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中国中车 千里车缘十部曲

中国中车 千里车缘十部曲

中车小档案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CRRC Corporation Limited)是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成立于2015年,由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合并而成。中车的业务范围涵盖高铁、城轨列车、磁浮列车、电力机车、柴油机车、机车车辆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维护。公司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致力于提供绿色、智能、可持续的交通解决方案。中车产品远销全球六大洲,服务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代表。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和高效的服务,中车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第一章:初识中车

2018/2019年,我在德国铁路公司(Deutsche Bahn)教授语言与文化培训课程。那时,通过德国铁路公司的学员,我第一次听说了中国中车这家中国大陆的企业。

这个为期半年的课程不仅包括语言课程,还涵盖了文化课程。由于这位高管学员需要与中国中车进行谈判,并前往大陆出差,我除了帮助他准备和练习签约时的中文祝词,还教他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他后来告诉我,在大陆出差时,由于他会唱中文歌曲,大家对他特别热情,跟他称兄道弟。

每次上课时,中国中车都是我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课程结束后,这位学员送给我儿子一架中国中车的车模,这个小小的车模成了我们与中国中车结缘的起点。

第二章:招聘会上的相遇

2019年的4月,中国中车来斯图加特招聘。通过斯图加特学生会,我得知了这个消息,因着对中车的好奇,便带着儿子和车模来到招聘会现场。

在这里,我认识了中车人力资源部人才处的江建春处长。当时,加微信时,我对他的职位与头衔并不了解,只知道他的名字。此后的几年里,偶尔会收到江处长发来的中车海外人才招聘信息,请我帮忙转发。

第三章:再次联系

2024年3月,江处长再次因为海外招聘转发一事联系我。当我询问他们今年是否会再来德国招聘时,他立刻回答会提出申请,并在他的工作群组里谈到了我儿子。

通过群组的对话,我才得知他的职位,心里感到有些尴尬,因为在讲究级别的华人社会中,我感觉自己缺乏礼貌。

第四章:中车的速度与效率

一个月后,即四月底,我惊讶地得知他们已经组团,并做好了来德国招聘的海报。我震惊于中国的速度与效率,这让我在大学里经常和系上的教授们谈起此事,大家通过我认识了中国中车这家企业,同样惊讶于中国的效率与速度。

这几张图为今年来德的招聘海报:

跨文化比较 1: 中国效率 vs. 德国速度

招聘会时和郝团长聊了一下中德两国不同的工作方式。他说,在中国,上级交办的任务通常在一天内就会有回复。

我回答他说,在德国通常需要等两个礼拜,原因有几个:第一是非全职工作,比如我在大学工作50%,一周三天,很多妈妈也是非全职工作。第二是员工可能在休假。第三是员工可能生病了。因此,回复的平均时间约为两周。

跨文化比较 2:为谁而工作?

聊天时,江处长提到他们为“企业”和“国家”工作。这句话对我来说又是一记文化震撼。

在德国,我所学到的是工作与生活分开,为了薪水工作,为了度假工作。在德国的工作环境中,我学会了“划清界限”,只做分内的事。小时候学到的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理想,早已在这个个人主义的社会里荡然无存。

第五章:儿子的兴趣

儿子当时拿到车模后,除了观赏,还进行拆解,他说他想研究里面的构造。

2019年9月7日,我们第一次乘坐从上海到西安的高铁,从那一刻起,中车从一个名字变成了我们的实际生活体验,在我们心里播下了深深的种子。

此后, 儿子对机械特别感兴趣,经常问我关于磁浮列车的问题。偶尔,我也会看到中车的相关消息,这些消息让我们对中车有了更多的了解。

第六章:开始投资

2024年4月3日,我开始学习投资股票。在众多企业中,我因为在大学 “经济系 – 数字化商务管理组” 工作,买股选择, 主要以 AI 产业进行投资。 此外,也买了一些中国中车的股票。

最终,中车成了我投资的重仓股,这主要得益于与江处长的互动中感受到的真诚与尊重,以及对中车企业发展和效率的信任。

第七章:为了招聘会, 儿子的活动改期

中车在2024年5月的德国招聘行程与儿子的将临期童军活动时间撞期,原本我无意更改,只打算自己一个人到会场打个招呼即可。

江处长写信问儿子是否会到会场,为了这句话,我联系了活动主办方,将儿子的活动由法国改为德国境内,好让他早点回家,届时能与中车碰面。

第八章:谦逊的处长与儿子的惊喜

在期间,江处长还问我能从国内带什么给儿子,在德国待久的我,不习惯拐弯抹角的谈话方式, 就直接告诉了他, 我儿子喜欢磁浮列车。

终于来到了5月31日这一天,我们去了大学会场,见到了久违的江处长。他告诉我他有新的职位,我惊讶于他的谦虚,因为我喊了他几个月的处长,他竟没有纠正我。

第九章:感动的颁奖仪式

在斯图加特的招聘会上,大约来了100位左右的学生,招聘团组介绍了中车企业与职位展望等信息。

介绍完后有一个问答赠奖活动。我们看到一个学生拿到了动车的模型。

紧接着,下一环节竟然是介绍我儿子在2019年与中车的相识,并当着100位大学生的面,以颁奖仪式的方式,送了我儿子一部磁浮列车的模型。

儿子回座后,感动得几乎快哭出来,我这个当母亲的, 也是感动满满。

跨文化比较 3: 跨文化沟通的误解插曲

在招聘会后的谈话里,我无意间听到团员们已经吃了几天汉堡。回家的路上,经过一家中餐馆,我写了个信息问江处长是否需要我买几份炒饭或炒面给大家吃。然而,处长没有回复,这在德国通常意味着「不需要」。

隔天早上醒来时,我才意识到我现在在与大陆人沟通。华人社会的沟通特点是「高语境和间接沟通」,如红图所示,德国则是倾向直接沟通, 有话直讲 (如蓝图所示)。 我应该当下立即买几盒盒饭送过去的。懊悔于我的失礼, 并惭愧于我还是个跨文化培训师, 这又为我上了一课。

第十章:规划中的2025年暑假大陆行

江处长在离开时,告诉我们欢迎我们去北京参观工厂,这又是另一波满满的感动。

在中德經濟协会担任义工的我,一个重要的任务是, 帮中国企业联系至德国企业参访,我知道愿意接受参访的企业很少,沟通与周旋十分耗时费力。

再次因着江处长的一句话,我开始规划2025年暑假的大陆之行,首站当然是北京。

这些年,大陆的企业来招商的不少,我也参加过不少展会,并和一些人加了微信。大家加微信,多是一种官方客套与场面话,后来真正有联系的几乎没有,因为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利益关系就不会有往来。而像这样与这位中车江处长的联系与缘分,以及受到的尊重,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难得的体验。

这段跨越七千八百多公里、长达五年的缘分,让我们对已升职为中车下属企业总经理的江处長和中国中车充满了感激与敬佩。

尊重、真诚、奇妙的缘分,从2019到2024,我们希望这个特殊的缘分能持续下去,期待2025年的北京之行。

对未来我们充满期待,并持续关注中车的发展,见证这家企业的成长与壮大。同时,也希望儿子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将对机械的兴趣转化为实际的技能,也许有一天能够亲自参与到中车的项目中。

刨木与感官——感官训练的重要性

通过感官认知世界 在华德福教育中,感官训练和感官护理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感官,我们可以感知世界,收集关于世界的经验,从而发展自信心。这篇文章将展示了刨木对感官发展的贡献。 数字世界中的感官挑战 在一个数字化的世界里,孩子们的感官反而被单方面过度使用。尤其是在视觉和听觉方面,他们过早地接触到不适合年龄的信息。这种二手体验的洪流往往导致一种成瘾行为,表现为孩子们避免思考和体力活动。注意力不集中、协调和注意力缺陷是其结果。 手工课是对抗这种意志瘫痪的极好方法。 全面锻炼十二种感官 因为通过手工艺艺术活动,所有十二种感官都得到锻炼和训练,使人们能够通过身体,特别是通过双手,重新学习以“新”方式感知和体验环境和世界。 这里以刨削和锯木为例,这是九年级的木工课内容。 视觉与触觉的结合 刨削木板时,首先将如剃刀般锋利的刨刀精确地嵌入刨床。通过刨床的底部观察,必须将刨刀精确调整到十分之一毫米的精度。这里没有任何测量工具可用作辅助。视觉变成触觉,能够精确地用眼睛“触摸”;眼力得到训练。 刨削时,左手用力,右手和右腿推动,左腿向前迈步。通过刨床,学生能感觉到刨刀是否正确地削下刨花。他们甚至能通过产生的声音判断:声音越高,刨花越薄,反之亦然。如果声音短暂中断,阻力减小,刨花断裂,就不再是连续的卷曲形状。 我们不仅能用耳朵听,还能用耳朵“看”和“触摸”。参照鲁道夫·斯坦纳1920年12月20日关于音乐本质的讲座,前斯图加特梧兰华德福学校的手工教师克劳斯·查里修斯提出,听觉可以如此精细,以至于在制作乐器时能“听到”木材。斯坦纳建议乐器制造者研究树木如何处理水分,从而了解哪些木材适合制作特定乐器。 体力劳动与平衡感 刨削的动作不仅锻炼了运动感。木工课所用的木板长约一米半。首先要求正确地站在两脚上(平衡感),双手和手臂的协调必须事先正确指导。因为刨削时每一块肌肉都在运动。只有通过平衡感才能达到规律的节奏。 刨削是一项汗流浃背的工作,许多男生把这项工作看作健身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男子气概、肌肉力量和肌肉酸痛。 在这个年龄段,骨骼生长领先于肌肉生长。这种“训练”有助于了解自己身体、世界、材料和工具的规律,并与之交流。 感官的全方位体验 刨削松木板时,整个木工坊弥漫着一种令人愉快的树脂香气。当老师不经意地嚼一片薄薄的木片时,学生们会注意到,并把苦涩的味道和咀嚼的阻力当作一种挑战。 当手工教师在介绍中提到工具和木材的古老名称,提到早期文化的古老工艺时,学生们通过触摸、观察、嗅闻和敲打这些物品,感官记忆得到重建。 语言与体验过的材料建立了现实的联系。 语言与动作的结合 语言伴随着有意义、精确的动作。 每一项传统手工艺都包含“教学”的肢体语言,即师傅的指示。 在作品逐渐成型的过程中,老师会示范如何精确地进行板材的“修整”和“厚度调节”、“宽度调节”(古老的行会术语)。 通过手工,木材被赋予尊贵,因此有了“von”的贵族头衔——手工艺人也获得了“手工艺荣誉”,因此有了“师傅”的头衔。

Weiterlesen »

中国中车:推动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力量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这样一个充满传奇的企业——中国中车。它不仅仅是一家制造高铁的公司,更是一部现代中国工业的史诗,展现了中国在全球轨道交通领域的雄心与实力。 让我们把时间的镜头聚焦在一列列奔驰在钢轨上的高铁身上。每一列高铁背后,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中车人。他们在节假日仍坚守岗位,为的只是确保每一列列车的安全。他们的奉献精神如同风中劲草,不论严寒酷暑,都不改初衷,这种无私的付出让他们的名字与这列列车紧紧相连。 在中车的车间里,每一位工程师都在用心雕琢每一个细节,从车厢的设计到生产的每一环节,安全与质量始终是他们的信念。那是一种执着与追求,是对每一列高铁安全运行的承诺。中车的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奇迹。 中国高铁的发展堪称一部传奇故事。在其故事的背后,中国中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高铁的自主创新与成就 有句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中国高铁发展的战略思维。 随着中国中车的成立,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步伐也开始加快。2015年7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中国中车长客股份公司时指出:“高铁,中国产的动车,是中国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李克强总理在视察中国中车巴西维保基地时也称赞道:“在市场的竞争大潮中,打造金名片,我看到了,这个名片闪闪发光,希望永不褪色。”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 截至2023年,中国中车稳居全球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主持、参与、修订国际标准近100项。 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4万公里,足以绕地球赤道一圈。4000多列高速动车组被誉为“陆地航母”,见证了盛世中国的每一处风景,承载了千家万户的幸福温情,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60%以上,成为全球高铁发展的领跑者。 中国高铁作为国家名片的地位被广泛传播并为大众所认可。 中国中车与高铁的关系 中国中车(CRRC)与中国高铁的发展密不可分。作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中国中车在中国高铁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制造 中国中车负责制造大部分的高铁列车,包括著名的和谐号和复兴号系列列车。中车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为高铁提供了高质量、高性能的车辆。 例如,复兴号列车完全由中国中车自主研发,具备更高的速度、更好的节能效果和更舒适的乘坐体验。 2. 技术研发 中车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投入巨大,推动了中国高铁技术的进步。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中车在高速列车的设计、制造和测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使中国高铁成为世界领先的高速铁路系统之一 。 3. 标准制定

Weiterlesen »

Schreibe einen Kommen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