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琉影》|琉璃蓝 · 天坛祈年殿 · 京沪高铁 · 北京
琉璃蓝 说文解字》里一笔带过的古字“蓝”,也来自祈年殿穹顶之上,那一抹触手可及的天色。《说文解字》曰:“蓝,帛染青也。”蓝,起于艸头,是生长于山林间的一种植物,碾碎、浸染、渗透入纱帛,渐次显出深青之色。它最初是自然的赠礼,是人类通过双手驯化而得的色彩。而当这种植物之青被矿石替代、被火焰升华,它就变成了另一种蓝—琉璃蓝。那已不再是浮动于布帛的柔软色,而是镌刻在瓦顶、光照之下的深邃之光。 炼色如炼心:琉璃蓝的火之淬炼 真正的琉璃蓝,并非人工调制得来,而是火与矿的铸魂之作。琉璃以陶土为胎,经高温烧制后,表面涂刷铅釉,再经低温烧制而成。这种低温色釉,以氧化铅或硼为助熔剂,以铁、铜、钴、锰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再配以石英制成。每一种元素配比的精微调和,决定了釉色的浓淡、通透与稳定,也决定了琉璃蓝最终呈现的神韵。蓝不再只是视觉的表达,而是精神的沉积,是千年不褪的信念。官式琉璃的生产,经人工采矿、自然风化、石碾粉碎、浸润陈化、练泥制坯、塑形雕琢、干燥检选、入窑烧坯、施釉着色、柴窑烤釉等24道工序,方能完成从泥土到器物的蜕变,过程漫长而艰辛,个中细节尤为复杂,因此有“琉璃成一器,过手七十二道”之说。不合格即碎,成色若隐不透便弃。这不仅是工艺的苛刻,更是对天地礼制的恭敬—这不是简单的手艺,而是一种被奉为“信仰”的造物逻辑。这种技艺,在北京西山的琉璃渠村延续千年。琉璃渠村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所产一种黑色页岩,粉碎后称为“坩子土”,富含铝质且带油性,烧制后可呈白,洁净细腻,被誉为烧造琉璃器物的上等原材。正因这份土地的馈赠,加之代代工匠的技艺传承,使这里成为皇家琉璃的烧制重地。今日的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依旧保留着古代烧制系统的核心—十余座倒焰窑遗址静静伫立在原址之上,见证着自元代起为紫禁城、天坛等皇家工程烧造琉璃构件的辉煌岁月。每一砖一瓦,每一窑一火,都是人间仰望天意的一次尝试,是礼制与技艺交织而成的文明结晶。 祈年殿:天色落在瓦上的地方 若要找一个地方,看见这蓝的神圣与高贵,便去北京天坛的祈年殿。三重圆顶,皆覆以琉璃蓝瓦,其色清冷而深邃,如天幕倒挂,云光流转。古人以“蓝”为天色,以圆形象征天的无穷与完满。祈年殿,是明清两代皇帝春祭“上苍”的圣地,蓝瓦之下,是对天命的呼应,是对五谷丰登的殷切祈盼。祈年殿的蓝色琉璃瓦并非装饰之选,而是制度之色、礼制之色。其屋顶所用瓦件—包括板瓦、筒瓦、脊兽、鸱吻等—均采用含钴釉料上釉后,经千度高温烧成。其蓝色晶莹澄澈,历经风雨亦不褪色,是琉璃烧制工艺中的极品之蓝。据记载,为确保色泽纯净、釉面润泽,这些瓦件全部由皇家专窑“琉璃厂”烧造,不得民间仿制。烧造中需用“釉上彩”,以金属钴为主要着色剂,精心控温,釉中气泡均匀,使瓦面如镜、色泽如玉。这种蓝,不止于表面光洁,更具深邃内敛之美。而三重屋顶的设计,也蕴含象征之意:天坛主祀“皇天上帝”,蓝色瓦顶象征苍穹,三重重檐则象征天之三层境界,层层向上,如天路之阶。殿顶中央所设“宝顶”亦为蓝色琉璃圆球,意为“天心”,寓天地之中,帝王朝礼之本。当阳光洒下,琉璃瓦映着天光,如海面泛光,如云上流蓝。那一刻,建筑不再只是物,而是色彩构成的信仰,是人间对天界最深沉的敬意。 连接古今:一列高铁驶向琉璃蓝 今日,京沪高铁从黄浦江畔启程,飞驰千里,在北京站缓缓停靠。这座曾见证百年历史的车站,如今接纳着最现代的科技与最古老的色彩。走出站台,若你搭乘地铁5号线,数站之后便至天坛东门。当你仰望祈年殿那一抹蓝顶时,会忽然感到:这并非一个景点,而是中国色彩文明的物理出口,是从文字到器物、从泥土到天空的轨迹。这列高铁,像是时间的梭,一端连着汉字中的“蓝”,一端抵达琉璃瓦上的天。过去的工匠用火烧出蓝,今天的列车则以光掠过它。 琉璃蓝,是东方的天命之色 琉璃蓝是中国蓝色体系中最具精神性的一种。它浓重、沉稳、带着金属釉面的光泽,犹如帝王肃然登坛的背影。它曾为太和殿上的鸱吻披甲,也曾为祈年殿穹顶加冕。它不属于凡间装饰,而属于礼乐、制度与秩序。而今,琉璃蓝不再只是皇家专属。在金隅琉璃文化园、在非遗传承市集上,它变成了杯盏、饰件、书签,成为当代生活中的一缕微光 尾声 · 色的归处 蓝,起于草木之根,藏于火光之心。它最初是植物的汁液,是染帛的一抹青;后在窑火中重生,沉淀为一种不褪的静默—琉璃蓝。它走出字典,化作器物的釉面,殿宇的屋脊,成为宫廷礼制中的沉稳语汇,也成为人类向天仰望的一种方式。这一抹蓝,不张扬,不喧哗,却自有其庄严。它不只是颜色,更是一种凝视天地的姿态,是人心深处对永恒的柔声叩问。而今,一列高铁自南而北,掠过平原、穿越群山,像一支时间的笔,重新在这片土地上描出文明的走向。它带着现代的速度,却驶向一顶静默的殿宇—天坛祈年殿的蓝色琉璃瓦下,那是蓝的归处,是人间最接近天意的地点。从泥到釉,从字到光,从古窑火焰到高铁引擎,我们终将在奔赴未来的路上,重新抵达那抹色的原点—那一片由火炼成、由人筑梦、由天收存的,琉璃蓝。 宋《营造法式》卷十五窑作制度: 原文:凡造琉璃瓦等之制:药以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匀。冬月用汤。酌瓦于背面,鸭、兽之类于安卓露明处,青提同。并遍涂刷。酌瓦于仰面内中心。重属版瓦仍于背上浇大头;其线道、条子瓦,涂厚一壁。译文:凡制作琉璃瓦等工艺:釉药采用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和均匀,冬天则用热水。施釉时,将釉料涂刷在瓦的背面;对于鸱吻、屋脊兽等构件,选其正面明亮处与青提瓦一样施釉,并全面均匀涂刷。在瓦的仰面中央施釉。对重叠的板瓦,还需在背面大头处多浇一层;至于线道瓦、条形瓦,则在一整面施釉加厚。原文:凡合琉璃药所用黄丹须炒造之制,以黑锡、盆硝等入馏,煎一日为粗。出候冷,捣罗作末;次日再炒,瓮盖罐;第三日炒成。译文:凡配制琉璃釉药所用的黄丹,必须通过炒制法加工:将黑锡、盆硝等材料混合入馏,第一天煎制为粗料;待其冷却后捣碎过筛成末;第二天继续炒制,放入陶瓮或罐中密封;到第三天再次炒制,方能制成成品釉药。图片与资料来源:营造法式 (四库全书本)/卷15 & 营造法式卷第十五 《瓦上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