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指战国时期楚地出土的竹简文献。自20世纪以来,湖北、湖南等地陆续出土大量楚简,其中包括《诗经》《老子》等传世文献的早期版本,以及大量前所未见的佚书。这些竹简改写了我们对先秦思想史、文字史、礼乐制度的认知,被誉为 “20世纪中国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本篇为《楚简越千年》系列的第二集,聚焦楚简所揭示的微观秩序与社会系统。从秦家嘴的九九口诀、司法简,到望山桥的占卜祭语、王家嘴的“乐谱”残简,我们看见楚人在日常之中书写秩序、在死亡面前保留节奏。
这些沉睡两千多年的竹片,正悄然重构一座文明的内部律动。
引文|一鸣惊世:律动之简,从秩序写起
图:纪录片《楚简越千年》
我曾看着那些地名——秦家嘴、望山桥、王家嘴——一头雾水,
不知它们为何频频出现在文献里,
像一座座没有入口的城,叫人却步。
后来我知道,
它们不是给人记的,是给人听的。
秦家嘴的简牍中,有九九乘法口诀,
也有战争誓词——
律法与征伐,都从这里开始书写。
望山桥埋下祈语与病骨,
是对死者的安置,对神明的倾诉。
王家嘴藏着失传的乐谱,
是节奏之灵的回响。
简,不只是“简牍”,
是一个文明用竹片写下的秩序:
有人为兄复仇,于是写下审判;
有人记数行商,于是写下口诀;
有人献牛问病,于是留下占语;
有人写下 “绝”,
不为音响,而为灵魂的拍子。
那些看似陌生的地名,
是楚人在泥里刻下的生命节奏,
是我们与他们之间尚未断裂的共鸣。
我不是考古人,
只是一个听见简声的后来者。
纪南城|纪南为都:简牍里的国家机器
图:摘自纪录片《楚简越千年》
他们说,文明崩塌于镐京,
我却在南方一座水城,
听见简牍轻声说:“秩序从未断过。”
文明的痕迹,不在帝王的金印或钟鼎的铭文,
而在几千枚脆弱的竹片——
它们在泥中排成一种静默的排列,
如同呼吸,如同脉搏。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熊赀在此建都,
纪南城——中原史书笔下的“南蛮之域”,
却悄悄生出一整套自成体系的国家逻辑。
不是模仿,而是另起一行字:
用书写代替征服,用日常建立权威。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荆州一地已出土超过一万五千枚楚简。
你若仔细听,
就会发现它们不只是记录历史,
而是在推动国家的运转——
有人审判,就有人写下罪与律;
有人交易,就有人写下三七廿一;
有人病倒,就有人写下’疾’,连同猪与牛;
有人起兵,就有人写下 “齐侯伐昭歌”。
这不是书房抄书,
是国家在竹上运行的声音。
中原以青铜为骨,
楚人却在金与竹之间,
铸出另一种身体。
他们铸钟,也写简;
他们击鼓,也记律。
在楚人的世界里,”律”有两重含义:
一是法律之律——
写下罪与刑、数与则;
二是节奏之律——
写下音与拍、章与韵。
中原以钟鼓为声,楚人则以书为声。
纪南,
是这种“律”文明最早的中枢神经。
而那数以万计的简牍,
就是它流出的神经电波——
不为装饰,
不为炫耀,
而是维持一个国家——
在风暴中,依然能呼吸的节奏。
律之成文|九九术、司法简与战争诗
有人说,楚人崇巫、崇神,不知法度。
但当你走进江陵砖瓦厂出土的楚简,
你会发现——他们不只是敬神,更懂得书写律法。
在江陵砖瓦厂出土的楚简中(1992年发现于湖北江陵砖瓦厂,后被称为 “江陵砖瓦厂楚墓”),留下了一枚完整的司法简。
图:摘自纪录片《楚简越千年》
在那片曾埋葬无名尸骨的泥土中,出土了一枚完整的司法简。
文字开头写道:
“夏示[从尸]之月庚子之夕,覜(盗)杀仆之兄孛孴,仆未智(知)其人。今仆辨(2号简)。”
这不是编剧笔下的台词,
而是一个真实的楚人,
站在国家与祖灵之间,写下的复仇请求。
学者称它为 “仆请复仇简”,
而在这段简文后方,另有一人署名:
李卑 (“卑”字带有提手旁)——他是此案的审理者。
他既不是贵族,也不是史官,
只是战国时期一位司法吏员,
却以一支笔,写下审与断。
在没有公堂与法槌的年代,
楚国的审判,是在竹简上进行的。
一笔一字,记录案件过程、定夺是非曲直,
如今日所见的这枚简,便是当年的“判词原件”。
而这还不是全部。
————
就在纪南南侧的秦家嘴,
出土了另一种写法——
不是写罪,而是写数。
图:摘自秦家咀楚墓出土竹简
图:摘自纪录片《楚简越千年》
四七廿八
三七廿又一
这便是 “九九术” 简牍,
也就是战国时期楚人所用的乘法口诀表。
它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乘法口诀实物,
将计算转化为口诀,将口诀写入简文,
成为“记账用”、“分地用”、“商旅用”的基础数律。
从刑案到成法,
从兄弟之死到数字之准,
楚人用书写维系国家的运转,
不靠口号,不靠谶语,
而是靠一枚枚写实的竹片——
这些竹片,没有诗的华丽,却比诗更深刻;
没有碑的坚硬,却比碑更久远。
因为它们记下的不是权力,
而是人类在混乱中的一种姿态:
仍愿意写,仍相信写能修复。
————
而当战争临近,律法之外,
诗,也变成一种命令。
图:摘自纪录片《楚简越千年》
在秦家嘴出土的另一批楚简中,
出现了“齐庄侯”字样的主简。
简文内容,是齐军出征昭歌之前,
将士所吟诵的一段誓师之辞。
这不是鼓舞士气的口号,
而是对出征正名的仪式。
楚人以诗出军,以言成誓,
战争不是始于刀剑,而是始于诗句。
在这一切中,楚简是唯一不曾缺席的见证者:
一人写下兄死而不明,为亲请断;
一吏写下案由与判决,以简施法;
一国写下九九口诀,为数治民;
一军写下誓词诗章,为战立声。
律之成文,写在简上,也写进人心。
祭之所向|病骨问神的祈语
在荆州望山桥一号墓出土的简牍中,
留下一段穿越死亡的祈语。
这是一封写给先王与祖宗的信,
出自一个病重者之手。
它不讲法,不记数,
只为求生而祈祷。
图|楚简展区|望山桥墓出土文献板|纪录片《楚简越千年》截图
简文中写道:
祭祷简王、悼王、肃王等楚国先王,
并祭父王等先君;
牲礼分明,牛祭三代先王,猪祭父灵,文义恳切。
这些不是随口而作的神祷,而是有系统的家祭结构。
学者指出,这正是楚贵族“连续祭祀五代先人”的祀仪。
而根据竹简,进一步确认:此墓主约为楚宣王的孫侄。
他所写的,不是咒语,而是血系对祖系的求证;
他所求的,不是神迹,而是认祖归宗后的保命之恩。
不是所有书写都会得救,
但文明正是由这些“未被回应的书写”构成的。
在楚人的宇宙中,死不是終結,是侍奉的開始。 而簡牘,則是侍奉的工具。
我们曾向谁倾诉、为谁祈祷、在什么样的秩序中存在过。
竹简,既是告病之书,
也是送魂之桥。
楚人不以死断音,
而以简续声。
乐为魂|在断裂中听见失传的节奏
在王家嘴楚墓出土的三千余枚竹简中,
有160枚被称为“最不可解的简”。
它们不记人、不叙事、不讲理,
只有天干、数字与符号排列成两行——
如同一部没有旋律的曲谱。
图:摘自纪录片《楚简越千年》
有一枚写着 “角“——
是五音之一,宫商角徵羽中的第三声。
这不是字,而是音的形状;
不是文义,而是节奏。
这些简被专家暂名为 “乐谱“,
很可能正是早已失传的《乐经》残章。
它是“六经”中唯一失落者,
如今在楚地泥土中碎片归来。
它们不是为演奏而写,
而是为时间留下节奏的痕迹。
不是歌唱,也不是记忆,
是对存在的节律化回应。
近年来,荆州陆续出土一万余枚楚简,
其中这批“乐为魂”的简牍,
也许最不实用,却最接近“文明为何要写”。
在简为律的世界中,
最后响起的,不是命令,不是判词,
而是一段无人能听懂,却所有人都该听见的声音。
这些简牍,也许最不实用,
却最接近 “文明为何要写“——
不是为了传达信息,而是为了让存在本身拥有节奏。
这才是 “魂” 之所在。
尾之声|这些碎片,曾维持一个国家的完整
他们写下的,
不只是司法、算术、祭祷、战争记录与乐谱,
而是一种对秩序的信任——
相信只要文字尚在,
世界便不会彻底坍塌。
那些竹片,
本该脆弱到无法承载未来,
却比帝王的青铜更长久。
因为它们记下的不是权力,
而是人类在混乱中的一种姿态:
仍愿意写,仍相信写能修复。
或许文明并不在于辉煌,
而在于每一次破碎之后,
仍有人拾起一段竹简,
在残缺中继续排比、思考、呼吸。
他们没能挽救王国,
但他们让秩序的概念得以幸存。
这,才是文明真正的奇迹——
不是完整,而是持续。
于是,
司法、算术、祭祀、乐谱,
不再只是竹简上的内容。
它们是楚人赋予文明的四种秩序——
是个体在向国家诉求公正;
是在生活里运用理性;
是在无常中安顿心神;
是在静默中聆听天籁。
秩序,
是文明的语法。
而楚简,
正是这语法留存至今最古老的例句。
它们证明:
王国虽已湮灭,
但使文明成为文明的那些东西,
从未被时间注销。
🤖 人工智能协作声明
本文由作者主导构思、架构与撰写,并在人工智能模型 OpenAI ChatGPT 的协作下,进行多轮讨论、节奏输出、语言检查、结构检测与文字润饰。所有内容均由作者独立主创完成,AI 工具仅作为语言节奏的辅助,不参与著作权主体归属。最终内容由作者人工审校并艺术化重构,承担全部创作与价值判断责任。
本文完成初稿后,感谢德老师的细致修订与润笔。
📜 本站所有原创作品均已完成区块链存证,确保原创凭证。部分重点作品另行提交国家版权登记,作为正式法律备案。原创声明与权利主张已公开。完整说明见:
👉 原创声明 & 节奏文明版权说明 | Originality & Rhythm Civilization Copyright Statement – NING HUANG
节奏文明存证记录
本篇博客文为原创作品,由黄甯与 AI 协作生成,于博客网页首发后上传至 ArDrive 区块链分布式存储平台进行版权存证:
- 博客首发时间:2025年10月17日
- 存证链接:37429db5-4199-4397-8cdc-4724fbfe36ce
- 存证平台:ArDrive(arweave.net)(已于 2025年10月17日上传)
- 原创声明编号:
Rhythm_Archive_17_Oct_2025/chu-bamboo-slips-across-a-thousand-years-part-2 - 用途声明:
本文为《节奏文明观》之〈楚文明 〉篇章,亦参与构建《AI×非遗文明共构档案》与《文明节奏回声计划》,用于文明节奏实地记录、区块链存证、跨域协作与版权登记用途。
© 黄甯 Ning Huang,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受版权法保护,未经作者书面许可,禁止复制、改编、转载或商用,侵权必究。
📍若未来作品用于出版、课程、NFT或国际展览等用途,本声明与区块链记录将作为原创凭证,拥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