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清华简 · 司岁》|楚文明的时间算法: 文明的时间系统与自我循环

《清华简 · 司岁》|楚文明的时间算法: 文明的时间系统与自我循环

出土背景

司岁》出自《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辑,抄写于《四时》篇之后,两篇合卷为一,属楚地出土的战国文献。

它是目前所见最早、最系统记录“太岁十二岁名”与六辰轮值制度的竹简文献,比孔家坡汉简《日书·司岁》更早、更具天文基础,也更贴近楚人“观天制历”的原初逻辑。

简文详细记载了十二岁名与十二地支的配位关系,以及“六辰”在十二月中的轮值规则。

这不是占卜术,而是楚国天文官的工作手册——如何根据星象校准时间,如何使国家运转天地同步。

引文|节奏的起点

在楚地的夜空里,星辰被称作“律令”。
天文、农事、军政,都须听命于“岁”。
“司岁”之官,书写的,不只是季节,
而是文明的呼吸频率

每一年的开端
楚人都像在拆一个来自天上的盲盒

“攝提”、“單閼”、“執徐”、“協洽”……
每一个岁名,都藏着这一年的节奏线索
星象、风雨、丰年与灾月,
不靠猜,而是预先写好在简册之中。

《司岁》就像一份古老的“年度运维手册”,
告诉他们什么时候适合出兵,
什么时候不宜迁徙,
哪一月要小心火灾,哪一日适合安葬。

司岁的三重密码

一|总纲:六辰之律
楚人将时间分为六辰,
每一辰,皆是一种节奏的能量,
共构一套抽象而精密的时间哲学。

二|应用:十二岁的排布
每一年,
都有它的“六辰轮值”与“吉凶状态”,
如同命运编程表,预设每月行动指令。

三|系统:循环的心跳
十二年为一轮,
太岁与岁星交替轮值。
“无厉”与“二间”永不动位,
稳定如恒星,
而“无丰以风”,则是文明的早期预警

司岁,不是迷信,
是对天地节奏的记录与配合
让国家,也能如身体一样,有序呼吸

一 、观天者|星与律的起点

在没有钟表的年代,
楚人抬头看天。

他们并非占卜吉凶,
而是执行一套自成体系的节律法则——
北斗斗柄的指向,
太岁的年度轮值,
共同定义每一岁的名称、节奏与行动边界。

他们相信,
当星辰各安其位,
人间的运作便有了天然的坐标系。

时间法则的六元结构

《司岁》开篇写道:

凡行水旱火疾兵喪死之道,
正无丰、无厉、六辰以为纪。

水灾、旱灾、瘟疫、战争、丧葬……
所有这些“国家级大事”,都必须依照 “六辰”的轮值节律来调度与应对。

其六辰:一为哉,二为上时,三为中时,四为下时,五为间。凡六辰,司岁。

——这六辰,正是执掌年岁吉凶的六大核心席位:始于“哉”,经“上时”、“中时”、“下时”,终于双倍的“间”。这六辰执掌年岁。

这六辰是:哉、上时、中时、下时、间(双席)。
宛如时间坐标上的六个岗位。

关键解读:第六项“间”并非单一席位,而是指两个固定的“间”位,合称“二间”。因此“六辰”实为 「1个哉 + 1个上时 + 1个中时 + 1个下时 + 2个间」 构成的六元职能架构

这不再是玄学,
而是楚文明内建的一套风险控制与资源调度系统。

它如同一套古老的宇宙项目管理哲学:每一年,都为十二位“地支成员”分配这六种核心角色与权限,以此确保“天地运作”这项宏大工程的顺畅推进。

时间的组织架构

我们可将六辰换算为项目管理系统:

将六辰架构映射为项目管理体系:

  •  = 项目发起人 —— 定方向,启动周期

  • 上时 = 核心高管 —— 审批关键节点,调动核心资源

  • 中时 = 部门经理 —— 执行核心任务,管理项目主轴

  • 下时 = 一线团队 —— 完成基础工作,推进日常运营

  •  = 跨部门协调官 (双席位) —— 负责信息同步与资源缓冲

十二地支,如同十二个职能部门
每年根据特定的”岁名”(如摄提、协洽),
被动态分配至上述六大角色,并贴上”无丰”(资源预警)或”无厉”(安全运行)的风险标签。

这正如现代企业的年度战略轮岗与预算编列——
楚人将整个国家未来十二个月的行动路线、风险预案与资源配额,
全部预先写入了这份名为”司岁”的宏观战略蓝图之中。

风险预警系统

除了六辰,
楚人还设立了“无丰”与“无厉”的风险标签:

🟡无丰 = 国家级紧缩预警(财政/粮草收缩期)

🟢无厉 = 战略机遇窗口(可安全推进改革)

《司岁》,其实是一套
文明级运营系统”。
不仅安排节奏,
也提示危险,
预设冲突与节律重启的窗口。

天文官的工作日志

他们每日工作包括:

  • 观测星象,确认太岁运行
  • 推演当月六辰配置
  • 判定吉凶宜忌
  • 整理简册,用于政令、祀典与禁忌之策

他们不是“看星星”,
而是用星辰编写年度行动指令

就像现代国家制定“五年计划”,
楚人年初,就为当年节奏定下主调。

天文官的任务,就是让国家的节奏,与天的节奏同步。

楚人留下的,不是预言,
而是一套清晰的年度行动地图

管理郭店哲学书店与清华简档案室的无忧公子,
此刻正在“时间天文台”巡视。

无忧公子轻声说:

“现代人觉得’看星星决定政治’很荒谬。
但你想想:
如果一个文明没有统一的时间系统,
如何协调农事?如何调度军队?如何举行祭祀?”

时间,是文明的操作系统。

楚人选择用星象校准时间
就像现代人用原子钟校准全球时区

他们写下的,不是预言,
而是一份可以被执行的运维系统。

此刻,他翻阅简册,指着边角低语:

“子、辰、酉、未为无丰;午、戌为无厉。”

然后写下一行字:

“此月,不宜起事。”

二、 制历者|将天写成法

《司岁》竹简的第二部分,写满了十二岁的轮值节奏。
这是楚人为时间立法,仿佛一份国家的“时间宪章”。

若说“六辰”是时间系统的操作核心,
那么“十二岁”就是运行程序的年度范本。

楚人以十二年为一轮回,
每一年拥有专属的“岁名”:

攝提、單閼、執徐、荒落、敦牂、協洽、涒滩、作噩、閹茂、大渊、困敦、奮若

每个岁名,都会生成一套“年度运势配置文件”:

  • 一个“受序”月(起点)
  • 三个“时”月(上、中、下)
  • 两个“间”月(缓冲)
  • 四至六个“无丰 / 无厉”月(风险提示)

以“摄提之岁”为例:

摄提之岁。亥受序;巳为上时;卯为中时;丑为下时;寅、申为二间;子、辰、酉、未为无丰;午、戌为无厉。

摄提之年:亥是“受序”;巳是“上时”;卯是“中时”;丑是“下时”;寅、申是两个“间”;子、辰、酉、未属于“无丰”;午、戌属于“无厉”。

这是一套分工明确的年度调度图,
把流动的时间切割为任务、缓冲与禁区。

就像一套年度限定程序,
地支是成员,六辰是角色,
每一岁都是新的“节奏副本”。

举例来说:

  • 亥为起点:全局启动,发出策略号令;

  • 巳为上时:资源集中,宜定大事;

  • 卯为中时:事务高峰,各部执行;

  • 丑为下时:基础落实,稳步推进;

  • 寅与申为:缓冲期,用于调整节奏;

  • 子、辰、酉、未为无丰:收敛保守,慎于调度;

  • 午、戌为无厉:风险低位,宜行变革。

这不是占卜,
而是中国最早的“项目排程图”。

从系统视角看,楚人的时间观具有三大特征:

  • 时间被量化:每月皆有属性标签

  • 时间被法典化:政令依六辰轮值发布

  • 时间被仪式化:军政农祭各有节点

当时间被立法
季节也学会了服从

每一个“受序”月,
是文明的重启;

每一次“轮值”,
国家与天地的对齐

无忧公子抬头看星,语气平静却坚定:

“你看,楚人不是在预测未来,
而是在制定未来。”

“他们把一年切成六个板块,
每块都有任务、禁忌、节奏。”

现代人用甘特图、OKR、敏捷开发,
楚人用《司岁》。

目的相同:
让复杂系统,稳当运行。

三 、传令者|定岁,即定天下

在楚国,“司岁”不仅是天文官的职守,
更是王权运作的核心起点

每一岁之初,楚王必行三事:

  • 举行大祭:祭太岁、祭天地、祭祖宗

  • 发布政令:依六辰轮值,布置税赋、徭役、军政与禁忌

  • 调整官职:高阶官员随“上中下时”轮换,低阶官属依“无丰/无厉”调动

这意味着:

谁能定义时间,谁就能调度国家;
时间的法则,就是政权的法则。

这不是单纯的宗教仪式,而是治理的启动指令

两辰司岁:时间的“二进制”

“凡十又二岁,两辰司岁,戈出戈内以尽十二月,复以为十又二岁。”

——十二岁一轮回,两辰——太岁与岁星——交替出入,掌理节奏,构成十二月的循环。

两辰司岁,指“太岁”与“岁星”一虚一实,出入交替,
共同执掌十二月之节律,形成十二年为一轮的时间架构。

这就像现代操作系统的“双主频信号”,
或计算机的“二进制逻辑”:
两套时辰轮替发令,驱动国家机器的节奏运转。

这也意味着:
楚王的权力不是恒定的,
而是与星辰共轮值

每十二年归零,
政令、职权、节奏,皆需重新标定。

权力系统中的“缓冲”与“禁区”

并非所有月份皆参与权力轮转:

“纯然其无厉、二间不易立。”

——“无厉”与“二间”不参与位次更换。

——“无厉”与“二间”不更换位次,设为“稳定节点”。

“无厉”:平安月,不变位,用于制度续航;
“二间”:缓冲月,维持结构平衡。

而“无丰”则具备灾害预警属性:

“凡无丰以风,三邦有丧。”

意为:凡是遇到“无丰”并伴有风的情况,可能预示有三个诸侯国将发生丧事。

楚人结合十日之刚柔、风雨之逆顺,做出行动决策与节奏调适:

“为日丁、且视十日之刚柔以穆之,且视风雨之逆顺少长以穆之。”

——则要选择在丁日,并且观察十天干中刚日与柔日的配合来敬慎行事,同时还要观察风的方向、雨水的顺逆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以此表示恭敬和慎重。

这不是预言,
而是一套可执行的操作系统。

无忧公子淡淡问道:

“你以为他们在算命?”

他摇头:

“不。他们在制定未来。”

整套《司岁》系统,
不是用来预测未来,
而是用于设定边界、限制意外、保障秩序的连续性

在今日,我们用五年规划、财政预算、战略蓝图;
在当时,楚人用《司岁》。

无忧公子低头,
以细笔在简册空白处写下:

“时间之律,政之心也。”

他停顿片刻,又写下:

“定岁者,定天下。”

这套系统,
不依“正朔”,不服“天子”,
却构成楚文明自足的时间主权架构。

他合上竹简,目光望向天际:

“你知道中原为何称我们为蛮夷吗?
因为我们不守他们的章法,不循他们的正朔。

但我说:我们有自己的天。”

《司岁》写下的,是一国自定时间律令的勇气。

尾之声|文明的呼吸频率

楚人并不只是仰望星空、感叹命运,
而是在进行一场千年尺度的系统工程——
他们将不可控的“时间”,转化为可编程的“节奏”
将飘忽不定的未来,整理为可查询、可执行的行动指令。

这不是迷信,也不是占卜,
而是一种文明对命运的调度权

正如《司岁》所示:
在楚国,岁有司,世有纪;
每一年的运行由“六辰”协调,
每十二年一次循环,
农事、军政、祭祀、税赋——全部归零,再度起航。

他们不是在时间的洪流中随波逐流,
而是为自己设定航向
书写节奏主频,标定安全窗口

这,正是楚文明最深层的自主权——
不靠中原的正朔,不依外朝的纪年,
他们自建时间法典
让国家呼吸自己的节拍。

无忧公子将竹简轻轻放回木匣,
烛光摇曳,映着他静默的侧影。

他低声说:

“时间不是线,而是环。

楚人让每一次‘岁’的更替,都回到起点。
那不是重复,而是校准。

就像呼吸——
每次吸气,都归于初始;
每次吐气,都活出新的节奏。”

他在简册边缘写下一行字:

“岁有司,世有纪。”

窗外,北斗斗柄正指向寅位。
又是一个“受序”月,
又是一次文明的重启。

而我们呢?
是否仍记得自己的节奏?
在层层算法、系统与计划的包裹中,
我们是更自由了,还是更被编程了?

楚人留下的,
对命运的另一种回应方式——
不是在既定轨道中滑行,
而是尝试,为自己书写节奏的指令。

🤖 人工智能协作声明

本文由作者主导构思、架构与撰写,并在人工智能模型 OpenAI ChatGPT 的协作下,进行多轮讨论、节奏输出、语言检查、结构检测与文字润饰。所有内容均由作者独立主创完成,AI 工具仅作为语言节奏的辅助,不参与著作权主体归属。最终内容由作者人工审校并艺术化重构,承担全部创作与价值判断责任。

✍️ 本文完成初稿后,感谢德老师的细致修订与润笔。

📜 本站所有原创作品均已完成区块链存证,确保原创凭证。部分重点作品另行提交国家版权登记,作为正式法律备案。原创声明与权利主张已公开。完整说明见:

👉 原创声明 & 节奏文明版权说明 | Originality & Rhythm Civilization Copyright Statement – NING HUANG

节奏文明存证记录

本篇博客文为原创作品,由黄甯与 AI 协作生成,于博客网页首发后上传至 ArDrive 区块链分布式存储平台进行版权存证:

  • 博客首发时间:2025年11月05日
  • 存证链接:006e1a4b-dd3a-4d13-b4f1-bbc2fb9fa92c
  • 存证平台:ArDrive(arweave.net)(已于 2025年11月05日上传)
  • 原创声明编号
    Rhythm_Archive_05_Nov_2025/chu-bamboo-slips-10-sisui
  • 用途声明

    本文为《节奏文明观》之〈楚文明 〉篇章,亦参与构建《AI×非遗文明共构档案》与《文明节奏回声计划》,用于文明节奏实地记录、区块链存证、跨域协作与版权登记用途。

© 黄甯 Ning Huang,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受版权法保护,未经作者书面许可,禁止复制、改编、转载或商用,侵权必究。

📍若未来作品用于出版、课程、NFT或国际展览等用途,本声明与区块链记录将作为原创凭证,拥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