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江南》|竹笛 · 杭州中泰 · 沪杭高铁 ·杭州东站

源头黄梅,归宿安庆 黄梅戏之名,起于湖北黄梅县。清康熙年间,这片位于鄂赣皖三省交界的山水之地,农人、挑夫、船夫们在春耕秋收之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哼唱出一种清亮质朴的旋律—黄梅调。 这种调子不需舞台、不用灯光,或唱于田埂之旁,或响于竹林之中,被称为“山民之歌”。三句不离茶,五调不离情,它源于民间的采茶调,是日常与情感的声音出口。 它的声音如山涧小溪,自然而出,细水长流。最早的黄梅戏,是山野之声,无剧本、无行当,只靠念白与歌唱构成雏形,深植于黄梅一带的田野与人心中。 然而,真正让这一腔乡调脱胎换骨、从村唱变成剧种的,是安徽安庆。 这座依江而建的古城,自古便有“万里长江此封侯”之誉,是戏曲的重镇、文脉的高地。徽班进京,培养了深厚的戏曲土壤。黄梅调传入安庆后,逐步经过角色设计、故事建构与程式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从庙台乡场到戏院银幕,黄梅戏在安庆完成了从民谣小调到国家级非遗的蜕变,开创了属于它的“梨园春秋”。 若说黄梅县是一段清唱的山路,安庆便是一方设了灯、搭了戏台的舞台。 一动一静,一源一归;正如那唱了千百遍的《天仙配》,黄梅唱成了世间一段天仙的姻缘。 唱腔与山水的节奏 黄梅戏,不似秦腔那般裂帛穿云,也不像京剧那样金石铿锵。它是一种“软语”的艺术,更像大别山间轻起的雾岚,或是长江雨季潺潺的水声,在云烟之间低唱浅吟,缓缓展开一卷婉转的“梨园春秋”。 黄梅戏的唱腔多用五声音阶,旋律流畅,音调柔婉,以“花腔”见长;唱词浅白易懂,贴近生活,亲切如话。所谓“花腔”,并非浮饰,而是黄梅戏精妙的标识之一:它善于运用装饰音的堆叠、音程的跃动,使唱腔如挑花女手中细密的针脚——轻巧灵动,却从不矫揉造作。 这份音乐上的“温婉而不弱”,源自它的地理母体。 黄梅戏的故乡—湖北黄梅县,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背靠大别山,面朝长江。这片土地既有山的温润,也有水的缠绵;既藏着农耕文明的踏实,也氤氲着江湖往来的灵动。它是“南北调交汇之地”,更是山歌、采茶调、茶灯戏、花鼓调等民间乐音自然融合的摇篮。 这片土地以它的节奏、它的性情,悄无声息地渗入黄梅戏的唱腔之中。地理的温度,成为黄梅戏的气质底色—温婉而不弱,质朴而不俗。 正因如此,黄梅戏的“慢”,并非节奏的拖延,而是一种情感的细水长流;不是舞台上的迟滞,而是内心深处的回响。 它慢得像老井里起水的绳索,一圈一圈,卷起旧时光中未了的牵挂与别离。 在这个动辄奔赴的时代里,黄梅戏就像一枚乡音的邮票,被贴在江边某座老宅的窗上,轻轻唱出一句: “你在高铁上奔跑,我在水乡慢唱。” 这里是一段著名的黄梅戏《天仙配》:…

0 Kommentare

《一唱成双》|黄梅戏 |黄黄高铁 · 湖北黄梅 |合安九高铁 · 安徽安庆

源头黄梅,归宿安庆 黄梅戏之名,起于湖北黄梅县。清康熙年间,这片位于鄂赣皖三省交界的山水之地,农人、挑夫、船夫们在春耕秋收之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哼唱出一种清亮质朴的旋律—黄梅调。这种调子不需舞台、不用灯光,或唱于田埂之旁,或响于竹林之中,被称为“山民之歌”。三句不离茶,五调不离情,它源于民间的采茶调,是日常与情感的声音出口。它的声音如山涧小溪,自然而出,细水长流。最早的黄梅戏,是山野之声,无剧本、无行当,只靠念白与歌唱构成雏形,深植于黄梅一带的田野与人心中。然而,真正让这一腔乡调脱胎换骨、从村唱变成剧种的,是安徽安庆。这座依江而建的古城,自古便有“万里长江此封侯”之誉,是戏曲的重镇、文脉的高地。徽班进京,培养了深厚的戏曲土壤。黄梅调传入安庆后,逐步经过角色设计、故事建构与程式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从庙台乡场到戏院银幕,黄梅戏在安庆完成了从民谣小调到国家级非遗的蜕变,开创了属于它的“梨园春秋”。若说黄梅县是一段清唱的山路,安庆便是一方设了灯、搭了戏台的舞台。一动一静,一源一归;正如那唱了千百遍的《天仙配》,黄梅唱成了世间一段天仙的姻缘。 唱腔与山水的节奏 黄梅戏,不似秦腔那般裂帛穿云,也不像京剧那样金石铿锵。它是一种“软语”的艺术,更像大别山间轻起的雾岚,或是长江雨季潺潺的水声,在云烟之间低唱浅吟,缓缓展开一卷婉转的“梨园春秋”。黄梅戏的唱腔多用五声音阶,旋律流畅,音调柔婉,以“花腔”见长;唱词浅白易懂,贴近生活,亲切如话。所谓“花腔”,并非浮饰,而是黄梅戏精妙的标识之一:它善于运用装饰音的堆叠、音程的跃动,使唱腔如挑花女手中细密的针脚——轻巧灵动,却从不矫揉造作。这份音乐上的“温婉而不弱”,源自它的地理母体。黄梅戏的故乡—湖北黄梅县,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背靠大别山,面朝长江。这片土地既有山的温润,也有水的缠绵;既藏着农耕文明的踏实,也氤氲着江湖往来的灵动。它是“南北调交汇之地”,更是山歌、采茶调、茶灯戏、花鼓调等民间乐音自然融合的摇篮。这片土地以它的节奏、它的性情,悄无声息地渗入黄梅戏的唱腔之中。地理的温度,成为黄梅戏的气质底色—温婉而不弱,质朴而不俗。正因如此,黄梅戏的“慢”,并非节奏的拖延,而是一种情感的细水长流;不是舞台上的迟滞,而是内心深处的回响。它慢得像老井里起水的绳索,一圈一圈,卷起旧时光中未了的牵挂与别离。在这个动辄奔赴的时代里,黄梅戏就像一枚乡音的邮票,被贴在江边某座老宅的窗上,轻轻唱出一句:“你在高铁上奔跑,我在水乡慢唱。”这里是一段著名的黄梅戏《天仙配》:资料来源:[青春戏苑]黄梅戏《天仙配》 表演:袁媛 赵章伟|中华戏韵 黄梅县:名字里的唱腔,土地上的乡音 黄梅戏之“黄梅”,并非虚名,它确确实实从湖北黄梅县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这里,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背山面水,地形起伏有致,气候温润如歌。清康熙年间,茶农、山民、挑夫在黄梅一带,以山歌、采茶调、小曲对唱为乐,清晨一唱,山谷回响,黄梅调便在民间悄然萌生黄梅戏与黄梅的渊源。“唱腔三句不离茶”,是黄梅调最早的注脚—它不为宫廷写意,也不入庙堂高台,只在柴米油盐中吐字归音。歌者多是妇女、农人、船工,曲调朴素,旋律自然,带着土地的湿意和烟火的人情。这些旋律在山野中流传,在渡口间回响,如春雨润物、如炊烟上升。它们未曾被谁“创作”,却已在谁的心头驻扎。“黄梅戏”之名,正是因“黄梅调”而得名,是对这片土地声音的沿用与纪念。即便后来它在安庆被编排、升华、定型,成为国家级剧种,它的名字始终没有更改,因为这两个字,承载了源头的记忆。黄梅县因此成为一处“剧种冠名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少有的“地以调名,调以地传”的文化样本。但这片土地并不因“冠名”而高声张扬。它没有建最早的戏楼,也未留最盛的剧场;它只用一代代村妇的唱和,把黄梅的调子唱进时间里,把“黄梅”这两个字,刻进中华唱腔的年轮中。如今人们谈黄梅戏,往往想起《天仙配》《女驸马》、安庆的戏班与影像;却忘了这唱腔最初从哪一棵茶树下响起,从哪一处山路口传开。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原声带”。不是舞台之上,而是田野之间;不是定名之处,而是命名之源。 安庆:戏曲之城,黄梅之根 如果说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初声”,那么安庆,便是它的“回响”。这座位于长江之畔的古城,自古便有“万里长江此封侯,一座安庆半个京”之说,素以文风昌盛、戏韵深厚著称。清末民初,徽班崛起,而黄梅调,也随着挑花、庙会与民歌传入安庆乡野,与当地的“青阳腔”“罗汉腔”等传统表演形式交汇融合黄梅戏。安庆人没有将它视为乡音的杂曲,而是把它纳入梨园正声的体系中—加以唱念做打、重排程式结构、规范角色行当,并为其搭建了真正意义上的舞台。20世纪50年代,正是在安庆,黄梅调脱胎换骨、改名“黄梅戏”,并由安庆黄梅戏剧团创排出《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风靡全国、家喻户晓。从此,这部原本诞生于茶山田垄的山野清唱,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被写进国家的文化版图。安庆,不仅为黄梅戏提供了土壤,更给予了它灵魂的重塑与身份的确立。这里的观众懂戏、爱戏、护戏;这里的艺人以戏为命、以台为家。严凤英、王少舫等代代名家,皆出自此地或成名于此。今日的安庆,仍自称“黄梅戏之乡”,建有国家级黄梅戏艺术中心、黄梅戏博物馆、黄梅戏高等教育基地,市声之中,时时可闻婉转唱段,一如街巷的春风。黄梅戏离开黄梅县,是为了更好地活;黄梅戏在安庆扎根,是为了更长久地传。在这座城市里,它从山歌成为剧种,从乡音成为国调;它不再只是唱给邻里的调子,而是属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抒情。山水成契,乡音成戏。黄梅与安庆,不只是两座城市的牵系,更是一场跨越省界与时光的文化相遇—一场成就彼此的传唱,也是一段被高铁呼啸而过,却从未被遗忘的江南梦境。 严凤英与“黄梅魂” 黄梅戏能从庙台小调走入千家万户,从田头山歌登上大银幕,离不开一个人—严凤英。图片来源:严凤英:黄梅戏开拓者她是黄梅戏的化身,更是它的灵魂。生于1930年安徽安庆,出身寒门,自幼与姑姐们学唱乡调。嗓音天然带着江南水汽,柔而不媚,亮而不刺。她14岁登台,18岁成名,22岁饮誉上海、名传华东。她的嗓音柔中带亮,神态灵动,将《女驸马》中的冯素贞、《天仙配》中的七仙女演得活灵活现,令无数观众记住黄梅戏,也记住了她。她将黄梅戏的质朴唱腔、地方语调、柔美身段带入新时代语境,使黄梅戏从地方剧种升格为全国性文化现象。但如戏中人,繁华转身即是悲情, 她用38年的生命,唱出了黄梅戏百年的心事 。她是黄梅戏的巅峰,也是黄梅戏的疼痛。一代梅魂,化作黄土。她的逝去,不只是一位演员的殒落,更是一种艺术气质的中断。人们说,从此之后,黄梅戏的腔调中多了一缕烟火,多了一点哀愁。她未曾远去,只是换了方式留下——在每一场挑花的步伐里,在每一段婉转的“花腔”中,在那句黄梅戏《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之后,人们仍能听见她的灵魂。 歌曲 《一唱成双》|黄梅戏 |· 黄黄高铁 · 湖北黄梅…

0 Kommentare

《天光琉影》|琉璃蓝 · 天坛祈年殿 · 京沪高铁 · 北京

琉璃蓝 说文解字》里一笔带过的古字“蓝”,也来自祈年殿穹顶之上,那一抹触手可及的天色。《说文解字》曰:“蓝,帛染青也。”蓝,起于艸头,是生长于山林间的一种植物,碾碎、浸染、渗透入纱帛,渐次显出深青之色。它最初是自然的赠礼,是人类通过双手驯化而得的色彩。而当这种植物之青被矿石替代、被火焰升华,它就变成了另一种蓝—琉璃蓝。那已不再是浮动于布帛的柔软色,而是镌刻在瓦顶、光照之下的深邃之光。 炼色如炼心:琉璃蓝的火之淬炼 真正的琉璃蓝,并非人工调制得来,而是火与矿的铸魂之作。琉璃以陶土为胎,经高温烧制后,表面涂刷铅釉,再经低温烧制而成。这种低温色釉,以氧化铅或硼为助熔剂,以铁、铜、钴、锰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再配以石英制成。每一种元素配比的精微调和,决定了釉色的浓淡、通透与稳定,也决定了琉璃蓝最终呈现的神韵。蓝不再只是视觉的表达,而是精神的沉积,是千年不褪的信念。官式琉璃的生产,经人工采矿、自然风化、石碾粉碎、浸润陈化、练泥制坯、塑形雕琢、干燥检选、入窑烧坯、施釉着色、柴窑烤釉等24道工序,方能完成从泥土到器物的蜕变,过程漫长而艰辛,个中细节尤为复杂,因此有“琉璃成一器,过手七十二道”之说。不合格即碎,成色若隐不透便弃。这不仅是工艺的苛刻,更是对天地礼制的恭敬—这不是简单的手艺,而是一种被奉为“信仰”的造物逻辑。这种技艺,在北京西山的琉璃渠村延续千年。琉璃渠村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所产一种黑色页岩,粉碎后称为“坩子土”,富含铝质且带油性,烧制后可呈白,洁净细腻,被誉为烧造琉璃器物的上等原材。正因这份土地的馈赠,加之代代工匠的技艺传承,使这里成为皇家琉璃的烧制重地。今日的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依旧保留着古代烧制系统的核心—十余座倒焰窑遗址静静伫立在原址之上,见证着自元代起为紫禁城、天坛等皇家工程烧造琉璃构件的辉煌岁月。每一砖一瓦,每一窑一火,都是人间仰望天意的一次尝试,是礼制与技艺交织而成的文明结晶。 祈年殿:天色落在瓦上的地方 若要找一个地方,看见这蓝的神圣与高贵,便去北京天坛的祈年殿。三重圆顶,皆覆以琉璃蓝瓦,其色清冷而深邃,如天幕倒挂,云光流转。古人以“蓝”为天色,以圆形象征天的无穷与完满。祈年殿,是明清两代皇帝春祭“上苍”的圣地,蓝瓦之下,是对天命的呼应,是对五谷丰登的殷切祈盼。祈年殿的蓝色琉璃瓦并非装饰之选,而是制度之色、礼制之色。其屋顶所用瓦件—包括板瓦、筒瓦、脊兽、鸱吻等—均采用含钴釉料上釉后,经千度高温烧成。其蓝色晶莹澄澈,历经风雨亦不褪色,是琉璃烧制工艺中的极品之蓝。据记载,为确保色泽纯净、釉面润泽,这些瓦件全部由皇家专窑“琉璃厂”烧造,不得民间仿制。烧造中需用“釉上彩”,以金属钴为主要着色剂,精心控温,釉中气泡均匀,使瓦面如镜、色泽如玉。这种蓝,不止于表面光洁,更具深邃内敛之美。而三重屋顶的设计,也蕴含象征之意:天坛主祀“皇天上帝”,蓝色瓦顶象征苍穹,三重重檐则象征天之三层境界,层层向上,如天路之阶。殿顶中央所设“宝顶”亦为蓝色琉璃圆球,意为“天心”,寓天地之中,帝王朝礼之本。当阳光洒下,琉璃瓦映着天光,如海面泛光,如云上流蓝。那一刻,建筑不再只是物,而是色彩构成的信仰,是人间对天界最深沉的敬意。 连接古今:一列高铁驶向琉璃蓝 今日,京沪高铁从黄浦江畔启程,飞驰千里,在北京站缓缓停靠。这座曾见证百年历史的车站,如今接纳着最现代的科技与最古老的色彩。走出站台,若你搭乘地铁5号线,数站之后便至天坛东门。当你仰望祈年殿那一抹蓝顶时,会忽然感到:这并非一个景点,而是中国色彩文明的物理出口,是从文字到器物、从泥土到天空的轨迹。这列高铁,像是时间的梭,一端连着汉字中的“蓝”,一端抵达琉璃瓦上的天。过去的工匠用火烧出蓝,今天的列车则以光掠过它。 琉璃蓝,是东方的天命之色 琉璃蓝是中国蓝色体系中最具精神性的一种。它浓重、沉稳、带着金属釉面的光泽,犹如帝王肃然登坛的背影。它曾为太和殿上的鸱吻披甲,也曾为祈年殿穹顶加冕。它不属于凡间装饰,而属于礼乐、制度与秩序。而今,琉璃蓝不再只是皇家专属。在金隅琉璃文化园、在非遗传承市集上,它变成了杯盏、饰件、书签,成为当代生活中的一缕微光 尾声 · 色的归处 蓝,起于草木之根,藏于火光之心。它最初是植物的汁液,是染帛的一抹青;后在窑火中重生,沉淀为一种不褪的静默—琉璃蓝。它走出字典,化作器物的釉面,殿宇的屋脊,成为宫廷礼制中的沉稳语汇,也成为人类向天仰望的一种方式。这一抹蓝,不张扬,不喧哗,却自有其庄严。它不只是颜色,更是一种凝视天地的姿态,是人心深处对永恒的柔声叩问。而今,一列高铁自南而北,掠过平原、穿越群山,像一支时间的笔,重新在这片土地上描出文明的走向。它带着现代的速度,却驶向一顶静默的殿宇—天坛祈年殿的蓝色琉璃瓦下,那是蓝的归处,是人间最接近天意的地点。从泥到釉,从字到光,从古窑火焰到高铁引擎,我们终将在奔赴未来的路上,重新抵达那抹色的原点—那一片由火炼成、由人筑梦、由天收存的,琉璃蓝。 宋《营造法式》卷十五窑作制度: 原文:凡造琉璃瓦等之制:药以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匀。冬月用汤。酌瓦于背面,鸭、兽之类于安卓露明处,青提同。并遍涂刷。酌瓦于仰面内中心。重属版瓦仍于背上浇大头;其线道、条子瓦,涂厚一壁。译文:凡制作琉璃瓦等工艺:釉药采用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和均匀,冬天则用热水。施釉时,将釉料涂刷在瓦的背面;对于鸱吻、屋脊兽等构件,选其正面明亮处与青提瓦一样施釉,并全面均匀涂刷。在瓦的仰面中央施釉。对重叠的板瓦,还需在背面大头处多浇一层;至于线道瓦、条形瓦,则在一整面施釉加厚。原文:凡合琉璃药所用黄丹须炒造之制,以黑锡、盆硝等入馏,煎一日为粗。出候冷,捣罗作末;次日再炒,瓮盖罐;第三日炒成。译文:凡配制琉璃釉药所用的黄丹,必须通过炒制法加工:将黑锡、盆硝等材料混合入馏,第一天煎制为粗料;待其冷却后捣碎过筛成末;第二天继续炒制,放入陶瓮或罐中密封;到第三天再次炒制,方能制成成品釉药。图片与资料来源:营造法式 (四库全书本)/卷15  & 营造法式卷第十五 《瓦上天光》…

0 Kommentare

《春山有色》|青色 · 汝州汝瓷 · 郑渝高铁 · 平顶山西 · 汝州

一抹“青”字,贯通古今的东方诗意之旅“青,东方色也。”它是春气初动,是草木初萌,是天光破晓的一抹微色。在《红楼梦》中,它藏于素衫之中,道出命运的静语;在汝州,它化为天青釉瓷的温润之光。今日,郑渝高铁穿越中原,驶过平顶山西,让这抹青色,在速度与诗意之间缓缓浮现。《春山有色》,由此而生。 《说文解字》:青,从东方而来 《说文》云:“青,东方色也。从生,丹阳之色。”青,是草木初萌,是日初升,是天地由静转动、由潜而发的开始。在五行之中,青属木,主春,位东方;其字形从“生”,是大地破土、生气勃发的具象写照。这抹颜色,承载着中国古人对宇宙、节令、生命的原初理解,是天地初开的色,是岁时更替的律。 节气中的青:青阳之气,岁首之色 青,是春的颜色,是节气中的律动与光影。从立春、雨水、惊蛰到清明,这一连串节气,皆由“青气升腾”贯穿其中。古人称春气为“青阳”,青帝为春神,春祭尚青,衣服、幡旗皆以青色为主,以应天时、迎岁正。青不仅是自然的颜色,更是时间的颜色,是天地苏醒的体征。它在节气中不是定格的色块,而是流动的气象,是生命以青为名的渐进旋律,是春天在视觉中写下的诗行。 《红楼梦》里的青:雅色写人,静衣藏情 青色,是《红楼梦》中最富层次的色彩。曹雪芹笔下,青色既是礼仪等级的象征,又是性格气质的隐喻。书中诸多角色着青衣而不喧,常以素雅衣饰展现身份与性情。袭人青衣布裙,温婉端静;宝钗着青罗衣,端重有仪;黛玉青衫寡素,幽冷孤高。青色,为她们各自的命运赋予了沉静又深远的注解。在传统礼制之下,青色也象征等级与规范—青衿为士,青衣为庶,贵而不华、庄而不艳,是“大家富室”所推崇的色调《红楼梦》传统服饰里的东方之色。它既是地位的象征,也映射出人物的审美品格和内心修养。青色,也见于空间装饰与礼法制度—青帷、青幔、青布帐,一应俱全,象征居家之清雅与身份之端重。青不仅是颜色,更是“士”与“室”的文化象征,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养与气质。《红楼梦》中提及“青”字远超“红”,青成了“美到骨子里的色彩”红楼梦中处处都有的颜色,不是红色,而是美到骨子。《红楼梦》的“青”不华不炫,却以节制之美、气韵之雅,描绘出人物命运的幽微曲线—既是庶常身份的显影,也是才情深处的底色。“青衣素衫,不动声色”—这是《红楼梦》中青色的写意姿态,也是曹雪芹为人物命运勾勒的一抹淡彩浓情。它既是庶常身份的显影,也是才情深处的底色;是风骨,也是节制;是沉静,更是深情。 汝瓷天青:梦色·器心·天地交感 若有一种颜色,能将梦境与现实结合,那一定是汝瓷的天青。据传,宋徽宗梦中见一抹天色,如雨过天晴、云破之隙,色泽幽淡,极为动人。他惊醒后挥笔写下:“雨过天青云破处”,并命工匠“作将来”—由此诞生了汝窑的天青釉瓷汝窑 徽宗一梦,雨过天青。然而更早的记载可追溯至五代后周,柴世宗在被官史请示瓷器颜色时,亦有“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采”的命令,这句诗意的设色指令被视为“天青釉”最初的文化原型。汝瓷的天青,不艳不烈,不蓝不绿。其色泽如初春晨曦,恍若天光未亮时的一缕温光。胎体细腻如脂,釉面柔润若云,釉中隐现“蟹爪纹”“芝麻支钉”,微裂不伤美,反生诗意,被誉为“青瓷之魁”汝瓷。天青釉色并非固定之色,而是光与气、火与灰之间的偶然艺术;宋人追求“若有似无”的境界,使之成为“道”之体现。釉色随时代推演至清初而臻成熟之峰,然宋人精魂,早已在北宋短短数十年间封顶。“汝窑无大器”,器不以大而尊,而以韵为贵。每一件汝瓷,不在张扬,而在蕴藏,不在夺目,而在耐看。小器有大意,正如君子含光。今日汝州,汝瓷不再是一件瓷器的故事,而是一种审美的信仰,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哲学。雨过天青,云破之处,光仍缓缓落入人间。 郑渝高铁 · 平顶山西 · 汝州 现代速度与古典韵味,在一列高铁中交汇。自郑州南下重庆,郑渝高铁穿越中原腹地,途经平顶山西站。若欲探访汝瓷之源,可于此站下车,转乘出租或城际公交前往汝州,一路春色相伴,直达天青之乡。车窗外山色空濛,春田泛青;而汝州,便是那“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具象化身。一抹天青,从瓷器中透出千年的时间温度,如今在博物馆橱窗中静静燃烧,也在匠人的炉火中悄然复生。车速如箭,瓷火如炬,千年一色,跨越时光的横轴,又被新时代轻轻托起。这条高铁线路,不仅连接城市与城市,也连接颜色与文明——在疾驰的现代轨道上,听得见瓷器碎响之后的沉默与余韵。 青,从东方来 青色,是天光未明,是春日将启,是瓷釉未干的幽光,是旧梦初醒的惊鸿。它在《说文》中有“生”,在节气中有“萌”,在红楼中有人物性情,在汝州窑火中有窈窕如烟的釉光,更在今日铁道绵延中化作一道延绵山水之间的静色风景。这一抹青,从东方来,行于天地之间,承载着时光、文化、信仰与美的全部期待。 明代人谢肇淛(音浙)的《五杂俎》 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0 Kommentare

《一抹如雪》|白色 · 德化白瓷 · 兴泉铁路 · 德化站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二集与“德化白瓷”的文化传承。《说文解字》云:“白,西方色。从入,一曰从人。”白,是天地初明时的一缕光,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后的极简纯净,是秋风肃然间的柔与静。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常着素衣。白,在她的生命里,是不肯妥协的姿态,也是注定凋零的宿命。而在福建德化,匠人用瓷土与火焰,将这份素净化为永恒。一雕一塑,一呼一吸,成就凝脂般温润的“中国白”。无需彩绘,便可传神—瓷如人,静若雪,动若光。今日,兴泉铁路穿越群山,直达德化。列车划过时光,带来旅人,也带走故事。一站一程间,那一抹不言不语的白,悄然走出窑火深处,走向世界。《一抹如雪》,由此而生。 白:从《说文解字》开始的颜色哲学 《说文解字》曰:“白,西方色。从入,一曰从人。”其象形,如一道光芒自门中透出,亦似仰首望天,初见曙白时的震撼与澄明。白,不是空无,而是显现。它是日照中天的第一道光,是藏于混沌中的一线清明。白,是一束初升之光,是万象未成时最纯粹的显现。它不喧不扰,静默如雪,如月落天心,照彻人间百态和一切浮尘。它不争不夺,却自成焦点;不需陪衬,却最为醒目。在色彩的世界里,它是最安静的王者。《礼记·昏义》云:“白者,阳之象也。”在阴阳五行中,白属阳,是光明的显现,是万物被看见之始。它看似虚无,实则最能承载意义;它静默无言,却有千钧之重。白,是空中的云,是地上的霜,是人世间最不沾尘埃的情感诉说。在礼制与人情中,白既是素衣,也是送别;既象简约的质朴,又寓洁净的情感。它是出尘的语言,是返本的姿态,是一切繁华过后,静谧中最深刻的存在。 白色节令:四时之终,万物归真 在古人五方正色中,白属西,应金,象征秋意、成熟与肃杀,也是万象终结后的归真与回返。它是五色之首,是万象未成时最纯粹的显影,一种光之最初,一种色之极致。白,是“至简”的色彩。唯有褪尽繁华,才能见其厚重;唯有剥离斑斓,才能感其深义。它不喧嚣,不炫目,却于无声处揭示四季的真意:繁华之后,归于素朴;极盛之下,藏有收敛。在节令中,白色常与“寒露”“霜降”相连,那是晨光微寒、山林薄霭的时节,是风起叶落、万物入藏的信号。《礼记》有言:“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白色,正是这一“收”字的颜色,是自然告别热烈、回归本真的象征。在天地运转的哲学中,白既是终点,亦是开端——它是晨曦初照的洁白,也是暮秋将临的肃清,是混沌将息前的静默。“花雪随风不厌看,一片飞来一片寒。”——《小雪》小雪,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是冬之序曲。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寒意初起,雪未成势,天地渐渐归于沉静。在这一节气中,霜白如织,轻雪纷飞,大地仿佛以最素净的姿态,为万物覆上沉思的外衣。雪,不只是物象,更是哲思的载体。对中国画家而言,雪是最洁净的留白,是情绪与精神的栖所。“霜色何因入鬓根”,是对衰老的低语;“气凌霜色剑光动”,则是一种英气与冷峻的高张。霜白色常与寒冷、清绝、垂暮相关,却也正因其不染尘埃的纯粹,引发人们对极致之美与纯净精神的渴望与追寻。雪,是大地之白;霜,是时序之白。它们在冬的节令中,不仅装点自然,更演绎出人间的哲理:在最安静的时刻,藏着最深刻的体悟。 红楼梦里的白:素色写人,缟衣藏情 在《红楼梦》中,白色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命运的隐喻,一种情感的极致,一种沉默的叹息。曹雪芹以“色”写人,不动声色,却句句落在命运的风骨之上。林黛玉初次登场时,身着素衣,如月华轻拢,如雪色初现。素衣之下,是一位清绝孤傲、敏感自尊的女子:她不趋俗、不合流,清冷而多情,独立却脆弱。她的白,不是色彩的缺席,而是对艳俗的抗拒,是对纯净的执守。如临水白莲,纤尘不染,却注定易碎。书中第八回与第四十九回,曹雪芹再次描写黛玉雪日出行的装束:“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第八回)“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第四十九回)大红羽缎,白狐鹤氅,虽为御寒之衣,却始终围绕着一个关键词:雪。红与白的映衬,冷艳之中见温情,亦衬托出黛玉生命中的矛盾张力——她在外似火,在心如冰;明艳包裹素洁,命运却终归于“白”的孤独与哀婉。她不是不曾着色,而是再华丽的衣饰也掩不住她骨子里的素净。曹雪芹反复描绘相似的装束,并非疏忽,而是用“重复”达成“强调”:将白色设定为她气质的底色,也作为她人生的注脚。白色贯穿了黛玉一生的高光与至暗。从素衣初现,到病榻之中那床素被;从宝玉守丧的缟素,到红楼梦碎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一切“白”,都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情感的容器、命运的轮廓。“白”不是空无,而是太满——满到无法承载其他色彩,满到只剩下一片素净,来包裹所有不被言说的情与哀。她最明亮的时刻,总裹挟着最深的哀愁。她从未真正脱下那件白衣,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命运从未放晴。白,在红楼,是色彩,更是人心;是文字的空白处,也是命运的沉默深处。 德化白瓷:月色与雪色之间的第三种绝色 在福建德化,白,不只是颜色。它是一种质地,一种修行,一种将火与土熬成时间的静默表达。千年窑火之下,一种几乎不可思议的白悄然诞生——凝脂似玉,温润无瑕,轻薄如蝉翼,坚致若凝霜。这,便是德化白瓷,被世人誉为“中国白”。它非雪,却胜雪;非玉,却胜玉。不是艳丽之白,而是内敛之白,如初霁之雪,若夜半之月,不张扬、不炫目,却自带神性。这种白,是瓷与火对“纯净”的极致追求,是对色彩的舍弃,也是对内在的显影。把瓷烧成白,并非简化,而是极致的复杂。德化匠人选用低铁高岭土为基,经十余道雕刻、修坯、焙烧工序,再以高温还原之法剔除杂质,将色彩从瓷土中一寸寸“逼退”,留下的是晶莹如光、润泽如脂的洁白之躯。无釉处微润,有釉处莹澈,仿佛凝固的月华在手中生息。这种对“无色”的执着,不是工艺的自限,而是一种去繁归真的东方美学。正因如此,德化白瓷远销海外,明清时期已在欧洲被称为 Blanc de Chine。时至今日,在哥本哈根、东京等地展出,依然能以“远看如纱,近看似瓷”的独特气韵惊艳世界。在《凝脂似玉》展中,《观音坐像》是代表作。人物眉眼低垂,神情宁和,衣袂线条柔中带动,整件器物不靠色彩取胜,却仿佛自身即光,不需灯火,便有灵气内透。那不是人间雕刻之物,更像是一位沉坐千年的智者,静观世变,语笑风尘。正如德化陶瓷大师所言:“白,是剔除一切之后的选择。”这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场修行——为“无色”赋形,使其成为一种带有东方哲性的艺术语言。德化白,不靠彩绘惊艳世人,却以沉静打动灵魂。它是雕刻中的禅意,是火土淬炼后的空灵,是月色与雪色之间的第三种绝色。 白的流动:兴泉铁路上的瓷韵新章 今日,随着兴泉铁路的贯通,德化不再是深山之中独守一隅的陶乡。坐高铁可抵达德化,再由车轨延伸向世界,而这抹空灵的“中国白”,也在车窗流转间,悄然流入现代人的心间。在德化站,以“白瓷”为设计理念,外观圆润莹白,内部装饰以白色和原木色为主色调,以柔和的曲线呼应“瓷都”理念,而沿线的新文化空间也正在旧瓷厂房间复苏——瓷土与铁轨并行,窑火与车声呼应,一场静默的白色文明在流动中被更多人所理解和珍视福建德化:旧瓷器厂“塑身”变作游客打卡地。白,在此不再止于色,而成为一种文化意象的传播:纯粹、凝练、温和而坚定。铁路所通,不仅是地理路径,更是文化的复苏线——把白的静美带入日常,把一代代匠人的手艺延续进时代的脉搏中。 白,如雪无声,却意无尽 白,是一切颜色的开始,也是终点。它不只是视觉的感知,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宿,是哲思的轮廓,是万象剥尽后仍留其质的存在。白,是空,是极简,是所有色彩洗尽铅华后的本色。它见证秋霜落叶,也缄默葬礼离情;它藏于瓷土的温度与窑火之间,也流淌在高铁窗外山川疾驰的时光之中。“白者,阳之象也。”——它非无声,而是将声音藏入光中;它非无情,而是情感深至极点,化作最素净的外壳。如德化白瓷,如林黛玉的素衣,如雪落无声,它不炫目、不喧哗,却照见世界的真相,抚慰人心的深处。它从《说文解字》的古篆中走来,停驻在红楼的衣角,停留在画家雪景留白之处,也跃然于那瓷器肌理与山川轨迹之间。白,是所有繁华褪尽后的留下,是一切情绪沉淀后的轮廓。它无声,却最有分量;它不显,却最难忽视。如中国白,如雪无声,却永恒流光。 《白之頌》|一抹如雪 01|你還記得最早的白嗎?那不是顏色,是天地初開的一縷光,是「白」字中自人心透出的顯現。02|真正的白,不靠修飾。德化的瓷,不著一筆彩,卻能讓人驚見靈性。上品之物,自不喧嘩。03|越是素白的東西,越需要時間打磨。潔白不是空白,是所有雜質都被燃盡之後的沉靜回聲。04|你見過瓷土如何化雪嗎?德化的窯火不是烈焰,而是一場漫長的煎熬——像人格被時間一層層揭開。05|白瓷無語,卻最懂時間。它從不表態,卻記下了每一次雕刻者指尖的猶豫與堅持。06|一條高鐵,能不能通向千年?當興泉鐵路駛入德化,車輪壓過的,不只是山河,更是文化的靜脈。07|白,不只是色,是耐性。它必須穿越泥濘與烈火,像命運之中的人,先摔碎,再重塑。08|如果傷痕能生出光,那瓷裂呢?有些白瓷被火燒裂,反倒多了一條靜美的脈絡。這不是缺陷,而是故事。09|工匠不為自己簽名,只為白色簽名。他們知道,真正的藝術,是讓人忘了手藝,只記得純淨本身。10|列車奔馳,而白靜止。高鐵一日千里,白瓷卻用歲月慢慢凝成。快與慢交會,是文明的兩端。11|白,不是結束,而是開始。紅樓夢裡的素衣是告別,德化窯裡的素瓷卻是永恆的開場。12|德化的白,看似無聲,其實最重。它不言不語,卻能穿越鐵軌,越過山水,落在千萬人心上——一抹如雪。 《一抹如雪》|白色 ·…

0 Kommentare

《釉下远山》| 青花 · 青花瓷 · 衢九铁路 · 景德镇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一集「青花」篇章。古人称青为“天水之蓝,草木之绿”。它既非蓝,亦非绿,而是中国审美中最难以定义的一种静谧之色。《说文解字》未曾定义“青”之边界,却让青丝、青天、青山在诗意中自然生长。在景德镇,它被釉火定格——成为瓷器之上的青影,如梦似烟。来自波斯的苏麻离青,穿越万里,落笔于白瓷之上,留下一笔笔东方的轻吟。而今,衢九铁路驶入瓷都,让这抹沉潜千年的青色,在高铁的钢轨上再次流动。《釉下远山》,由此而生。 青 如果说,中国有一种最空灵、却最不易捕捉的颜色,那一定是青。青,是天光云影间的剪影,是江南雾雨后远山之色,是春草抽芽时的嫩绿,也是夜色初临时的深蓝。它既不是蓝,也不是绿,却兼具两者的灵性与沉静。中国人不止一次试图定义它,却又一再让它逃脱明确定义。青丝、青天、青山、青草……每个“青”,都不同。这是东方对色彩最温柔的坚持——用一个字,容纳一个世界。而这抹青,当它遇上白瓷,就成了中国色彩的极致表达:青花。 景德镇 青花瓷 在景德镇,青花瓷的“青”并不喧哗,而是深藏。它藏在釉下,是火与土共同酿出的奇迹。它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写”上去的:用毛笔,用水墨技法,把青料一点点晕染在白瓷坯体上,入窑,烈火涤尽虚妄,留下青花一抹,如烟如梦。掌握配料的人不多,如孙志清这样的人,是景德镇的“颜色守夜人”(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一集)。他们守着祖传的青料编号,从波斯远道而来的苏麻离青,在他们手中如玉如墨。不同青料所烧成的青花各有神韵,有的宝石光泽,有的铁锈斑驳,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淡雅如烟。这背后,是火候与矿石,是配比与湿度,更是千年的经验与绝不外泄的秘密。青花瓷,不止是一件瓷器,而是一种文化的定格。它是短暂釉火中的永恒,是中国人擅长的“以不朽传递易逝”的技艺智慧。 图片来源:青花瓷 从景德镇到世界:青花的外交 青,是时光的颜色,也是文化的渡船。在景德镇的古窑遗址中,在博物馆的暗展柜里,在艺人手中的坯胎上——你会看到这一抹青,从晋代影青、到元明清的釉下彩,再到现代的临摹与复烧,一路流转,从未褪色。而它的旅程,不止于中国。青花瓷,是中国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热销品。早在明清时期,它就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世界:葡萄牙人把它带入伊比利亚半岛;荷兰人用“戴尔夫特蓝”苦苦仿制;意大利人把它画进文艺复兴诸神之手;法国人甚至派间谍潜入景德镇,只为偷取那不可复制的釉下蓝工艺。西方画家不知“青”何所来,却在圣母圣子的宴席上,为他们配上一只景德镇的青花瓷碗。在他们眼中,这种蓝白之器,超越了功能,成为地位与文明的象征。他们称之为“白色金子”,如宝石般珍视青花瓷:欧洲人眼里的白色金子。可是他们不知道,这颜色,需等云破日出,等湿气退尽,等釉料沉静,等火温恰好,才可现身。青花瓷,是一种“等不来烟雨的青”—它不是等来的,是炼出来的,是千年时间淬出来的。 节气 而青,不止于色,也承五行之理。属木,属春,属东方。它是太子之裳,是生发之象,是东方文化里,对万物复苏的温柔注解。正因如此,青花瓷的青,是最东方的色,它有礼、有序、有诗意、有隐忍。 衢九铁路 · 景德镇站 今日,若你乘上衢九铁路,列车穿越赣皖群山,驶入瓷都景德镇,你不会听到轰鸣,只会感觉一切渐慢、渐柔、渐雅。景德镇站不大,却静美。像瓷胎上最后那一笔青花,不显山露水,却是整件器物的收笔。高铁疾驰过的,是现代;站台等待你的,是古老。从葡萄牙人惊艳的第一次远洋遇见,到今日中国高铁驶入景德镇,青花瓷从未缺席。它静静地在这座车站里,等你到来。仿佛你一出站,它就会对你微笑。 青,是远山,是深水,是文火中的一笔定乾坤。 是景德镇的传世,是欧洲的执迷,是高铁的停靠,是我们眼中不说话的文化传承。 诗 清代龚轼《陶歌》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译文:带有白釉的青花瓷是用火烤制而成,青花从釉质里透出分外明晰,这可真是天地造化的美妙啊,这种美是天地所生。资料来源:赞美青花瓷的古诗 《釉下远山》|…

0 Kommentare

《幽光初启》| 玄色 · 漆器 · 合福铁路 · 福州站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一集「玄色」篇章。《说文解字》云:“玄,黑而有赤者为玄。”它是黎明前的天色,是道家“玄之又玄”的宇宙原点。在《红楼梦》中,玄色织金的宫衣包裹着元春盛极而哀的命运,而在福州,匠人用“黑压红”的漆艺将这一色调细腻呈现。今日,合福高铁驶入福州站,让这一抹沉静的玄色,跨越古今,缓缓显现。《幽光初启》,由此而生。 玄色 如果一种颜色可以通向宇宙的原点,那一定是玄。玄,非纯黑,亦非赤红,而是黑中带赤、未明未暗的过渡之色。如夜未尽时的天空,如黎明将启前的一线微光,它模糊、内敛,却拥有不可名状的深度与启示。《说文解字》云:“玄,黑而有赤者为玄。”玄不是终极的黑,而是光将生之际的颜色,是混沌初开的缝隙,是天地未分前,天幕低垂、星辰未显的神秘质地。其字形如悬垂之绳,象苍穹垂挂未明的色泽,幽远、未定,似有若无​玄 《说文解字》。道家以“玄”寓道。《道德经》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对万象未形、万言未发的状态之称,是大道之初,是自然、时间与宇宙运行背后的静默之源。在道的世界里,玄不是颜色,而是一种哲理的起点,是万事万物未曾具象之前的沉潜之境。玄色,因此不仅是视觉上的深暗,更是精神上的深思;不仅是自然的天象,更是哲学的起源。它含光于黯,蓄动于静,是东方文化中对“空”与“有”、“静”与“动”的深度体认。 红楼梦 · 玄色写人 在《红楼梦》中,玄色是一种不言自重的颜色。它不常现于篇首,却藏于人物命运的转折处。元妃省亲时所着“玄色织金”礼服,是全书中为数不多直接点名“玄色”的场景。表面看,是皇家体面的象征,玄色与金纹交织,肃穆庄严;但在色彩背后,却是层层堆叠的沉默与压抑。她虽贵为妃,却终身困于深宫,这一袭“玄衣玉带”,像是尊贵的袍,也是无形的囚笼。玄色,未明而深,不耀却重,正如她的命运:不生不死,不喜不悲。那既非喜庆的红,也非哀戚的素,而是夹在两者之间的空白——一种被权力包装的孤独,一种光影交错中的静默存在。曹雪芹以色写人,用“玄”渲染出元春命运的暧昧与无法言说。他不动声色,却在一缕色彩中埋下了“玄之又玄”的哲意——她的身份高悬,她的人生却沉入无声深处。玄色在此,不只是色,而是命运的语法,是沉潜的暗示,是宫墙深处无人能言的凉意。 节气中的玄色 玄属北,为水,为冬。它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时令、一种天地运行的节奏。在中国古代节气体系中,冬属北,北为黑,黑而有赤者为玄。玄色因此成为冬之本色,是天地闭藏之象,是寒气沉静之中孕育的温柔光芒。立冬之日,古人着黑衣迎节,不为时尚,而是顺应自然、敬应时序的仪式感。在万物肃杀、阳气潜藏之时,玄色代表的不只是沉寂,更是一种静待复苏的力量。黑未成黑,赤未透出,玄色恰处于这一转折之间。它是寒冬深处的一线温意,是光明来临前的深潜等待,是天地万象静默中的缓缓运转。在节气的轮回中,玄色不显不耀,却自有其庄重的分量。它让人肃然,也让人安然,在天地合节的韵律中,守一段寒藏的岁月,迎一场新的生机。 福州漆器:黑中透红,色之玄也 福州,自古被誉为“漆都”。温润多雨的气候、丰沛的漆树资源,造就了这片土地与漆艺的深度缠绵。在这座城的老街深处,邱家三代匠人守着一间百年漆坊,以手中之工、岁月之火,把一滴树脂熬成一抹近乎“玄”的色泽【寻色中国】。脱胎漆器的制作,并非简单地涂黑,而是层层髹漆、反复打磨,将黑与赤调和于一体。看似黑亮的器表,在光线流转之间泛起红光,如黎明将至的天幕,亦如香炉未灭的微焰。这种“黑里带赤”的色,不显山不露水,却蕴含深沉,如同道家所言“玄之又玄”的幽微之境。福州漆器中的玄色,不只是色彩,更是一种温度,是时间沉淀后的细腻质感,是手艺与自然的默契共鸣。它压住红的张扬,透出黑的涵养,构成东方美学中最为含蓄的表达。黑不是冷,而是藏;红不是烈,而是润。玄色,于是成为一种“能藏能露”的色彩哲学,是文化的沉潜,是精神的回声。那不是涂色,而是注光。几十余道至上百道工序的反复髹制,让每一件脱胎漆器质轻如羽、坚如瓷玉,也让玄色在其表面流动成一种不言而喻的气韵。它不是漆黑的尽头,而是光未明时的一线静谧,是黑云背后的柔光,是器物与宇宙之间那段温和而深远的对话。 合福高铁 · 福州站:一抹玄色的归途 乘坐合福高铁,从中原出发,穿越群山云雾,驶入福州。这里,既是铁路网络中的一站,更是“玄色”落地的所在。在冬日傍晚抵达福州站,天色沉沉,不黑不明,仿佛整个城市陷入一种“未明未暗”的时空。海风湿润,云气流动,天边泛起微微赤意。此刻的福州,正是“玄”的气质本身——静而不寂,暗而含光。站在出站口远望,城市灯光未全亮,地面如墨、天光如绢,恰如福州漆器的色泽:黑里带赤,黯中藏暖。玄色,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现实中可触的温度——它藏在器物里,也沉在空气中,像是一种缓缓展开的文化气场。福州,是黑漆起笔之地,也是玄色重现荣光的源头。这里的匠人以时间为刃,以漆为墨,把宇宙的缝隙髹进每一道器物的纹理。而合福高铁,则如一条现代墨线,将传统工艺的细腻,送入疾驰的速度与光影之间。玄,是归途的方向,是千年技艺的延续,是沉静背后的力量,也是奔流中的片刻宁静。它悄然铺展在高铁车窗之外,在冬季福州的天幕之下,成为一场现代与古老、速度与缓慢、深色与微光之间的对话。 诗 读黄子实诗卷 宋代 吴泳…

0 Kommentare

《赤心如焰》|红色 · 写字佬 · 京港高铁 · 香港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一集「红色」篇章。《说文解字》载:“红,帛赤白色也。”红源于丝帛,是古人用双手织出的文明之光。从红楼梦里女子的华服,到香港写字佬华哥笔下的红字招牌,红色在时间中层层叠叠,映照着命运与信仰。在京港高铁的速度里,西九龙站如同一枚热烈的红心,将北方的礼制与南方的烟火紧密缝合。红,不只是节庆的符号,更是奔流中的情感温度,是现代与古老交织的一笔深情。《赤心如焰》,由此而生。 红 如果说色彩有温度,那最炽热的,必定是红。红,是天地开辟后最先浮现的炽焰,是混沌之后第一声跳动的心音。《说文解字》曰:“红,帛赤白色也。”象形之意,如同丝帛之上,一笔朱染;从“糸”从“工”,是线与巧的结合,凝结为早期布帛上的光辉。那是一种不止于视觉的灼热,更是一种触及内心的温度。红,最初只指帛上的赤色,是阳光在织物上的倒影,是工艺与情感交织出的第一道温柔。这种色彩,并非简单的明亮,它暗藏血的跳动,是生命的象征,是战士征途上的旗帜,是孩童降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在五行之中,红色属火、属南,主礼。天子祭天,着朱袍以示敬虔;而民间嫁娶,红盖头、红嫁衣,是千年不变的祈愿和喜庆。红,不只是一种颜色,它是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图腾,是寄托吉祥、驱邪避灾的护身咒,是祖先的愿望,也是后人的信仰。 写字佬 · 香港红 在香港,有一种红,不挂庙堂之上,却藏在街头巷尾的招牌之中。一个叫“华哥”的人,用了半生,写出这座城市的红色风景。从七十年代起,华哥提笔走街串巷,写了第一张红纸招牌。从那以后,成千上万块“发财”、“开张大吉”、“大红大紫”的红字在他的笔下诞生。这些红色,成了香港庙街的风景线,也成了街坊邻里的祝福传声筒。对华哥而言,红不仅是纸的颜色,更是一种生活的信念—红字是有气味的,是烟火与人情的浓缩,是香港小人物对命运不屈的凝视​寻色中国 红色文案。有人说,商业时代里最强烈的符号就是红。它刺激视觉,唤醒欲望,让生意兴隆,也让平凡人看到希望。而在这场街头招牌的色彩角逐中,红色始终是最锋利的刀锋。华哥常说,换上红纸,一笔字的分量就不同了。他写的不只是字,而是一个时代的温度,是一座城市对“好命”的呼唤。在这个快节奏、数字化的时代,手写字几近消失。可当红字高悬在街角,仍有路人停步、瞻望、心生敬意。华哥说:“我写的不只是字,是香港的精神,是我自己的命。”他用红色,写下香港在纸张上的尊严,也在消失前,为这城市留下一点温度。 红楼梦 · 红色迷宫 在曹雪芹织造的梦中,《红楼梦》的红,是情,是命,是劫,是梦的颜色。在这部作品里,红色不再只是颜色,而是生命的暗语。贾府的朱门红瓦,是权势与体面的象征;厅堂上的大红楹联,是礼制与等级的秩序;而女子们身上的红衣,则既是审美的表达,更是命运的注脚。红色贯穿整部《红楼梦》,是它最主要的色调之一。书中共出现了十七种红色,如碧玉红、大红、粉红、海棠红、绛红、茜色、石榴红、水红、桃红、酡、猩红、杏子红、胭脂、杨妃色、银红、硬红、朱红。每一种色彩,都与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息息相关。大红,是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颜色。它最张扬,也最典礼:王熙凤出嫁时穿的大红嫁衣,贾母寿筵所用的大红陈设,皆是繁华与荣耀的表征。然而这些华彩之下,往往潜藏着盛极而衰的隐忧。就如贾母寿辰,屋外红灯高挂,屋内却已暗伏衰败的前兆。红色在不同人物身上,更有不同的命运映照。探春一袭银红百合袄,冷峻中藏着倔强;史湘云着桃红衣衫,天真爽朗却难掩伤感;尤二姐浓妆绛红,艳丽夺目却命途多舛。色彩不是背景,而是情绪的延展,是命运的前奏。曹雪芹深谙“以色写人”之法。正如《最美中国色》所言:“朱色是最热烈的思念,是长生,是火焰,是血泪。”红,在《红楼梦》中,是一团燃烧着的情绪,不是单调的喜庆,而是沉重的命运感。它是少女初妆时的羞涩,是爱恨交织后的悲叹,是梦断魂销间的余温。红楼深处,每一抹红都写下爱与恨;每一件红衣,都藏着难解的命理。色彩不只是装饰,更是一种宿命。这不是吉庆的红,也不是安稳的红,而是美丽中带着伤感的红,是一场注定无可挽回的华丽谢幕。 节气 · 四时之红 在二十四节气中,红色并非只是夏的专属,而是四季轮回中最温热的标记。古人以五行定色,南方属火,火为红。因而红是“夏至”时节的主色。在中国传统色彩配色表中,小满配“朱华”,夏至配“赪紫”,小暑用“明赤”,大暑则配“绛紫”​中国二十四节气 传统配色。这些红,从微热至炽烈,从浅酡至深绛,是天地温度的自然跃迁,也是人间农事的进退节拍。在节气中,红不仅仅是阳光的投影,更是人们与自然对话的媒介。祭祀用红,衣裳用红,节庆用红。农民在大暑前后贴红纸祈雨,渔民在惊蛰之际穿红袍出海。红色既是火之本色,也被赋予祛邪的神力。正如赤红色的钟馗画像,贴在门上以驱病避灾,是古人对节气与色彩最朴素的敬畏。红,在节气中,成了一种时序的信号,是季节里生长的节奏感,也是一年四季中最浓烈的呼吸。 京港高铁 · 南方之心…

0 Kommentare

《流光织梦》|黄色 · 苏州织造 · 京沪高铁 · 苏州站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一集「黄色」篇章。以苏州织造流转千年梦境,织出光与土之间的永恒诗篇,致敬中华文明中最温暖的色彩。苏州丝织的柔韧与光泽,在高铁飞驰之间,再次发出低语。黄色,是土地的根,是文明的肤,是日光掠过织机时的一声轻响。在京沪高铁飞驰的速度中,苏州站宛如一枚静谧的绣针,将古老的织造记忆,缝入现代的脉络之中。从一缕光,到一匹绢,千年的时光在指尖缓缓流转。《流光织造》由此而生。如果世界有最暖、最温柔的颜色,那一定是黄。黄,是光之首,是土之色,是天地初分时,光亮在大地上洒下的第一道光点。在《说文解字》中,“黄”,是江水光照大地而成的颜色,为光照之色,是埋藏着光明与生命力量的温暖之色。在中国文化里,黄,是五方正色之一,代表中央,象征大地,连接东西南北的心脉。黄土,养育了千营万落;黄河,流过中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起初,黄色在上古文明中,就是合天地之归心;随着秋季的到来,黄色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契合中心转换的色彩。在江南水乡,有一缕光,是丝线织出的时间。苏州织造,起于明代,盛于清世,作为皇家直属的织造局,肩负着为皇宫织就龙袍、朝服与贡品丝缎的重任。绫罗绸缎间,藏着的是江南最细腻的匠心,最华贵的审美。妆花如云,缂丝如画,宋锦如诗,每一寸织物,都是时间与技艺交缠的回响。这里不仅是丝绸之都,更是礼制与审美的合一之地。龙纹缂丝,织的不只是锦缎,更是天子的威仪,盛世的温柔。苏州织造,是织在衣上的江南,是盛世之下的一抹风雅。它将一城烟雨、一段丝路、一缕工艺,织成中国最柔韧也最耀眼的文化标识。它不仅为皇宫而织,也为千年江南留下了一张永不褪色的名片。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在《红楼梦》里,黄色,是藏在最温柔、最远征相思中的一抹光。薛宝钗一身蜜合与葱黄色,藏着清淡精致与内敛的气息。在红楼梦里第八回,宝玉看宝钗: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宝钗)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蜜合色,介于蜂蜜与琥珀之间,色泽温暖而柔和,带有淡淡的中性色调。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色写人,尤为细腻。薛宝钗常着黄色系衣物,如蜜合色、葱黄等,反应她性格中的稳重、温婉、内敛与持重。黄色于她,不张扬,却自有分寸之美,宛如一抹柔光,静静照亮她的人格边界。在中国传统节气中,黄色常被视为季节转换的代表色,尤其与春季和秋季密切相关。春日的嫩芽、秋日的稻穗,都呈现出黄的不同层次。秋分时节,稻谷成熟、田野金黄,是中国农民庆祝丰收的重要时刻,也被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春秋交替之间,黄色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生长与成熟的节奏,也承载了人们对土地温润、万物有序的理解与尊重。今日,花一程时光,踏上京广高铁,一路南下,抵达苏州站。这座车站,仿佛一缕细黄的丝线,纯纯地绘着一段最温暖的时光。黄,不只是大地的颜色,也不仅是光的色调。它是在光与土之间,给予世界的一场温柔期盼,如同回忆,如同希望,也如同,一场长长的、缓缓流淌的光。 苏轼 《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 曈曈日脚晓犹清,细细槐花暖欲零。坐阅诸公半廊庙,时看黄色起天庭。译文:晨曦中阳光微弱,天空尚且清冷,细小的槐花在温暖中缓缓飘落。坐在廊庙之间,静看群臣聚集,偶尔抬头,便见一片祥瑞的黄色在天庭升起。这首诗描绘了清晨朝堂的肃静与庄严,借黄色祥云寄托对政通人和的期望。黄色在天庭升起,不只是色彩的描写,更象征着盛世的期许。资料来源: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 歌曲 《流光织梦》|黄色 · 苏州织造 京沪高铁 京沪铁路与京沪高铁简介|南北大动脉的穿越之旅京沪铁路是中国连接北京市与上海市的重要铁路干线。北起北京站,南至上海站,正线全长1318公里,是一条承载客货运输的重要南北通道。沿线地区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京沪铁路不仅支撑了南北物资运输,也是旅游和城市间交流的重要纽带。从黄河、淮河到长江,这条线路穿越了华北、华东最富饶的土地,是中国最繁忙的传统铁路干线之一。随着运输需求的不断增长,京沪铁路面临运输能力饱和的问题。为了缓解压力并提升速度,中国启动了京沪高速铁路项目。京沪高铁于2008年开工建设,2011年6月30日全线通车。线路全长1318公里,设有24座车站,起点为北京南站,终点为上海虹桥站。列车设计时速达到380公里,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之一。高铁沿途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大部分路段以桥梁形式铺设。京沪高铁不仅是交通工程的奇迹,也是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和标准体系的重要代表。它缩短了南北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约四小时即可从北京抵达上海,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沿线城市的发展。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铁,共同构成了中国“八纵八横”国家铁路网的重要支柱,也是游客和旅人们感受南北风貌、领略千里风光的最佳通道。图片与资料来源:京沪高速铁路 京沪高铁有多快?时速350km/h 北京到上海只要4小时!《中国高铁》第1集 京沪高铁创造奇迹:时速486.1公里,书写中国速度传奇 2010年12月3日,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的联调联试中,中国南车集团研制的“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最高速度纪录。这一成绩,相当于喷气式飞机低速巡航的速度,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迈入全球领先行列。此次创纪录的列车,是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动车组。它的最高运营时速为380公里,常规运营时速为350公里,在气密性、智能化控制、环保设计等方面全面创新。CRH380A的外形设计亦堪称经典。其流线型车头灵感取材于“长征火箭”,在经过17项75次仿真分析、完成22项试验验证后定型,不仅气动性能卓越,还寓意着中国高铁向航空科技领域比肩腾飞。图片与资料来源:“和谐号”动车组再次刷新世界铁路最高运营时速文章由 AI 整合生成|資料來源:纪录片 寻色中国第一集黄【黄】字《说文解字》黄 基本解释古人的日子 | 秋分: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织绣中国二十四节气 传统配色红楼色彩|…

0 Kommentare

《墨刻为神》|黑色 · 甲马 · 昆楚大铁路 · 大理站

黑色,是对未知的叩问;高铁,是对时代的回应。这篇文章灵感源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二集中对黑色的诠释,也融合了我对中国高铁奔腾之美的热爱,用旋律刻下穿越千年的祈愿。墨色刻下信仰,车轮带动时间。《墨刻为神》由此而生。 黑 如果世界有最厚的颜色,那一定是黑。黑,是天地初分时的第一抹色彩。它藏在混沌与寂静中,象征着未知、深邃,也孕育着无尽的可能。在中国古代,黑色是正色之首,是北方的象征,是水之本色。黑色,不止是遮蔽与恐惧,它也是生长,是归宿,是孕育万物之前的等待。在《说文解字》中,“黑” 字依燃烧而生:「熔炉也,无光也。」 美丽而惊怪,黑是光的完成,是无完的结束,是燃尽后剧落的一地燃灰。 云南大理 甲马 图片来源:纪录片 《寻色中国》第二集大理高原,一丝寒香,清凉地在风雨中飞舟,似乎也将我們拉远,远到那个燃香而通神灵的时代。如果你跨越百年,跨越山水,坐上今日的昆楚大铁路,你会发现:路边,有红有黑有白的纸片,在雨中摆摆。 那不是流浪,是民间的秘诀:甲马。 在云南大理,人们用最原始的黑,敬献神明。在大理的菜市场,随处可见黑色印刷的“甲马”纸符,纸上刻画着千姿百态的神灵。这些神灵形象最早源自中原,经过八百年的交融,成为白族人生活中守护的存在。雕刻甲马的匠人,以刀为笔,墨为魂,把祖先的信仰与今天的愿望,刻进一块块的木板里。纸符,形如单薄纸纱,印着神灵和世界的始终。一个老神,一缸燃烧之墨,一张甲马纸符,在大理的菜市场里一代代传送。它们代表着辛苦,代表着愿望,代表着不散的香气与神话。现代的甲马,更多了个性化的创作:例如为孩子制作“跌倒大神”,传说跌倒大神可以护佑小孩孩步步安全,不再跌倒。這些创意,让黑色与神灵,有了更亲切且充满气息的联系。每张甲马,都是一个愿望,寻找它的显化。 节气 而这一切,都不是随便而来的。黑,在节气中,是立冬的色。 《五方色》有记:“北为黑,为水,为冬。”冬天的冰霜,北方的白雪,使中国人在立冬时换上黑衣,不仅是护守自己,更是一种向大自然、向时节献出的敬意。在冰霜与火热之间,黑,是铺设在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人们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最深的宗教献礼。 昆楚大铁路:大理站 搭乘高铁,从昆明出发,穿越滇中群山,抵达大理。大丽高铁如一条银色丝带,穿梭在碧波与青山之间,把人们送往那个黑色与火焰交织的国度。经过昆楚,当站在大理外一望时,会听到: 风说,水说,而熔炉中封错的黑,在轻轻地,几年着一场时光的聚合。在云南大理,黑色以一种最质朴的方式融入了生活。甲马,作为白族人沟通神灵的纸符,用最原始的黑色印刷而成。木刻版上,黑色线条勾勒出神祇的形貌—深沉、粗犷,却充满生命的力量。在这里,黑色不再是冷冽的代名词,而是一种温暖的保护,一场与过去对话的盛大仪式。每一片甲马,都记录着人们的愿望与祈祷,黑色成为人与天之间对话的颜色。 甲马 《黑之约》 在无声的夜,谁点燃第一朵火,墨色流转着梦的轮廓。那些未说出口的祈祷,落在纸上,化作神灵的轮廓。黑色,不是尽头,是一条路,延伸向光。用最初的黑,签下一纸人间的约,从深渊到星辰,从未知到愿望,黑色,护着人们远航。 歌曲 《墨刻为神》|黑色…

0 Kommentare

《帝香長歌》|降真香 · 武則天 · 鄭西鐵路

牡丹初放,香氣已遠。埋於帝王之志,盛開在洛陽之巔。本篇探尋的是「武則天登基」,開篇便回望那場顛覆千載的加冕。古代,降真香本是皇室專用之香,尋常百姓無緣得聞,甚至連達官貴人亦需極高賞賜才能一窺其韻。據《道藏》記載,漢武帝曾在封禪泰山時,特別焚燒降真香為靈獻;因為道教尊降真為靈香,自此以後,凡朝代祭拜天地,必以降真香為先。這段歷史,將降真香的尊貴地位定格於王權與天地之間,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氣息象徵。傳說武則天即位大典前夕,亦特命宮中焚燃降真香。這種被譽為「香之尊者」的神物,在九重宮闈間縈繞,如同女皇手中緊握的權柄,層層疊疊,直上天聽。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從東都洛陽,乘鑾輿前往神都大朝會。她攜帶著世間最珍稀的寶物,亦懷抱著心中不滅的香魂。當年,自龍門石窟到天堂明堂,一路焚香為引,那縷降真之氣,穿越宮闕樓台,也穿越了千年滄桑。彼時的洛陽,城高池廣,萬國來朝。女皇披鳳袍、持寶劍,頭頂帝冕,一步一香,一香一國。降真香在她手中,不僅是驅邪辟穢之物,更是凝魂養氣的力量。香氣所至,群臣低首,天下生輝。她懂香,更懂得以香馭心。降真香,便成了她隱形的帝國權杖。千年以後,一條新鐵路從中原啟程,鋪向千里之外。它就是—鄭西高鐵。今日坐在高鐵之上,自鄭州至西安,時速350公里,約兩小時多即至。而當年武則天的儀仗車駕,步步為營,寸步千金,每一處駐足,都伴隨著降真香煙緩緩升起,既是香火,也是氣場。若說鄭西高鐵是現代的絲路動脈,那降真香,便是千年前無形的絲路。一縷縷幽香,早已將洛陽、長安,乃至整個盛唐,密密相連。洛陽牡丹花會時節,城中再燃降真香,空氣中浮動著古老的馥郁—那不是尋常花香,而是帝王氣韻。是武則天拂袖而過的餘香,是降真香千年不滅的證明。在高鐵呼嘯而過的河洛大地上,若你閉眼靜聽,仍能隱隱聞見那縷遺世而獨立的香氣。它記得武則天第一次站上帝位時的氣息;它記得洛陽城萬國來朝、天上人間的盛景;它也記得,一位女子,如何以香為劍,以心為印,開創出獨一無二的光輝時代。降真香不只是香,它是信念的凝結,是無聲的誓言。而鄭西鐵路,不只是速度,它是時間的橋樑,讓千年前的香魂與今日的風景,再次交會。若你路過洛陽,別忘了在牡丹花下深吸一口氣。你聞到的不只是花香,是那場歷史大夢的回聲,是武則天千年後的自白:「我在香氣中,看見了自己的王朝。」 唐代曹唐 《送劉尊師祗詔闕庭三首》 其三仙老闲眠碧草堂,帝书征入白云乡。龟台欲署长生籍,鸾殿还论不死方。红露想倾延命酒,素烟思爇降真香。五千言外无文字,更有何词赠武皇。 其三仙老悠閒高臥碧草堂,忽接天帝詔書,徵召前往白雲仙鄉。龜臺上欲登錄長生仙籍,鸞殿中仍探討不死秘方。想暢飲紅露延壽酒,焚素煙降真香以通神。《道德經》五千言外已無需文字,還有何話能贈予武帝?唐代詩人曹唐在《送劉尊師祗詔闕庭三首》中寫道,言語已無法盡述對武皇的敬仰之情,唯有延命酒與降真香,方堪為至高無上的獻禮。資料來源: 一代女皇武则天独享降真香的秘史 降真香 · 武則天 1.降真之香,不以芬芳取勝,而以氣韻長存。真正的帝王香,不在爭奇鬥艷,而在日月天成。2.上乘的降真材料,並非為了琢磨百刻而生,它自有千秋之命,不可拘於等差。3.降真香出自樹木深傷,武則天的帝業,亦是在千重誹謗與挑戰中熏成芳馥。4.沒有經歷血與火的樹,不會滴出降真;沒有經歷寂寞與背叛的人,不會締造帝業。5.降真香之醇,需要歲月長養,帝之王業,也是在一寸寸韶華裡砥礪而成。6.真正的降真,必經長年累月的傷痕累積;真正的女皇,也必飲盡孤寒之酒,方可坐擁天下。7. 早熟的沉香輕薄易碎;急躁的權柄浮誇短命。唯有忍辱負重,方可香馥千年。8.鄭西高鐵疾馳如電,卻無法跳過千年滄桑;就像今日再聞降真香,仍能嗅出武則天時代的烈烈煙火。9.降真香輕繞龍門石窟,亦輕拂天堂明堂。那不見的氣味,構成了看得見的盛世。10.當高鐵呼嘯過河洛之間,歷史於耳畔低語。每一縷降真之氣,都是一封千年前未寄出的信。 歌曲 《帝香長歌》|降真香 · 武則天 · 鄭西鐵路 鄭西鐵路 鄭西高速鐵路是連接河南鄭州與陝西西安的重要高速鐵路路線,屬於《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16年版)》中「八縱八橫」高鐵主通道之一—「陸橋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鄭徐高鐵、西寶高鐵、寶蘭高鐵共同構成了徐蘭高速鐵路整體框架。鄭西高鐵線路全長523公里,自鄭州東站起至西安北站止,沿途設有10座車站,設計時速350公里,並通過鄭州、西安樞紐聯絡線接入兩大中心車站。作為徐蘭高鐵中首個開工、首個建成通車的路段,鄭西高鐵不僅是世界上首條建於大面積濕陷性黃土地區的高速鐵路,也是中國中西部首條投入運營的350公里時速高鐵。全線關鍵接觸網設備均實現自主設計、製造與調試,體現了中國高速鐵路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成果。鄭西高鐵的建成,有效緩解了隴海鐵路鄭西段運輸壓力,滿足了中西部地區日益增長的客貨運輸需求,並極大促進了豫陝兩地及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推進具有深遠意義。同時,它也為中國高速鐵路建設水平的提升,以及推動「走出去」戰略提供了堅實支撐。鄭西高鐵的開通,進一步加強了中國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與人員交流,加快了豫陝兩省間資金、物流、信息流的流通,促進沿線旅遊、房地產、物流與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推動區域同城化與一體化進程。資料來源:郑西高速铁路 中國鄭西高鐵:由鄭州東站至西安北站,全長523千米,衛星高清航拍 CRH380A型動車組 CRH380B型電力動車組 和諧號…

0 Kommentare

《雪域流香》|麝香 ·松贊干布 · 青藏鐵路

一縷柔馥悠遠,從雪域深處緩緩升起,穿越千年蒼茫。本篇探尋的是「松贊干布與麝香」的故事—一場發生在青藏高原之上的香與信仰交會。貞觀年間(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吐蕃,迎娶文成公主與尺尊公主,奠定了藏漢文化交流的基石。在這場橫越萬里的聯姻背後,有一味香,伴隨著西藏的雪山、聖湖與佛塔——那便是麝香。麝香,來自雄麝腹部香囊分泌的珍貴結晶,素有「香料之王」之稱。其香氣濃烈而溫潤,穿越寒冷,能在萬里風雪中久久不散。古人形容:「瀝一滴於斗水中,用濯衣,其衣至弊而香不歇。」(將一滴香液滴入一斗水中,用來洗衣服,即使衣服穿到破舊,香氣依然不散。)在吐蕃時代,麝香被視為獻給神明與王者的至高之禮,是宗教儀式中不可或缺的神聖之香。關於麝香的傳說眾多:或說麝食靈芝草而香,或說蛇聞異香鑽入香囊,最終血化為香。無論哪種,麝香從一開始就與傷痛、磨難與昇華交織在一起,正如吐蕃王朝的興起,亦是從雪域之苦中綻放的榮光。今天,當青藏鐵路從西寧到拉薩,飛馳在海拔4000米的天路之上,沿線穿越的不只是地理空間,更是那條古老的「麝香之路」。這條路,曾是麝香貿易的黃金通道——麝香沿絲綢之路西行至中亞、波斯,東來則入中原、洛陽。然而,麝香的榮光背後,也藏著原罪。在古代,為取麝香必須獵殺雄麝,《本草綱目》記載:「其香在臍,射人即死。」青藏高原作為麝的原生地,見證了無數血與香交織的歲月。而今,隨著人工合成技術的進步,野生麝得到保護,麝香從掠奪之物轉化為文化遺產,成為生態意識甦醒的象徵。青藏鐵路,不僅縮短了格拉兩地的距離,更載著人們對自然、對生命的敬畏與省思。從「掠奪之路」到「覺醒之路」,這條鐵道,見證著麝香的嬗變,也見證著人心的轉變。當你乘坐青藏鐵路,穿越可可西里,翻越唐古拉山口,不妨閉上雙眼,深吸一口稀薄而潔淨的空氣——那其中,或許有一縷無形的麝香,正從遠古飄來。麝香,不只是香。它是信仰,是磨難,是一場在雪域之上的靈魂對話。它記得松贊干布初建布達拉宮的誓言,也記得無數藏族牧人踏雪採香的足跡。雪未融,香未散;心未遠,道未絕。 麝與麝香的祕密 麝香,原來來自一種名為「麝」的珍稀動物。麝,屬於鹿科,又名「香獐」,多棲息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及西藏等高山密林間。雄麝在腹部脐下擁有麝香腺,每逢初冬交配季節,為吸引雌麝,香腺分泌愈發旺盛,香氣亦愈加濃烈。南北朝名醫陶弘景曾言:「寒至則香滿」,正道出了麝香分泌與節令之間的奧妙聯繫。麝性孤傲,喜隱於峻嶺險崖之間。人們捕捉雄麝後,從其腹下腺囊中取出麝香,經乾燥處理後,呈現顆粒或塊狀,帶有獨特芳香與微苦之味。這稀有之香,不僅可製為名貴香料,亦能入藥療疾,成為自然界贈予人間的奇珍。此外,麝香自古即被奉為珍貴藥材。《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譽之為「諸香之冠」。現代醫學亦已證明,麝香為優良的強心劑與興奮劑,是六神丸、麝香膏及諸多名貴中藥不可或缺之配料。資料來源: 科普:大家都知道麝香,但是麝香到底是什么东西哪里来的? 麝香 ·松贊干布 01|天地鍾靈,麝香自成。日月輪轉,靈獸孕香,造物無心,卻養出世間至寶。02|凡品可量,上品難測。常材可雕琢,天材唯可敬;真香無需尺寸,唯以靈魂辨認。03|美玉藏患,奇材招劫。麝香既貴,亦危;珍異之物,從來與命途同沉浮。04|規矩與孤傲之間。世道要你成為百刻之香,均一燃燒,而心卻偏愛不羈之麝。05|唯一可奉從者,乃自我之心。馴服容易,堅持艱難。麝不畏寒瘴,亦不從俗籠。06|機遇,乃磨難所鍊。香之成就,不靠溫室,而是風雪、血淚與等待。07|歲月之長,香氣之醇。麝香凝結十載,乃成一滴;人心歷盡滄桑,方可一諾千金。08|傷痕,是另一種贈禮。無痛之物,不會生香;無劫之魂,不會圓滿。09|預知結局者,最懂悲憫。今日評說松贊干布,不過是手握千年之後的結局,看他未竟的夢。10|香氣無言,卻永存高原。高原的風雪終會止息,而一縷麝香,將在蒼茫天地間,悠悠不滅。 歌曲 《雪域流香》|麝香 ·松贊干布 · 青藏鐵路 青藏鐵路 世界之脊上的奇跡|青藏鐵路青藏鐵路,連接青海省西寧市與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是中國四大新世紀工程之一,也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條鐵路,被譽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全線長達1956公里,共設85個車站,設計時速西寧至格爾木段160公里/小時,格爾木至拉薩段100公里/小時。截至2024年,青藏鐵路累計安全運送旅客超過3億人次,運送進出藏貨物超過8775萬噸,成為連接中國內地與青藏高原的重要經濟文化動脈。技術創舉青藏鐵路穿越戈壁、沼澤、雪原和多年凍土,面對「千里凍土、高寒缺氧、脆弱生態」三大世界級挑戰。凍土科技突破550公里連續多年凍土帶,通過片石通風路基、熱棒、以橋代路等技術有效穩定路基。高原醫療保障全線建立115個醫療點,配備600多名醫護,創下無一例因高原病死亡的奇蹟。生態環保先行建設33個野生動物通道、人工濕地、零排放設施,打造出一條「千里綠色長廊」。地理與路線特色青藏鐵路自西寧出發,途經青海湖、可可西里、昆侖山、藏北草原、布達拉宮等壯闊景觀,翻越5072米高的唐古拉山口,穿越生命禁區,最終抵達拉薩。沿線包括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車站(唐古拉站,5068米)、世界最高的凍土隧道(風火山隧道,4905米)、以及世界最長的高原凍土橋(清水河特大橋,11.7公里)。戰略與文化意義青藏鐵路不僅打破「鐵路永遠到不了拉薩」的預言,也深刻改變了西藏長期閉塞的格局:縮短中國與尼泊爾等國的陸路貿易時間促進西藏地區與內地文化交流與民族團結帶動青海與西藏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加強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這條穿越「世界屋脊」的鐵路,是中國基建實力與人類工程智慧的偉大象徵,也是一條連接雪域高原與世界的生命之路。資料來源:青藏铁路 & 青藏铁路 打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坐上火车去西藏真的浪漫吗?|Qinghai-Tibet Railway 《中国现代奇迹》第8集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

0 Kommentare

《絲路馥郁》|乳香 · 張騫 · 蘭新高鐵

一縷乳香,從浩渺黃沙深處緩緩升起,跨越千年風沙,織成絲路上最悠遠的氣息。本篇探尋的是「張騫與乳香」的故事,開篇便回望那場穿越萬里戈壁的壯闊行旅。張騫奉命二度出使西域。他踏著駝鈴與風聲,越過葱嶺、穿越沙漠,沿著月牙般的絲綢之路,為漢朝開啟了一條通向西方文明的香料大道。乳香,正是這條道路上最珍貴的禮物之一。來自阿拉伯半島與波斯灣地區的乳香,經過漫長的駝隊轉運,穿越高原與沙漠,終於經過絲路,抵達了中原。這抹異域香料,使漢地初聞遠方奇香。那縷乳香的氣味,微涼而甘甜,既能安神養心,又能作為祭祀與醫療之用,成為千古東西文化交融的象徵。如今的蘭新高鐵,從西安一路通往蘭州,再延伸至新疆。列車飛馳於戈壁之上,僅需數小時,便可穿越當年張騫跋涉數載的漫漫征途。而當年,那一場行走,足足走了十萬里。沙丘無盡,黃河迴旋;星月為伴,駱駝為舟。張騫帶著一股堅定,一生只做一事的信念,穿越未知與危險,只為打開一扇通往文明的門。而今,當蘭新高鐵的車窗映出無垠戈壁,請輕輕閉上眼,深吸一口氣。也許你能在風中嗅到那絲微微的香甜,那是兩千年前,一個使者用生命換來的馥郁。香未散,人未遠。張騫未竟的路,如今已鋪成萬里鋼鐵大道,將東方與西方,歷史與未來,香氣與夢想緊緊相連。乳香,是絲路的氣味;而絲路,是人心不滅的遠方。 唐朝天寶年間形容乳香的詩句 《焚香頂禮玉毫光》焚香頂禮玉毫光,敬拜靈砂供養床。但有纖毫即是病,大雄真跡豈容藏。譯文:燃燒乳香,頂禮佛祖頭頂的玉毫光輝,虔誠供奉在以靈砂鋪設的法床上。但若心中還有絲毫執著,那便是修行上的病;真正的大雄佛陀的真跡,怎會被世俗形式所遮藏?《乳香隱隱透簾櫳》乳香隱隱透簾櫳,風動經幡意韻濃。佛殿莊嚴心自靜,禪音嫋嫋繞梁空。譯文:乳香的香氣幽幽縈繞窗櫺,風拂經幡,禪意愈發深長。莊嚴佛殿中,心境自然沉靜,梵唄餘音嫋嫋,迴盪在樑間虛空。資料來源: 唐朝天寶年間形容乳香的詩句 乳香 · 張騫 1.還記得什麼是初志嗎?是踏遍絕域,只為一縷故土香。2.越是平凡的商路,越能承載奇跡。偉大的旅途,從來不需光芒鋪墊。3.路有盡時,志無止境。一縷乳香,勝過萬里邊關的寂寞。4.乳香不以強取得之,唯有穿越千重險阻,方能得其真魂。5. 一棵乳香樹,要經歷創傷、曝曬、風蝕,才能將最清澈的香氣,緩緩釋出。6.張騫的腳步,不只丈量著地圖,也丈量著人心與世界的遙遠。7. 一縷乳香,縱然微弱,卻在絲綢之路上,點燃了萬邦來朝的火炬。8. 痛苦是乳香的父親,而時間,是乳香真正的雕刻師。9. 真正的香氣,不是為了取悅嗅覺,而是為了證明:靈魂曾在磨難中燃燒過。10.今日蘭新高鐵疾馳,千里一瞬,但張騫留下的,是步步血汗中凝結的千年芬芳。 歌曲《絲路馥郁》|乳香 · 張騫 · 蘭新高鐵 蘭新高鐵 穿越大漠與雪山,一段橫貫西域的高速之旅——蘭新高鐵想體驗一次真正壯闊的西部之行?蘭新高速鐵路(簡稱蘭新高鐵)將帶您從甘肅蘭州出發,直達新疆烏魯木齊,全長1786公里,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之一。這條高鐵途經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沿線設有22個車站,穿越黃土高原、祁連雪山、戈壁大漠與天山南北。沿途欣賞壯麗的河西走廊、神秘的吐魯番盆地、以及烏魯木齊的廣闊天際。蘭新高鐵設計時速高達350公里,目前營運時速為200至250公里,僅需短短數小時,便能跨越千里荒原,感受西部的蒼茫與壯麗。從蘭州出發,途經西寧、張掖、嘉峪關、哈密、吐魯番,最終抵達烏魯木齊,形成一條連接中原與西域的現代絲路。蘭新高鐵不僅大幅縮短了東西之間的交通時間,也成為中國與中亞、歐洲互聯互通的重要橋樑。它見證著古絲綢之路的新生,為「一帶一路」的宏圖添上了堅實的一筆。無論是想探索西部風情,還是追尋歷史的回響,蘭新高鐵,都是開啟西行壯遊的最佳起點。資料來源:兰新高速铁路 動車組 CRH5G 圖片來源:和谐号CRH5型电力动车组資料來源:和谐号CRH5G型动车组CRH5G型動車組簡介CRH5G型動車組,由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研製,基於CRH5A型動車組,並汲取CRH380B系列設計經驗,專為應對高寒、風沙及高海拔環境而打造,為中國高速鐵路運營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核心技術特點: 耐高寒與抗風沙設計CRH5G型動車組強化了對極端環境的適應性:空調系統增設防風沙與高效空氣過濾裝置,確保室內空氣品質。車體結構優化,減少外部縫隙暴露,提升整車密封性。動力與系統設計能承受攝氏-40℃至+40℃的極端溫差,於哈大高鐵、蘭新高鐵等嚴苛環境下運行表現優異。CRH5G型動車組,不僅繼承了CRH5系列的舒適性與穩定性,更針對中國西部與北方的高寒、強風、沙塵等嚴苛條件進行了全面升級,成為中國高速鐵路耐候型列車的重要標誌之一。文章由 AI 整合生成|資料來源:聞香覓史:中國古代的香料貿易张骞乳香:最早來自紅海,躍升「國民香料」絲綢之路張騫到底帶回什麼,從而開闢了唐宋新紀元?七日談之廣東篇…

0 Kommentare

《萬里香行》|檀香 · 玄奘 · 西蘭高鐵

一縷香煙,穿越萬里風塵,未曾斷絕。從大唐長安出發,跨越河西走廊、玉門關,直到蔥嶺雪山彼端的古天竺,一條名為「香」的道路,悄然鋪展在時光之上。本篇探尋的是「玄奘與檀香」的故事。這位唐代高僧,以一人之力,連結東西文明的橋樑,也在漫漫征途上,讓檀香的靈魂一路隨行。當年,玄奘法師孤身離開長安,不是沿著一條直線西行,而是繞過重重雪山沙海,踏遍了千山萬水。根據中央電視台《玄奘之路》記載,他的西行路程,長達五萬里(約二萬五千公里),比紅軍長征還多出一倍。每一步,皆在極限與信念之間,燃燒著無聲的香火。西行途中,檀香成了最堅韌的隨行之物。在沙漠的烈日下,在雪山的冰寒中,那抹溫潤而堅定的香氣,安撫了旅人的疲憊,也像是一縷縷微光,指引著前方未知的道路。對佛教而言,檀香象徵「升」——升華、超越,通向更高境界。異於沉香的「和」,檀香以氣芳醒神,能引諸香上達極高之分。故檀香不僅薰香供佛,亦可入藥行氣安神,成為療癒與禮佛的雙重妙用。而對玄奘而言,每一次焚香,便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與信仰的無聲對話。《大唐西域記》中曾記載檀香之名:來自遙遠南國的檀香,被視為最尊貴的供養之物,其香氣能清淨心神、驅逐惡障。玄奘一路收錄異域奇香,也將這份超越時空的馨香,帶回了故國。今日之西蘭高鐵,從西安到蘭州,跨越千山萬壑。當車窗外黃土高原與祁連雪峰飛馳而過,或許能隱隱想像,當年那位年輕僧人,如何在無盡荒原中,靠著一縷檀香,抵禦孤寂與恐懼,步步向西。高鐵之速,抵不過信仰之堅。而檀香之緩,卻勝過萬里長路。玄奘法師用雙足,丈量了大地;用心魂,搭建了文明之橋;用一縷香,超越了千年。萬里之外,香氣未散。一部《大唐西域記》,一座大慈恩寺,一縷千年檀香,至今仍在。當列車抵達蘭州,或西安,請下意識深吸一口氣。你聞到的,或許不只是塵世的煙火味,還有千年前,玄奘法師衣袂飄然時,留下的那縷溫柔而堅韌的香。一縷香行,萬里無疆。檀香不語,但早已寫盡,一場人間最堅韌的跋涉。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高僧玄奘口述,弟子辯機執筆編集而成,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書中記載了玄奘歷時十七年,從中國出發至印度,途經新疆至南印度沿途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的地理、交通、氣候、物產、政制、宗教、語言、風俗等詳實見聞。玄奘筆下曾對檀香有過如下記載:秣羅矩吒國國南濱海,有秣剌耶山,崇崖峻嶺,洞谷深澗,其中則有白檀香樹。栴檀儞婆樹,樹類白檀,不可以別,唯於盛夏登高遠瞻,其有大蛇縈者,於是知之,猶其木性涼冷故蛇盤也。既望見已,射箭為記,冬蟄之後方乃採伐。譯文:秣羅矩吒國南部臨海,有秣剌耶山,山崖高聳、山谷深澗,山中生長白檀香樹。栴檀儞婆樹與白檀樹外觀相似難以區分,唯有在盛夏登高遠眺,若見樹上有大蛇盤繞,便可辨識——因檀木性清涼,蛇喜盤踞其上。發現後以箭標記,待冬季蛇蟄伏時方可採伐。一縷檀煙,穿越千山萬水;一段筆記,留存萬古清芳。玄奘記下的,不止是樹木,亦是心念。資料來源: 大唐西域記 & 香文化(917)大唐西域记—檀香 檀香 · 玄奘 1. 萬里黃沙作紙,玄奘以腳步書寫經卷。2.一縷檀香破空,穿越千年不滅的信仰。3.長安夢遠,出關路險,只帶一爐不滅的香。4. 風沙怒吼,獨留青燈一點,照亮心中的佛國。5. 五萬里,不是距離,是一次靈魂的淬鍊。6. 每一寸焦土,都燃起一縷沉靜的檀香。7. 浩瀚星河下,他以血肉之軀渡海踏沙,求取真理之花。8. 檀香入骨,願心堅似鐵,香氣悠然似雲。9. 哪怕群山阻路,哪怕劫火焚身,信念如香,不屈不朽。10. 西蘭高鐵一聲呼嘯,載著千年前未竟的誓言。11. 玄奘走過的是苦路,留下的是光路;檀香燒盡的是枝葉,留存的是魂魄。12. 朝聖者的足跡,早已化作大地脈絡;香氣微渺,卻在蒼茫裡指引方向。 歌曲《萬里香行》|檀香 · 玄奘…

0 Kommentare

《海上芳香》|龍涎香 · 鄭和 · 杭深鐵路 · 泉州站

一縷來自海洋深處的異香,伴著七次遠洋的風浪歸來。在海風濕潤的日子裡,它似乎仍藏在泉州灣的潮聲中。那不是山野幽蘭的芬芳,也不是中原沉香的靜定,而是一種來自遠方、帶著鹽與琥珀氣息的夢——龍涎香。這篇尋香之旅,始於大明永樂年間,回望那場舉世罕見的遠航。鄭和,明成祖命下的「正使」,率船隊七下西洋,穿越南海、印度洋,遠達東非。他不是尋香者,卻帶回了東方未聞之香—龍涎香,一種從抹香鯨腹中誕生、經風與浪淬煉的海中異寶​。這香氣並非一見傾心,而是令人心悸的深沉。初聞時氣息腥鹹,若潮水翻湧,但越久越甘,餘韻悠長,有如沉香,又似乾玫瑰揉碎後的殘夢。這香,是香水的靈魂,是定香的帝王​。在大明,它被視為貢品與寶物;在西洋,它是皇室與神祇的氣息。龍涎香之名,也因此與鄭和一同,嵌入泉州港的浪花與甲板的裂縫。鄭和不是香師,卻是橋樑。他的船艦不只帶回異獸、寶石與香料,還帶回了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其中最幽微卻最長久的,就是這縷海之香。據說他初抵阿拉伯時,當地王室以龍涎香相贈,他未言語,僅焚一縷香,便知這味道將與大明有不解之緣。七次遠航,每一場啟程都伴隨焚香儀式。水手們在船頭敬香,祈求風平浪靜,而那香,不再是家鄉的龍腦或丁香,而是從海鯨腹中取出的異國魂魄。杭深鐵路今日自泉州駛過,東起杭州,南至深圳,銜接海絲故地。當年寶船啟航於泉州,風帆千里;若香氣能言,它會說:我見過那個從不畏浪的男人。泉州站,是今日高速鐵道的節點,也是昔日「海絲」的起點。站前月台人來人往,而某個角落,或許還殘留一縷龍涎香的氣息—不是誰刻意留下的,而是歷史本身的記憶。如果你經過泉州,不妨在站內找一處安靜,閉眼深吸。你聞到的不只是風中淡鹹的濕氣,而是來自幾百年前的一聲低語:「啟航。」龍涎香不是為了取悅嗅覺而存在的,它像鄭和的遠航—沉穩,堅毅,帶著不可測的深意。不是為了香,而是為了遠。如今的泉州,是高鐵與手機訊號交織的城市;而在它的根部,埋藏著一段與海洋、與香氣、與信仰交會的記憶。龍涎香,從不輕易顯露,它的珍貴,源於等待。如同鄭和每一次啟航前的凝望——他望著海,但心之所至,是天下太平、萬邦來朝。那一縷香,是他與風浪的契約,也是他與大明的承諾。香未盡,人未忘。杭深鐵路行過的,是現代;但那條線路之下,藏著一條舊時的航道,那是鄭和走過的海路,也是龍涎香飄過的方向。 費信《星槎勝覽·龍涎嶼》卷一 記述龍涎的採集和售價:「龍涎嶼:此嶼南立海中,浮艷海面,波擊雲騰。每至春間,群龍所集於上,交戲而遺涎沫,番人乃架獨木舟登此嶼,採取而歸。設遇風波,則人俱下海,一手附舟傍,一手揖水而至岸也。其龍涎初若脂膠,黑黃色,頗有魚腥之氣,久則成就大泥。或大魚腹中剖出,若斗大圓珠,亦覺魚腥,間焚之,其發清香可愛。貨於蘇門之市,價亦非輕,官秤一兩,用彼國金錢十二個,一斤該金錢一百九十二個,准中國銅錢四萬九十文,尤其貴也。」譯文:記錄龍涎香的採集方式與售價如下:龍涎嶼,位於南方海中,浮現於海面上,海浪拍打時雲氣翻騰。每年春天,傳說中群龍會聚集在這座島上嬉戲,並留下唾沫(龍涎)。當地人就用獨木舟登島採集這些龍涎。如果遇上海上風浪,人們便會跳入海中,一手抓住船邊,一手划水返回岸邊。剛採到的龍涎像脂膠狀,呈黑黃色,帶有魚腥味,久而久之會變成像泥狀的固體。有時也可從大魚腹中剖出,形似大如斗的圓珠,也有腥味,但焚燒時會散發出令人喜愛的清香。這種香料在蘇門答臘的市集中銷售,價格非常昂貴。按當地官方秤重,一兩龍涎需用該國金幣十二個來購買;一斤則需一百九十二個金幣,折合中國銅錢四萬零九十文,極為珍貴。資料來源:龍涎香 《天香·詠龍涎香》 宋代 王沂孫 孤嶠蟠煙,層濤蛻月,驪宮夜採鉛水。訊遠槎風,夢深薇露,化作斷魂心字。紅瓷候火,還乍識、冰環玉指。一縷縈簾翠影,依稀海天雲氣。幾回殢嬌半醉。剪春燈、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飛雪,小窗深閉。荀令如今頓老,總忘卻、樽前舊風味。漫惜餘熏,空篝素被。譯文:孤獨聳立的海中礁石上繚繞著濃煙,層層雲濤蛻盡,淡月浮現。鮫人趁著夜晚,前往驪宮採集如清淚般的龍涎。風送竹筏隨著海潮遠去,夜深時,龍涎與薔薇花的清露一同研煉,化作心字形篆香,令人淒然魂斷。龍涎裝入紅瓷盒後以文火細烘,又巧妙地製成精緻的指環。點燃時,一縷翠煙縈繞於帷幕之間,彷彿是海氣與雲天交融之景。資料來源:天香·咏龙涎香 鄭和 · 龍涎香 01|合福高鐵穿山越海,龍涎香在鋼軌中蘇醒。千年風骨,一日抵達未竟的航程。02|鄭和焚香啟航,泉州港潮聲依舊。香氣未散,只是換了方向奔走。03|龍涎沉海三十年,不語也自香。高鐵一啟,歷史從此不再慢講。04|香自傷生,船自風來。鄭和與龍涎,都不怕被時間埋。05|泉州站外車聲隆隆,城中暗藏異國餘韻。那是香氣的回音,是歷史的喘息。06|不是所有遠方都需啟程,有些香,留在記憶裡更濃。07|明朝有香出西洋,今日有鐵入山廊。一脈香魂,一線時光。08|高鐵穿越的是地理,香氣穿透的是靈魂。鄭和的軌跡,今人未必能聞。09|焚香處,曾是風浪起處。如今是票閘開合的日常無數。10|有些香,千里而來不言語;有些人,千帆過盡不曾回。 歌曲《海上芳香》|龍涎香 · 鄭和 · 杭深鐵路 · 泉州站 杭深鐵路 杭深鐵路之旅|穿越東南沿海的速度與風景乘坐杭深鐵路,就像沿著中國東南海岸線畫出一條優美的弧線。這條被譽為「東南沿海大動脈」的高鐵,北起浙江杭州,南至廣東深圳,是中國「四縱四橫」快速客運網絡的重要一橫,也是上海至深圳的重要連接線路。杭深鐵路建設始於2004年12月24日,從溫州至福州段開工,到2013年12月28日,廈門至深圳段正式通車,歷時近十年,終於全線貫通。如今,從杭州東站出發到深圳北站,全長約1464公里,沿途設有56個車站(其中包含2個預留站),串聯起長三角、閩南地區及珠三角三大經濟圈,讓人員、物資流動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坐在車窗旁,可以感受到速度與城市風景交織的節奏變奏。杭深鐵路段的設計速度令人驚嘆——從杭州東到寧波站,設計時速高達350公里,運營時速可達300公里;寧波至廈門北站段設計時速250公里,運營時速200公里;而廈門北到深圳北站則以250公里的速度奔馳。不同路段使用的列車型號也各有特色。在杭甬段(杭州至寧波),我們搭乘的是流線型的CRH380BL型高速動車組,設計時速380公里,車廂內劃分VIP座艙、一等座與二等座,舒適且寬敞。甬台溫線與溫福線,則是熟悉的「和諧號」與「復興號」動車組,型號包括CRH1、CRH2、CRH380系列及最新的CR400BF型列車,有時還能見到重聯運行的壯觀畫面。福廈鐵路與廈深鐵路上,同樣奔馳著和諧號系列列車,搭載著來自青島四方、中國南車、日本川崎重工共同研製的技術結晶。從繁華都市到濱海小城,從蒼翠山巒到遼闊海岸,杭深鐵路讓我們在高速中體驗沿途的變化與美好。如果你選擇在泉州、廈門、汕頭、深圳這些城市停靠,每一站,都藏著一段關於海上絲路、文化交融與現代繁榮的故事。這不只是一趟列車之旅,更是一次東南沿海的縮影穿行,一條連接歷史、現代與未來的流動長詩。資料來源:杭深鐵路 &…

0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