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解析中国中车入职培训模式中的中华文化元素

解析中国中车入职培训模式中的中华文化元素

在 Haufe 学院白皮书《员工入职培训的十个成功因素》(第二页)中提到,根据2023年的入职培训调查81%的受访者认为公司在入职培训的责任和结构上尚未统一

虽然入职培训涉及许多部门,如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层、团队和IT等,但调查显示,仅有25%的受访者认为结构化培训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而15%的受访者则认为应由招聘团队处理和安排。

调查结果还显示,34%的受访者认为入职培训应由管理层负责,而17%的受访者则认为招聘团队应负责这一过程。

这表示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中心化的培训流程设计,导致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流程缺乏创意。

此外,36%的HR负责人表示,他们在新员工的第一个工作日之前就已经收到辞职信。

因此,如何让员工对公司产生情感上的投入认同感文化融合,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挑战性的课题。

Haufe 学院白皮书里的十大入职培训成功因素

在白皮书里提出了入职培训成功的十大要素, 分别是:

  1. 建立系统的入职培训流程

确保公司内部有一个清晰的培训流程,由专人或团队负责整体协调和监控。

  1. 分阶段实施培训

入职前第一周试用期三个阶段,进行行政准备、专业融入和长期培训。

3. 做好行政准备

确保新员工第一天就能顺利入职,包括准备好办公环境必要的文件

4.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包括个人介绍、任务目标、培训措施和定期反馈等内容,以确保员工顺利融入工作。

5. 重视社会融入

帮助新员工了解公司文化和建立跨部门关系,提高归属感。

6. 优化第一天体验

制定清晰的第一天计划,使新员工得到热情的招待,并能迅速适应新环境。

7. 定期提供反馈

保持开放的反馈文化,定期提供专业反馈,并积极听取新员工的意见。

8. 安排员工谈话和目标设定

在试用期内进行定期谈话,评估员工进展和目标达成情况,解决可能的潜在问题。

9. 早期解决适应困难

通过谈话和观察识别新员工的适应困难,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以避免影响团队绩效。

10. 做出录用决定

在试用期结束时,根据员工的表现做出录用决定,并与新员工进行建设性的谈话

入职第一天体验的最优化: 中车的入职培训

在2024年7月至8月初,多家中车子公司迎来了新员工的入职培训。

当我看到这些子公司在微信公众号上的相关报道时,对培训的活动印象非常深刻,这些入职培训有着类似而既定的内容,提供了新员工一场文化与职业培训的双重盛宴。

培训的报道特别注重新员工的第一天体验,处处展现了华人文化特有的热闹氛围仪式感和盛大感,营造了浓厚的归属感和热情

并有提供家属参与的活动,这是群体文化的特色,这项活动增强了家属的信任感员工的融入感

接下来,我将展示八家中车子公司入职培训的内容和特点,介绍它们如何通过这些精彩的活动体现对新员工的关怀与文化融合。

入职培训的内容分类与特点

1. 入职接待活动:

培训的开端从迎接新员工开始,真是满满的仪式感:入职接站、专属签名墙、入职纪念照、入职纪念章…

每个子公司的新员工大约有100人左右。除了类似园游会的热闹和盛大氛围外,还特别注重个性化服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车唐山公司特别准备了印有员工名字的可乐饮料,这种细致的安排体现了对每位员工的重视

图片来源:中车唐山微信公众号

这些活动让新员工们一上岗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欢迎氛围。

公司还组织了“请您放心”新员工家属接待日,把新员工的家属也拉进来,让家长对公司有深入了解,增强了他们对公司的信心。

图片来源:八家中车子公司的微信公众号, 请见资料来源列表。

2. 领导谈话:

领导们分享了中华文化价值观,强调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对新员工提出了政治、法律和公德方面的底线要求。

这些讲话不仅传达了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也鼓励新员工在职业生涯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些领导谈话里, 有着浓厚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内涵, 例如保持肯吃苦和肯吃亏的心态,做一个奋斗者, 掌握时代的机遇等。

相近和一致的价值观是员工能够长期留任并为公司尽尽心力的重要基础。

3. 培训课程:

从为期十几天到三周不等的培训课程涵盖了企业文化公司宪章流程制度战略规划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

课程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操演练等多种形式,使新员工能够深入了解公司理念工作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并加强他们对公司的历史和文化认同

强烈的历史感能够增强新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 认同感自豪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公司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4. 破冰团建

为增强团队协作精神,通过一系列的团建活动,如驿站传书、群龙取水、穿越电网等,促使新员工们在实践中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提升了团队凝聚力

中车企图通过这些活动来帮助新员工建立了团队合作的基础,增强了他们的个人信心心理素质

图片来源:八家中车子公司的微信公众号, 请见资料来源列表。

5. 党的教育:

因为中车是国有企业, 在培训里有安排了红色教育,例如参观韶山

通过这个活动,使新员工们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为强化忠党的教育活动。

6. 博物馆历史之旅:

例如参观株洲博物馆。通过参访活动, 新员工们能了解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强化了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了对公司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促使他们为公司奉献的决心。

走进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让大家跟着历史的脚步,亲历了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借由这些历史遗迹和对历史的回溯,以提升大家的敬业精神自豪感

7. 新员工才艺表演与颁奖典礼

在培训结业仪式上,新员工们通过才艺表演展现了他们在培训期间的成长和对公司的热爱。

自编自导的节目,如音乐舞蹈表演,小品,诗歌朗诵和大合唱,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对公司的认同感。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新员工的才华和创造力,还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相互理解

颁奖典礼则为这一盛事增添了正式与荣誉感。通过表彰,让员工感受到被认可和重视,这份荣誉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归属感和工作动力

图片来源:中车戚所 & 中车株洲电机

根据我的综合分析,中车的入职培训包含以下十个模组或是要素:

中车的入职培训的中华文化特色

根据上述的入职培训内容,中车的入职培训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中华文化的特点:

1. 导师制: 重视“尊师重道”的文化

中车的入职培训强调对领导和前辈的尊重。这种传统源于中华文化中对长辈和老师的尊重,培训中包括向资深员工学习、定期的指导和反馈会议等。

2. 强调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

破冰团建活动以及新员工才艺表演等,都是注重团队合作的展现,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强调的集体主义精神, 这些活动除了帮助新员工融入团队,也增强集体意识

这些团队建设活动不禁让我思考,中国近年来的迅速崛起和强盛,确实与中国人集体智慧卓越的团队协作能力密不可分。

多年来,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取得显著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注重团队合作的企业文化和高度的集体协作精神

这种集体智力不仅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也在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挑战时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通过这些团建活动,企业能够培养出更加紧密的团队更高效的合作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成长与成功。这种团队协作的文化和能力,正是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注重人际关系的构建

中车的培训过程中,十分强调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这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特色·。通过组织各种社交活动、新员工欢迎会等方式,帮助新员工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

4. 文化融入与价值观传递

培训中会介绍中车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传递公司对诚信、勤奋和创新的重视。这些价值观与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相呼应,如“诚信为本”, “刻苦奋斗”

5. 仪式感与礼仪

中车的入职培训中有浓厚的仪式感, 例如签名,拍照,献花,写明信片给未来的自己等, 这些都有助于增强新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认同感

6. 家文化的体现

中车在培训中强调“家文化”,即将公司视为一个大家庭,关注员工的生活和心理需求,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家庭和谐的重视。

对德国企业的启示

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各国企业在员工入职培训方面的做法各不相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培训不仅有助于新员工的快速融入,还能增强他们对公司文化的认同感。

本文介绍中国中车在入职培训中的独特实践,并总结了其在提升员工归属感、文化融入和团队协作方面的成功经验。

通过这些经验,我们可以为德国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帮助他们在全球化竞争中更好地培养和留住人才。

我个人认为可借鉴的措施为:

1. 加强入职前后的沟通与准备

提前准备并沟通入职相关信息,确保新员工能顺利开始工作,减少入职初期的不适感。

2. 注重文化融入

在培训中融入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帮助新员工尽快适应并认同企业文化。

3. 优化团队建设活动

通过适当的团队建设活动加强新员工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4. 重视仪式感与员工关怀

在入职培训中增加一些有仪式感的活动,如欢迎仪式纪念活动,这有助于提升新员工的归属感和对公司的认同感

通过以上措施,德国企业可以借鉴中车的成功经验,提升员工的入职体验整体满意度,进而减少辞职率,并增强员工的长期忠诚度。

我的观察与反思

经由两次参加中车的招聘会及分析其微信上的活动报道,我发现中车作为国有企业,在组织活动时,十分重视盛大、热闹以及浓厚的仪式感

公司不仅重视团体与集体意识的培养,还关注到每位个人的需求,提供相关的活动,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感虚荣心

对我来说,比较特别的活动如: 类似园游会或是相亲活动的接待(如鲜花、个人名牌、伴手礼、拍纪念照和签名墙)、通过团建活动促进交流博物馆的历史溯源之旅, 所带来的对行业与公司的认同感颁奖仪式所激发竞争感荣誉心等。

这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不仅彰显了公司对参与者的重视,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情感价值

对于从未经历过这种接待文化的人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安排常常能带来深刻的感动与感恩之情。然而,这也可能只是中车的一贯企业惯例,有时这种热情友好的盛大场面可能会使初次接触者被企业所提供的表面形式所迷惑

这是否也成为中车在入职培训中格外用心和体贴的背景因素?中车通过精细化的培训和关怀,不仅弥补了可能存在的技术差距,也在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做法不仅提升了新员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可能是中车在行业竞争中弥补短板、吸引人才的重要策略。

个人的德国入职培训体验

由于硕士论文写的是德国的成人教育机构,博士班念的是成人教育学与社会学,因此我的工作经历主要集中在教育机构,包括学校、大学和政府部门。

根据我在德国的入职体验,培训通常是由有经验的前辈手把手指导的,缺乏系统化的培训流程。

即使在我目前所工作的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大学也是如此。我校有两千六百多名员工,但每个部门、学院和系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系统和流程。

我曾与从事数字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教授讨论过这一问题,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是被聘来教书的,而不是来进行知识管理的。

我个人认为,核心问题有三, 一是领导层未意识到这是个问题。二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欠缺,且存在文人相轻的现象,导致各部门各行其是,缺乏横向的协调。第三个原因为,个人主义的盛行也导致了自私自利的行为。因此,新入职的员工要么能待十几年,要么在三个月内离职。

我曾在两个单位建议过,我愿意制作一套适合我这个职位的入职培训视频课程,但上级回应这是人力资源的工作,没有进一步落实。

一般情况下,入职适应期约为两周,期间主要提供文件档案供参考。两周后,其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则通过大学不定期提供的培训课程来补充。试用期为半年左右。

结语

对中国中车入职培训实践的分析显示,经过深思熟虑且文化融入的入职培训策略对于企业的长期成功至关重要。

通过如密集的准备文化融入有效的团队建设有价值的仪式等针对性措施,中车不仅为新员工创造了积极的工作环境,还大力促进了他们对公司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对于德国企业来说,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做法,并相应调整自己的入职培训流程。这种调整有助于改善新员工的融入过程,提高员工的留任率,并最终增强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通过学习与借鉴中车的有效方法,德国企业可以建立起更强大、更一致且更有参与感的团队,并更好地面对现代职场在全球化、智能化的冲击与挑战。

《赤心如焰》|红色 · 写字佬 · 京港高铁 · 香港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一集「红色」篇章。 《说文解字》载:“红,帛赤白色也。”红源于丝帛,是古人用双手织出的文明之光。从红楼梦里女子的华服,到香港写字佬华哥笔下的红字招牌,红色在时间中层层叠叠,映照着命运与信仰。 在京港高铁的速度里,西九龙站如同一枚热烈的红心,将北方的礼制与南方的烟火紧密缝合。红,不只是节庆的符号,更是奔流中的情感温度,是现代与古老交织的一笔深情。 《赤心如焰》,由此而生。 红 如果说色彩有温度,那最炽热的,必定是红。 红,是天地开辟后最先浮现的炽焰,是混沌之后第一声跳动的心音。 《说文解字》曰:“红,帛赤白色也。”象形之意,如同丝帛之上,一笔朱染;从“糸”从“工”,是线与巧的结合,凝结为早期布帛上的光辉。那是一种不止于视觉的灼热,更是一种触及内心的温度。红,最初只指帛上的赤色,是阳光在织物上的倒影,是工艺与情感交织出的第一道温柔。 这种色彩,并非简单的明亮,它暗藏血的跳动,是生命的象征,是战士征途上的旗帜,是孩童降生时的第一声啼哭。 在五行之中,红色属火、属南,主礼。天子祭天,着朱袍以示敬虔;而民间嫁娶,红盖头、红嫁衣,是千年不变的祈愿和喜庆。 红,不只是一种颜色,它是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图腾,是寄托吉祥、驱邪避灾的护身咒,是祖先的愿望,也是后人的信仰。 写字佬 · 香港红 在香港,有一种红,不挂庙堂之上,却藏在街头巷尾的招牌之中。一个叫“华哥”的人,用了半生,写出这座城市的红色风景。 从七十年代起,华哥提笔走街串巷,写了第一张红纸招牌。从那以后,成千上万块“发财”、“开张大吉”、“大红大紫”的红字在他的笔下诞生。这些红色,成了香港庙街的风景线,也成了街坊邻里的祝福传声筒。对华哥而言,红不仅是纸的颜色,更是一种生活的信念—红字是有气味的,是烟火与人情的浓缩,是香港小人物对命运不屈的凝视​寻色中国 红色文案。 有人说,商业时代里最强烈的符号就是红。它刺激视觉,唤醒欲望,让生意兴隆,也让平凡人看到希望。 而在这场街头招牌的色彩角逐中,红色始终是最锋利的刀锋。华哥常说,换上红纸,一笔字的分量就不同了。他写的不只是字,而是一个时代的温度,是一座城市对“好命”的呼唤。 在这个快节奏、数字化的时代,手写字几近消失。可当红字高悬在街角,仍有路人停步、瞻望、心生敬意。 华哥说:“我写的不只是字,是香港的精神,是我自己的命。”他用红色,写下香港在纸张上的尊严,也在消失前,为这城市留下一点温度。 红楼梦 · 红色迷宫 在曹雪芹织造的梦中,《红楼梦》的红,是情,是命,是劫,是梦的颜色。

Weiterlesen »

《流光织梦》|黄色 · 苏州织造 · 京沪高铁 · 苏州站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一集「黄色」篇章。 以苏州织造流转千年梦境,织出光与土之间的永恒诗篇,致敬中华文明中最温暖的色彩。 苏州丝织的柔韧与光泽,在高铁飞驰之间,再次发出低语。 黄色,是土地的根,是文明的肤,是日光掠过织机时的一声轻响。 在京沪高铁飞驰的速度中,苏州站宛如一枚静谧的绣针,将古老的织造记忆,缝入现代的脉络之中。 从一缕光,到一匹绢,千年的时光在指尖缓缓流转。 《流光织造》由此而生。 如果世界有最暖、最温柔的颜色,那一定是黄。 黄,是光之首,是土之色,是天地初分时,光亮在大地上洒下的第一道光点。 在《说文解字》中,“黄”,是江水光照大地而成的颜色,为光照之色,是埋藏着光明与生命力量的温暖之色。 在中国文化里,黄,是五方正色之一,代表中央,象征大地,连接东西南北的心脉。 黄土,养育了千营万落;黄河,流过中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起初,黄色在上古文明中,就是合天地之归心;随着秋季的到来,黄色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契合中心转换的色彩。 在江南水乡,有一缕光,是丝线织出的时间。 苏州织造,起于明代,盛于清世,作为皇家直属的织造局,肩负着为皇宫织就龙袍、朝服与贡品丝缎的重任。绫罗绸缎间,藏着的是江南最细腻的匠心,最华贵的审美。妆花如云,缂丝如画,宋锦如诗,每一寸织物,都是时间与技艺交缠的回响。 这里不仅是丝绸之都,更是礼制与审美的合一之地。龙纹缂丝,织的不只是锦缎,更是天子的威仪,盛世的温柔。 苏州织造,是织在衣上的江南,是盛世之下的一抹风雅。它将一城烟雨、一段丝路、一缕工艺,织成中国最柔韧也最耀眼的文化标识。 它不仅为皇宫而织,也为千年江南留下了一张永不褪色的名片。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在《红楼梦》里,黄色,是藏在最温柔、最远征相思中的一抹光。薛宝钗一身蜜合与葱黄色,藏着清淡精致与内敛的气息。 在红楼梦里第八回,宝玉看宝钗: 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宝钗)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 蜜合色,介于蜂蜜与琥珀之间,色泽温暖而柔和,带有淡淡的中性色调。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色写人,尤为细腻。薛宝钗常着黄色系衣物,如蜜合色、葱黄等,反应她性格中的稳重、温婉、内敛与持重。黄色于她,不张扬,却自有分寸之美,宛如一抹柔光,静静照亮她的人格边界。 在中国传统节气中,黄色常被视为季节转换的代表色,尤其与春季和秋季密切相关。春日的嫩芽、秋日的稻穗,都呈现出黄的不同层次。 秋分时节,稻谷成熟、田野金黄,是中国农民庆祝丰收的重要时刻,也被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春秋交替之间,黄色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生长与成熟的节奏,也承载了人们对土地温润、万物有序的理解与尊重。 今日,花一程时光,踏上京广高铁,一路南下,抵达苏州站。这座车站,仿佛一缕细黄的丝线,纯纯地绘着一段最温暖的时光。

Weiterlesen »

《墨刻为神》|黑色 · 甲马 · 昆楚大铁路 · 大理站

黑色,是对未知的叩问;高铁,是对时代的回应。 这篇文章灵感源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二集中对黑色的诠释,也融合了我对中国高铁奔腾之美的热爱,用旋律刻下穿越千年的祈愿。 墨色刻下信仰,车轮带动时间。 《墨刻为神》由此而生。 黑 如果世界有最厚的颜色,那一定是黑。 黑,是天地初分时的第一抹色彩。 它藏在混沌与寂静中,象征着未知、深邃,也孕育着无尽的可能。 在中国古代,黑色是正色之首,是北方的象征,是水之本色。 黑色,不止是遮蔽与恐惧,它也是生长,是归宿,是孕育万物之前的等待。 在《说文解字》中,“黑” 字依燃烧而生:「熔炉也,无光也。」 美丽而惊怪,黑是光的完成,是无完的结束,是燃尽后剧落的一地燃灰。 云南大理 甲马 图片来源:纪录片 《寻色中国》第二集 大理高原,一丝寒香,清凉地在风雨中飞舟,似乎也将我們拉远,远到那个燃香而通神灵的时代。 如果你跨越百年,跨越山水,坐上今日的昆楚大铁路,你会发现:路边,有红有黑有白的纸片,在雨中摆摆。 那不是流浪,是民间的秘诀:甲马。  在云南大理,人们用最原始的黑,敬献神明。 在大理的菜市场,随处可见黑色印刷的“甲马”纸符,纸上刻画着千姿百态的神灵。 这些神灵形象最早源自中原,经过八百年的交融,成为白族人生活中守护的存在。 雕刻甲马的匠人,以刀为笔,墨为魂,把祖先的信仰与今天的愿望,刻进一块块的木板里。 纸符,形如单薄纸纱,印着神灵和世界的始终。 一个老神,一缸燃烧之墨,一张甲马纸符,在大理的菜市场里一代代传送。它们代表着辛苦,代表着愿望,代表着不散的香气与神话。

Weiterlesen »

《帝香長歌》|降真香 · 武則天 · 鄭西鐵路

牡丹初放,香氣已遠。埋於帝王之志,盛開在洛陽之巔。 本篇探尋的是「武則天登基」,開篇便回望那場顛覆千載的加冕。 古代,降真香本是皇室專用之香,尋常百姓無緣得聞,甚至連達官貴人亦需極高賞賜才能一窺其韻。據《道藏》記載,漢武帝曾在封禪泰山時,特別焚燒降真香為靈獻;因為道教尊降真為靈香,自此以後,凡朝代祭拜天地,必以降真香為先。這段歷史,將降真香的尊貴地位定格於王權與天地之間,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氣息象徵。 傳說武則天即位大典前夕,亦特命宮中焚燃降真香。這種被譽為「香之尊者」的神物,在九重宮闈間縈繞,如同女皇手中緊握的權柄,層層疊疊,直上天聽。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從東都洛陽,乘鑾輿前往神都大朝會。她攜帶著世間最珍稀的寶物,亦懷抱著心中不滅的香魂。 當年,自龍門石窟到天堂明堂,一路焚香為引,那縷降真之氣,穿越宮闕樓台,也穿越了千年滄桑。 彼時的洛陽,城高池廣,萬國來朝。女皇披鳳袍、持寶劍,頭頂帝冕,一步一香,一香一國。 降真香在她手中,不僅是驅邪辟穢之物,更是凝魂養氣的力量。香氣所至,群臣低首,天下生輝。她懂香,更懂得以香馭心。降真香,便成了她隱形的帝國權杖。 千年以後,一條新鐵路從中原啟程,鋪向千里之外。它就是—鄭西高鐵。 今日坐在高鐵之上,自鄭州至西安,時速350公里,約兩小時多即至。而當年武則天的儀仗車駕,步步為營,寸步千金,每一處駐足,都伴隨著降真香煙緩緩升起,既是香火,也是氣場。 若說鄭西高鐵是現代的絲路動脈,那降真香,便是千年前無形的絲路。一縷縷幽香,早已將洛陽、長安,乃至整個盛唐,密密相連。 洛陽牡丹花會時節,城中再燃降真香,空氣中浮動著古老的馥郁—那不是尋常花香,而是帝王氣韻。是武則天拂袖而過的餘香,是降真香千年不滅的證明。 在高鐵呼嘯而過的河洛大地上,若你閉眼靜聽,仍能隱隱聞見那縷遺世而獨立的香氣。 它記得武則天第一次站上帝位時的氣息;它記得洛陽城萬國來朝、天上人間的盛景;它也記得,一位女子,如何以香為劍,以心為印,開創出獨一無二的光輝時代。 降真香不只是香,它是信念的凝結,是無聲的誓言。 而鄭西鐵路,不只是速度,它是時間的橋樑,讓千年前的香魂與今日的風景,再次交會。 若你路過洛陽,別忘了在牡丹花下深吸一口氣。你聞到的不只是花香,是那場歷史大夢的回聲,是武則天千年後的自白: 「我在香氣中,看見了自己的王朝。」 唐代曹唐 《送劉尊師祗詔闕庭三首》 其三 仙老闲眠碧草堂,帝书征入白云乡。龟台欲署长生籍,鸾殿还论不死方。红露想倾延命酒,素烟思爇降真香。五千言外无文字,更有何词赠武皇。  其三 仙老悠閒高臥碧草堂,忽接天帝詔書,徵召前往白雲仙鄉。龜臺上欲登錄長生仙籍,鸞殿中仍探討不死秘方。想暢飲紅露延壽酒,焚素煙降真香以通神。《道德經》五千言外已無需文字,還有何話能贈予武帝? 唐代詩人曹唐在《送劉尊師祗詔闕庭三首》中寫道,言語已無法盡述對武皇的敬仰之情,唯有延命酒與降真香,方堪為至高無上的獻禮。

Weiterlesen »

《雪域流香》|麝香 ·松贊干布 · 青藏鐵路

一縷柔馥悠遠,從雪域深處緩緩升起,穿越千年蒼茫。 本篇探尋的是「松贊干布與麝香」的故事——一場發生在青藏高原之上的香與信仰交會。 貞觀年間(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吐蕃,迎娶文成公主與尺尊公主,奠定了藏漢文化交流的基石。在這場橫越萬里的聯姻背後,有一味香,伴隨著西藏的雪山、聖湖與佛塔——那便是麝香。 麝香,來自雄麝腹部香囊分泌的珍貴結晶,素有「香料之王」之稱。其香氣濃烈而溫潤,穿越寒冷,能在萬里風雪中久久不散。古人形容:「瀝一滴於斗水中,用濯衣,其衣至弊而香不歇。」(將一滴香液滴入一斗水中,用來洗衣服,即使衣服穿到破舊,香氣依然不散。) 在吐蕃時代,麝香被視為獻給神明與王者的至高之禮,是宗教儀式中不可或缺的神聖之香。 關於麝香的傳說眾多:或說麝食靈芝草而香,或說蛇聞異香鑽入香囊,最終血化為香。無論哪種,麝香從一開始就與傷痛、磨難與昇華交織在一起,正如吐蕃王朝的興起,亦是從雪域之苦中綻放的榮光。 今天,當青藏鐵路從西寧到拉薩,飛馳在海拔4000米的天路之上,沿線穿越的不只是地理空間,更是那條古老的「麝香之路」。這條路,曾是麝香貿易的黃金通道——麝香沿絲綢之路西行至中亞、波斯,東來則入中原、洛陽。 然而,麝香的榮光背後,也藏著原罪。 在古代,為取麝香必須獵殺雄麝,《本草綱目》記載:「其香在臍,射人即死。」青藏高原作為麝的原生地,見證了無數血與香交織的歲月。而今,隨著人工合成技術的進步,野生麝得到保護,麝香從掠奪之物轉化為文化遺產,成為生態意識甦醒的象徵。 青藏鐵路,不僅縮短了格拉兩地的距離,更載著人們對自然、對生命的敬畏與省思。從「掠奪之路」到「覺醒之路」,這條鐵道,見證著麝香的嬗變,也見證著人心的轉變。 當你乘坐青藏鐵路,穿越可可西里,翻越唐古拉山口,不妨閉上雙眼,深吸一口稀薄而潔淨的空氣——那其中,或許有一縷無形的麝香,正從遠古飄來。 麝香,不只是香。 它是信仰,是磨難,是一場在雪域之上的靈魂對話。 它記得松贊干布初建布達拉宮的誓言,也記得無數藏族牧人踏雪採香的足跡。 雪未融,香未散;心未遠,道未絕。 麝與麝香的祕密 麝香,原來來自一種名為「麝」的珍稀動物。麝,屬於鹿科,又名「香獐」,多棲息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及西藏等高山密林間。 雄麝在腹部脐下擁有麝香腺,每逢初冬交配季節,為吸引雌麝,香腺分泌愈發旺盛,香氣亦愈加濃烈。南北朝名醫陶弘景曾言:「寒至則香滿」,正道出了麝香分泌與節令之間的奧妙聯繫。 麝性孤傲,喜隱於峻嶺險崖之間。人們捕捉雄麝後,從其腹下腺囊中取出麝香,經乾燥處理後,呈現顆粒或塊狀,帶有獨特芳香與微苦之味。這稀有之香,不僅可製為名貴香料,亦能入藥療疾,成為自然界贈予人間的奇珍。 此外,麝香自古即被奉為珍貴藥材。《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譽之為「諸香之冠」。現代醫學亦已證明,麝香為優良的強心劑與興奮劑,是六神丸、麝香膏及諸多名貴中藥不可或缺之配料。 資料來源: 科普:大家都知道麝香,但是麝香到底是什么东西哪里来的? 麝香 ·松贊干布 01|天地鍾靈,麝香自成。日月輪轉,靈獸孕香,造物無心,卻養出世間至寶。

Weiterlesen »

Schreibe einen Kommen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