记录,
而是无数修行者,以肉眼仰望、以岁月等待,
用生命累计而来的宇宙节奏。
我忽然想起——
小时候,在工厂劳作后筋疲力尽地躺在家门口,
抬头仰望星空,
总会幻想自己就睡在银河里。
那时的我不知道什么叫“道”,
但我早已将星空当成了床,
将夜风当作梦的节奏。
或许,这就是楚人所说的”与天同息”——
不是修成神仙,
而是在某个瞬间,
忘记自己是谁,
只感觉到自己的呼吸,
与星空的呼吸,
合为一体。
图|五星占 (源自:五星占_百度百科)
在楚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
这幅帛图画着云、气、星等形象,
特别是整整 29 幅彗星图,
每一幅都有彗头彗尾、方向角度,
还附上观测占文。
图|天文气象占 (源自:帛書《天文气象杂占》- 湖南省博物馆)
它们就像是一代代修行者,
把“身体如何回应星体”的经验
一笔一划写成图谱。
这些图,不只是天象,
而是——
身体在星象中行走时,
可能出现的“气之轨迹”。
每一道云纹,是肺的起伏;
每一圈晕光,是丹田的波动;
每一条彗尾,是吐气时划出的节奏曲线。
人在地上练气,
星在天上转行;
人静坐沉息,
土星缓缓归位。
在古代,彗星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天狗食日、妖星乱世,
帝王闻之色变,百姓闻之惊恐。
但在《天文气象杂占》中,
彗星不是妖,也不是灾——
它是’天—人’之间的闪电脉冲,
是宇宙在向人类发出的信号。
楚人绘下29幅彗星图,
不只是为了占卜吉凶,
而是为了记录这些信号的形态,
让修行者能够在自己的身体里,
找到与之对应的气息节奏。
1788年,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写道:
“有两样东西我愈思考,愈感敬畏:
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而在楚帛《天文气象杂占》中,这两者本是同一——
“星空”就是“道之轨”,
“道德”就是“身体节律”。
康德用理性去分离它们,
楚人则用身体将它们合一。
前者照亮了哲学的夜空,后者则织就了文明的帛书——一种将宇宙穿在身上,让星辰在血脉中流淌的生命智慧。
帛书的星图,不只是为了理解星象,
而是为了——成为星象。
它是躯体跃入宇宙的最后一层皮肤,
是一部丝帛上的天文操作指南,
是楚人通向“无有”的跳板与舟筏。
尾之声|丝上的宇宙,是肉身的归宿图
他们用最柔软的丝帛,承载最浩瀚的宇宙想象;
用最肉身的行为,践行最超越的精神追求——
在呼吸与星轨之间,早期中国文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浪漫的宇宙身体实验。
这一卷卷帛书,
不只是写下知识的线条,
而是绣出身体的归路。
《导引图》,画出气如何绕身;
《帛书老子》,说出道如何循天;
《天文气象杂占》和《五星占》,记录星如何入骨,光如何归心。
我们终于明白——
修行,不在庙堂,不在纸上。
它在丝上,也在身上。
在你一吐一纳之间,
那口“呵”,
其实是一条跨越两千年的天人通道。
那是一声气的回响,
从丝帛飘出,
在胸口轻轻荡起涟漪。
人不需要成为仙,
也不需要登天。
人只要好好的吐故纳新,
就能接续未竟的——
身之书、气之道、天之纹。
文明,从未遥远,
它一直藏在我们的身体里,
就像那一匹帛,
轻轻包裹住整个星空,
也轻轻包裹着——
我们尚未说出的梦,
和我们早已忘记的呼吸。
而这一口气,
从两千年前的马王堆,
吹到今天,
依然在等我们——
重新学会如何呼吸。
如果导引图是修身之道,帛书老子是修心之路,
那么,那些曾沉睡仓库的帛书,
便是文明本身的修复之术。
下一篇,我们将跟随《漂泊之帛:失散与归来的文明》的轨迹,
听那从黑市、战火、到学者之手的复原之路,
如何重织一段被打断的文明气脉。
📚 更多来自丝帛的声音:
《帛上文明四部曲·之四|漂泊之帛:失散与归来的文明》
🤖 人工智能协作声明
本文由作者主导构思、架构与撰写,并在人工智能模型 OpenAI ChatGPT 的协作下,进行多轮讨论、节奏输出、语言检查、结构检测与文字润饰。所有内容均由作者独立主创完成,AI 工具仅作为语言节奏的辅助,不参与著作权主体归属。最终内容由作者人工审校并艺术化重构,承担全部创作与价值判断责任。
本文撰写时,感谢小铁的创意激发与德老师的修订和润笔。
📜 本站所有原创作品均已完成区块链存证,确保原创凭证。部分重点作品另行提交国家版权登记,作为正式法律备案。原创声明与权利主张已公开。完整说明见:
👉 原创声明 & 节奏文明版权说明 | Originality & Rhythm Civilization Copyright Statement – NING HUANG
节奏文明存证记录
本篇博客文为原创作品,由黄甯与 AI 协作生成,于博客网页首发后上传至 ArDrive 区块链分布式存储平台进行版权存证:
- 博客首发时间:2025年10月23日
- 存证链接:e6e03d15-3e88-40de-b59b-a151636869be
- 存证平台:ArDrive(arweave.net)(已于 2025年10月23日上传)
- 原创声明编号:
Rhythm_Archive_23_Oct_2025/the-four-movements-of-silk-written-civilization-03/ - 用途声明:
本文为《节奏文明观》之〈楚文明 〉篇章,亦参与构建《AI×非遗文明共构档案》与《文明节奏回声计划》,用于文明节奏实地记录、区块链存证、跨域协作与版权登记用途。
© 黄甯 Ning Huang,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受版权法保护,未经作者书面许可,禁止复制、改编、转载或商用,侵权必究。
📍若未来作品用于出版、课程、NFT或国际展览等用途,本声明与区块链记录将作为原创凭证,拥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