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琉影》|琉璃蓝 · 天坛祈年殿 · 京沪高铁 · 北京

琉璃蓝 说文解字》里一笔带过的古字“蓝”,也来自祈年殿穹顶之上,那一抹触手可及的天色。《说文解字》曰:“蓝,帛染青也。”蓝,起于艸头,是生长于山林间的一种植物,碾碎、浸染、渗透入纱帛,渐次显出深青之色。它最初是自然的赠礼,是人类通过双手驯化而得的色彩。而当这种植物之青被矿石替代、被火焰升华,它就变成了另一种蓝—琉璃蓝。那已不再是浮动于布帛的柔软色,而是镌刻在瓦顶、光照之下的深邃之光。 炼色如炼心:琉璃蓝的火之淬炼 真正的琉璃蓝,并非人工调制得来,而是火与矿的铸魂之作。琉璃以陶土为胎,经高温烧制后,表面涂刷铅釉,再经低温烧制而成。这种低温色釉,以氧化铅或硼为助熔剂,以铁、铜、钴、锰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再配以石英制成。每一种元素配比的精微调和,决定了釉色的浓淡、通透与稳定,也决定了琉璃蓝最终呈现的神韵。蓝不再只是视觉的表达,而是精神的沉积,是千年不褪的信念。官式琉璃的生产,经人工采矿、自然风化、石碾粉碎、浸润陈化、练泥制坯、塑形雕琢、干燥检选、入窑烧坯、施釉着色、柴窑烤釉等24道工序,方能完成从泥土到器物的蜕变,过程漫长而艰辛,个中细节尤为复杂,因此有“琉璃成一器,过手七十二道”之说。不合格即碎,成色若隐不透便弃。这不仅是工艺的苛刻,更是对天地礼制的恭敬—这不是简单的手艺,而是一种被奉为“信仰”的造物逻辑。这种技艺,在北京西山的琉璃渠村延续千年。琉璃渠村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所产一种黑色页岩,粉碎后称为“坩子土”,富含铝质且带油性,烧制后可呈白,洁净细腻,被誉为烧造琉璃器物的上等原材。正因这份土地的馈赠,加之代代工匠的技艺传承,使这里成为皇家琉璃的烧制重地。今日的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依旧保留着古代烧制系统的核心—十余座倒焰窑遗址静静伫立在原址之上,见证着自元代起为紫禁城、天坛等皇家工程烧造琉璃构件的辉煌岁月。每一砖一瓦,每一窑一火,都是人间仰望天意的一次尝试,是礼制与技艺交织而成的文明结晶。 祈年殿:天色落在瓦上的地方 若要找一个地方,看见这蓝的神圣与高贵,便去北京天坛的祈年殿。三重圆顶,皆覆以琉璃蓝瓦,其色清冷而深邃,如天幕倒挂,云光流转。古人以“蓝”为天色,以圆形象征天的无穷与完满。祈年殿,是明清两代皇帝春祭“上苍”的圣地,蓝瓦之下,是对天命的呼应,是对五谷丰登的殷切祈盼。祈年殿的蓝色琉璃瓦并非装饰之选,而是制度之色、礼制之色。其屋顶所用瓦件—包括板瓦、筒瓦、脊兽、鸱吻等—均采用含钴釉料上釉后,经千度高温烧成。其蓝色晶莹澄澈,历经风雨亦不褪色,是琉璃烧制工艺中的极品之蓝。据记载,为确保色泽纯净、釉面润泽,这些瓦件全部由皇家专窑“琉璃厂”烧造,不得民间仿制。烧造中需用“釉上彩”,以金属钴为主要着色剂,精心控温,釉中气泡均匀,使瓦面如镜、色泽如玉。这种蓝,不止于表面光洁,更具深邃内敛之美。而三重屋顶的设计,也蕴含象征之意:天坛主祀“皇天上帝”,蓝色瓦顶象征苍穹,三重重檐则象征天之三层境界,层层向上,如天路之阶。殿顶中央所设“宝顶”亦为蓝色琉璃圆球,意为“天心”,寓天地之中,帝王朝礼之本。当阳光洒下,琉璃瓦映着天光,如海面泛光,如云上流蓝。那一刻,建筑不再只是物,而是色彩构成的信仰,是人间对天界最深沉的敬意。 连接古今:一列高铁驶向琉璃蓝 今日,京沪高铁从黄浦江畔启程,飞驰千里,在北京站缓缓停靠。这座曾见证百年历史的车站,如今接纳着最现代的科技与最古老的色彩。走出站台,若你搭乘地铁5号线,数站之后便至天坛东门。当你仰望祈年殿那一抹蓝顶时,会忽然感到:这并非一个景点,而是中国色彩文明的物理出口,是从文字到器物、从泥土到天空的轨迹。这列高铁,像是时间的梭,一端连着汉字中的“蓝”,一端抵达琉璃瓦上的天。过去的工匠用火烧出蓝,今天的列车则以光掠过它。 琉璃蓝,是东方的天命之色 琉璃蓝是中国蓝色体系中最具精神性的一种。它浓重、沉稳、带着金属釉面的光泽,犹如帝王肃然登坛的背影。它曾为太和殿上的鸱吻披甲,也曾为祈年殿穹顶加冕。它不属于凡间装饰,而属于礼乐、制度与秩序。而今,琉璃蓝不再只是皇家专属。在金隅琉璃文化园、在非遗传承市集上,它变成了杯盏、饰件、书签,成为当代生活中的一缕微光 尾声 · 色的归处 蓝,起于草木之根,藏于火光之心。它最初是植物的汁液,是染帛的一抹青;后在窑火中重生,沉淀为一种不褪的静默—琉璃蓝。它走出字典,化作器物的釉面,殿宇的屋脊,成为宫廷礼制中的沉稳语汇,也成为人类向天仰望的一种方式。这一抹蓝,不张扬,不喧哗,却自有其庄严。它不只是颜色,更是一种凝视天地的姿态,是人心深处对永恒的柔声叩问。而今,一列高铁自南而北,掠过平原、穿越群山,像一支时间的笔,重新在这片土地上描出文明的走向。它带着现代的速度,却驶向一顶静默的殿宇—天坛祈年殿的蓝色琉璃瓦下,那是蓝的归处,是人间最接近天意的地点。从泥到釉,从字到光,从古窑火焰到高铁引擎,我们终将在奔赴未来的路上,重新抵达那抹色的原点—那一片由火炼成、由人筑梦、由天收存的,琉璃蓝。 宋《营造法式》卷十五窑作制度: 原文:凡造琉璃瓦等之制:药以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匀。冬月用汤。酌瓦于背面,鸭、兽之类于安卓露明处,青提同。并遍涂刷。酌瓦于仰面内中心。重属版瓦仍于背上浇大头;其线道、条子瓦,涂厚一壁。译文:凡制作琉璃瓦等工艺:釉药采用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和均匀,冬天则用热水。施釉时,将釉料涂刷在瓦的背面;对于鸱吻、屋脊兽等构件,选其正面明亮处与青提瓦一样施釉,并全面均匀涂刷。在瓦的仰面中央施釉。对重叠的板瓦,还需在背面大头处多浇一层;至于线道瓦、条形瓦,则在一整面施釉加厚。原文:凡合琉璃药所用黄丹须炒造之制,以黑锡、盆硝等入馏,煎一日为粗。出候冷,捣罗作末;次日再炒,瓮盖罐;第三日炒成。译文:凡配制琉璃釉药所用的黄丹,必须通过炒制法加工:将黑锡、盆硝等材料混合入馏,第一天煎制为粗料;待其冷却后捣碎过筛成末;第二天继续炒制,放入陶瓮或罐中密封;到第三天再次炒制,方能制成成品釉药。图片与资料来源:营造法式 (四库全书本)/卷15  & 营造法式卷第十五 《瓦上天光》…

0 Kommentare

《春山有色》|青色 · 汝州汝瓷 · 郑渝高铁 · 平顶山西 · 汝州

一抹“青”字,贯通古今的东方诗意之旅“青,东方色也。”它是春气初动,是草木初萌,是天光破晓的一抹微色。在《红楼梦》中,它藏于素衫之中,道出命运的静语;在汝州,它化为天青釉瓷的温润之光。今日,郑渝高铁穿越中原,驶过平顶山西,让这抹青色,在速度与诗意之间缓缓浮现。《春山有色》,由此而生。 《说文解字》:青,从东方而来 《说文》云:“青,东方色也。从生,丹阳之色。”青,是草木初萌,是日初升,是天地由静转动、由潜而发的开始。在五行之中,青属木,主春,位东方;其字形从“生”,是大地破土、生气勃发的具象写照。这抹颜色,承载着中国古人对宇宙、节令、生命的原初理解,是天地初开的色,是岁时更替的律。 节气中的青:青阳之气,岁首之色 青,是春的颜色,是节气中的律动与光影。从立春、雨水、惊蛰到清明,这一连串节气,皆由“青气升腾”贯穿其中。古人称春气为“青阳”,青帝为春神,春祭尚青,衣服、幡旗皆以青色为主,以应天时、迎岁正。青不仅是自然的颜色,更是时间的颜色,是天地苏醒的体征。它在节气中不是定格的色块,而是流动的气象,是生命以青为名的渐进旋律,是春天在视觉中写下的诗行。 《红楼梦》里的青:雅色写人,静衣藏情 青色,是《红楼梦》中最富层次的色彩。曹雪芹笔下,青色既是礼仪等级的象征,又是性格气质的隐喻。书中诸多角色着青衣而不喧,常以素雅衣饰展现身份与性情。袭人青衣布裙,温婉端静;宝钗着青罗衣,端重有仪;黛玉青衫寡素,幽冷孤高。青色,为她们各自的命运赋予了沉静又深远的注解。在传统礼制之下,青色也象征等级与规范—青衿为士,青衣为庶,贵而不华、庄而不艳,是“大家富室”所推崇的色调《红楼梦》传统服饰里的东方之色。它既是地位的象征,也映射出人物的审美品格和内心修养。青色,也见于空间装饰与礼法制度—青帷、青幔、青布帐,一应俱全,象征居家之清雅与身份之端重。青不仅是颜色,更是“士”与“室”的文化象征,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养与气质。《红楼梦》中提及“青”字远超“红”,青成了“美到骨子里的色彩”红楼梦中处处都有的颜色,不是红色,而是美到骨子。《红楼梦》的“青”不华不炫,却以节制之美、气韵之雅,描绘出人物命运的幽微曲线—既是庶常身份的显影,也是才情深处的底色。“青衣素衫,不动声色”—这是《红楼梦》中青色的写意姿态,也是曹雪芹为人物命运勾勒的一抹淡彩浓情。它既是庶常身份的显影,也是才情深处的底色;是风骨,也是节制;是沉静,更是深情。 汝瓷天青:梦色·器心·天地交感 若有一种颜色,能将梦境与现实结合,那一定是汝瓷的天青。据传,宋徽宗梦中见一抹天色,如雨过天晴、云破之隙,色泽幽淡,极为动人。他惊醒后挥笔写下:“雨过天青云破处”,并命工匠“作将来”—由此诞生了汝窑的天青釉瓷汝窑 徽宗一梦,雨过天青。然而更早的记载可追溯至五代后周,柴世宗在被官史请示瓷器颜色时,亦有“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采”的命令,这句诗意的设色指令被视为“天青釉”最初的文化原型。汝瓷的天青,不艳不烈,不蓝不绿。其色泽如初春晨曦,恍若天光未亮时的一缕温光。胎体细腻如脂,釉面柔润若云,釉中隐现“蟹爪纹”“芝麻支钉”,微裂不伤美,反生诗意,被誉为“青瓷之魁”汝瓷。天青釉色并非固定之色,而是光与气、火与灰之间的偶然艺术;宋人追求“若有似无”的境界,使之成为“道”之体现。釉色随时代推演至清初而臻成熟之峰,然宋人精魂,早已在北宋短短数十年间封顶。“汝窑无大器”,器不以大而尊,而以韵为贵。每一件汝瓷,不在张扬,而在蕴藏,不在夺目,而在耐看。小器有大意,正如君子含光。今日汝州,汝瓷不再是一件瓷器的故事,而是一种审美的信仰,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哲学。雨过天青,云破之处,光仍缓缓落入人间。 郑渝高铁 · 平顶山西 · 汝州 现代速度与古典韵味,在一列高铁中交汇。自郑州南下重庆,郑渝高铁穿越中原腹地,途经平顶山西站。若欲探访汝瓷之源,可于此站下车,转乘出租或城际公交前往汝州,一路春色相伴,直达天青之乡。车窗外山色空濛,春田泛青;而汝州,便是那“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具象化身。一抹天青,从瓷器中透出千年的时间温度,如今在博物馆橱窗中静静燃烧,也在匠人的炉火中悄然复生。车速如箭,瓷火如炬,千年一色,跨越时光的横轴,又被新时代轻轻托起。这条高铁线路,不仅连接城市与城市,也连接颜色与文明——在疾驰的现代轨道上,听得见瓷器碎响之后的沉默与余韵。 青,从东方来 青色,是天光未明,是春日将启,是瓷釉未干的幽光,是旧梦初醒的惊鸿。它在《说文》中有“生”,在节气中有“萌”,在红楼中有人物性情,在汝州窑火中有窈窕如烟的釉光,更在今日铁道绵延中化作一道延绵山水之间的静色风景。这一抹青,从东方来,行于天地之间,承载着时光、文化、信仰与美的全部期待。 明代人谢肇淛(音浙)的《五杂俎》 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0 Kommentare

《一抹如雪》|白色 · 德化白瓷 · 兴泉铁路 · 德化站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二集与“德化白瓷”的文化传承。《说文解字》云:“白,西方色。从入,一曰从人。”白,是天地初明时的一缕光,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后的极简纯净,是秋风肃然间的柔与静。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常着素衣。白,在她的生命里,是不肯妥协的姿态,也是注定凋零的宿命。而在福建德化,匠人用瓷土与火焰,将这份素净化为永恒。一雕一塑,一呼一吸,成就凝脂般温润的“中国白”。无需彩绘,便可传神—瓷如人,静若雪,动若光。今日,兴泉铁路穿越群山,直达德化。列车划过时光,带来旅人,也带走故事。一站一程间,那一抹不言不语的白,悄然走出窑火深处,走向世界。《一抹如雪》,由此而生。 白:从《说文解字》开始的颜色哲学 《说文解字》曰:“白,西方色。从入,一曰从人。”其象形,如一道光芒自门中透出,亦似仰首望天,初见曙白时的震撼与澄明。白,不是空无,而是显现。它是日照中天的第一道光,是藏于混沌中的一线清明。白,是一束初升之光,是万象未成时最纯粹的显现。它不喧不扰,静默如雪,如月落天心,照彻人间百态和一切浮尘。它不争不夺,却自成焦点;不需陪衬,却最为醒目。在色彩的世界里,它是最安静的王者。《礼记·昏义》云:“白者,阳之象也。”在阴阳五行中,白属阳,是光明的显现,是万物被看见之始。它看似虚无,实则最能承载意义;它静默无言,却有千钧之重。白,是空中的云,是地上的霜,是人世间最不沾尘埃的情感诉说。在礼制与人情中,白既是素衣,也是送别;既象简约的质朴,又寓洁净的情感。它是出尘的语言,是返本的姿态,是一切繁华过后,静谧中最深刻的存在。 白色节令:四时之终,万物归真 在古人五方正色中,白属西,应金,象征秋意、成熟与肃杀,也是万象终结后的归真与回返。它是五色之首,是万象未成时最纯粹的显影,一种光之最初,一种色之极致。白,是“至简”的色彩。唯有褪尽繁华,才能见其厚重;唯有剥离斑斓,才能感其深义。它不喧嚣,不炫目,却于无声处揭示四季的真意:繁华之后,归于素朴;极盛之下,藏有收敛。在节令中,白色常与“寒露”“霜降”相连,那是晨光微寒、山林薄霭的时节,是风起叶落、万物入藏的信号。《礼记》有言:“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白色,正是这一“收”字的颜色,是自然告别热烈、回归本真的象征。在天地运转的哲学中,白既是终点,亦是开端——它是晨曦初照的洁白,也是暮秋将临的肃清,是混沌将息前的静默。“花雪随风不厌看,一片飞来一片寒。”——《小雪》小雪,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是冬之序曲。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寒意初起,雪未成势,天地渐渐归于沉静。在这一节气中,霜白如织,轻雪纷飞,大地仿佛以最素净的姿态,为万物覆上沉思的外衣。雪,不只是物象,更是哲思的载体。对中国画家而言,雪是最洁净的留白,是情绪与精神的栖所。“霜色何因入鬓根”,是对衰老的低语;“气凌霜色剑光动”,则是一种英气与冷峻的高张。霜白色常与寒冷、清绝、垂暮相关,却也正因其不染尘埃的纯粹,引发人们对极致之美与纯净精神的渴望与追寻。雪,是大地之白;霜,是时序之白。它们在冬的节令中,不仅装点自然,更演绎出人间的哲理:在最安静的时刻,藏着最深刻的体悟。 红楼梦里的白:素色写人,缟衣藏情 在《红楼梦》中,白色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命运的隐喻,一种情感的极致,一种沉默的叹息。曹雪芹以“色”写人,不动声色,却句句落在命运的风骨之上。林黛玉初次登场时,身着素衣,如月华轻拢,如雪色初现。素衣之下,是一位清绝孤傲、敏感自尊的女子:她不趋俗、不合流,清冷而多情,独立却脆弱。她的白,不是色彩的缺席,而是对艳俗的抗拒,是对纯净的执守。如临水白莲,纤尘不染,却注定易碎。书中第八回与第四十九回,曹雪芹再次描写黛玉雪日出行的装束:“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第八回)“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第四十九回)大红羽缎,白狐鹤氅,虽为御寒之衣,却始终围绕着一个关键词:雪。红与白的映衬,冷艳之中见温情,亦衬托出黛玉生命中的矛盾张力——她在外似火,在心如冰;明艳包裹素洁,命运却终归于“白”的孤独与哀婉。她不是不曾着色,而是再华丽的衣饰也掩不住她骨子里的素净。曹雪芹反复描绘相似的装束,并非疏忽,而是用“重复”达成“强调”:将白色设定为她气质的底色,也作为她人生的注脚。白色贯穿了黛玉一生的高光与至暗。从素衣初现,到病榻之中那床素被;从宝玉守丧的缟素,到红楼梦碎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一切“白”,都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情感的容器、命运的轮廓。“白”不是空无,而是太满——满到无法承载其他色彩,满到只剩下一片素净,来包裹所有不被言说的情与哀。她最明亮的时刻,总裹挟着最深的哀愁。她从未真正脱下那件白衣,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命运从未放晴。白,在红楼,是色彩,更是人心;是文字的空白处,也是命运的沉默深处。 德化白瓷:月色与雪色之间的第三种绝色 在福建德化,白,不只是颜色。它是一种质地,一种修行,一种将火与土熬成时间的静默表达。千年窑火之下,一种几乎不可思议的白悄然诞生——凝脂似玉,温润无瑕,轻薄如蝉翼,坚致若凝霜。这,便是德化白瓷,被世人誉为“中国白”。它非雪,却胜雪;非玉,却胜玉。不是艳丽之白,而是内敛之白,如初霁之雪,若夜半之月,不张扬、不炫目,却自带神性。这种白,是瓷与火对“纯净”的极致追求,是对色彩的舍弃,也是对内在的显影。把瓷烧成白,并非简化,而是极致的复杂。德化匠人选用低铁高岭土为基,经十余道雕刻、修坯、焙烧工序,再以高温还原之法剔除杂质,将色彩从瓷土中一寸寸“逼退”,留下的是晶莹如光、润泽如脂的洁白之躯。无釉处微润,有釉处莹澈,仿佛凝固的月华在手中生息。这种对“无色”的执着,不是工艺的自限,而是一种去繁归真的东方美学。正因如此,德化白瓷远销海外,明清时期已在欧洲被称为 Blanc de Chine。时至今日,在哥本哈根、东京等地展出,依然能以“远看如纱,近看似瓷”的独特气韵惊艳世界。在《凝脂似玉》展中,《观音坐像》是代表作。人物眉眼低垂,神情宁和,衣袂线条柔中带动,整件器物不靠色彩取胜,却仿佛自身即光,不需灯火,便有灵气内透。那不是人间雕刻之物,更像是一位沉坐千年的智者,静观世变,语笑风尘。正如德化陶瓷大师所言:“白,是剔除一切之后的选择。”这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场修行——为“无色”赋形,使其成为一种带有东方哲性的艺术语言。德化白,不靠彩绘惊艳世人,却以沉静打动灵魂。它是雕刻中的禅意,是火土淬炼后的空灵,是月色与雪色之间的第三种绝色。 白的流动:兴泉铁路上的瓷韵新章 今日,随着兴泉铁路的贯通,德化不再是深山之中独守一隅的陶乡。坐高铁可抵达德化,再由车轨延伸向世界,而这抹空灵的“中国白”,也在车窗流转间,悄然流入现代人的心间。在德化站,以“白瓷”为设计理念,外观圆润莹白,内部装饰以白色和原木色为主色调,以柔和的曲线呼应“瓷都”理念,而沿线的新文化空间也正在旧瓷厂房间复苏——瓷土与铁轨并行,窑火与车声呼应,一场静默的白色文明在流动中被更多人所理解和珍视福建德化:旧瓷器厂“塑身”变作游客打卡地。白,在此不再止于色,而成为一种文化意象的传播:纯粹、凝练、温和而坚定。铁路所通,不仅是地理路径,更是文化的复苏线——把白的静美带入日常,把一代代匠人的手艺延续进时代的脉搏中。 白,如雪无声,却意无尽 白,是一切颜色的开始,也是终点。它不只是视觉的感知,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宿,是哲思的轮廓,是万象剥尽后仍留其质的存在。白,是空,是极简,是所有色彩洗尽铅华后的本色。它见证秋霜落叶,也缄默葬礼离情;它藏于瓷土的温度与窑火之间,也流淌在高铁窗外山川疾驰的时光之中。“白者,阳之象也。”——它非无声,而是将声音藏入光中;它非无情,而是情感深至极点,化作最素净的外壳。如德化白瓷,如林黛玉的素衣,如雪落无声,它不炫目、不喧哗,却照见世界的真相,抚慰人心的深处。它从《说文解字》的古篆中走来,停驻在红楼的衣角,停留在画家雪景留白之处,也跃然于那瓷器肌理与山川轨迹之间。白,是所有繁华褪尽后的留下,是一切情绪沉淀后的轮廓。它无声,却最有分量;它不显,却最难忽视。如中国白,如雪无声,却永恒流光。 《白之頌》|一抹如雪 01|你還記得最早的白嗎?那不是顏色,是天地初開的一縷光,是「白」字中自人心透出的顯現。02|真正的白,不靠修飾。德化的瓷,不著一筆彩,卻能讓人驚見靈性。上品之物,自不喧嘩。03|越是素白的東西,越需要時間打磨。潔白不是空白,是所有雜質都被燃盡之後的沉靜回聲。04|你見過瓷土如何化雪嗎?德化的窯火不是烈焰,而是一場漫長的煎熬——像人格被時間一層層揭開。05|白瓷無語,卻最懂時間。它從不表態,卻記下了每一次雕刻者指尖的猶豫與堅持。06|一條高鐵,能不能通向千年?當興泉鐵路駛入德化,車輪壓過的,不只是山河,更是文化的靜脈。07|白,不只是色,是耐性。它必須穿越泥濘與烈火,像命運之中的人,先摔碎,再重塑。08|如果傷痕能生出光,那瓷裂呢?有些白瓷被火燒裂,反倒多了一條靜美的脈絡。這不是缺陷,而是故事。09|工匠不為自己簽名,只為白色簽名。他們知道,真正的藝術,是讓人忘了手藝,只記得純淨本身。10|列車奔馳,而白靜止。高鐵一日千里,白瓷卻用歲月慢慢凝成。快與慢交會,是文明的兩端。11|白,不是結束,而是開始。紅樓夢裡的素衣是告別,德化窯裡的素瓷卻是永恆的開場。12|德化的白,看似無聲,其實最重。它不言不語,卻能穿越鐵軌,越過山水,落在千萬人心上——一抹如雪。 《一抹如雪》|白色 ·…

0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