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跨越山河与文明的旅程,以扎根于中华传统的瑰丽色彩为指引。
沿着中国高铁的轨迹,我们追寻每一种色彩背后沉淀的古老意义、故事与美感。
从繁华都市到静谧村落,每一站都揭示出一种曾经塑造历史、至今仍在回响的色泽。

《釉下远山》| 青花 · 青花瓷 · 衢九铁路 · 景德镇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一集「青花」篇章。古人称青为“天水之蓝,草木之绿”。它既非蓝,亦非绿,而是中国审美中最难以定义的一种静谧之色。《说文解字》未曾定义“青”之边界,却让青丝、青天、青山在诗意中自然生长。在景德镇,它被釉火定格——成为瓷器之上的青影,如梦似烟。来自波斯的苏麻离青,穿越万里,落笔于白瓷之上,留下一笔笔东方的轻吟。而今,衢九铁路驶入瓷都,让这抹沉潜千年的青色,在高铁的钢轨上再次流动。《釉下远山》,由此而生。 青 如果说,中国有一种最空灵、却最不易捕捉的颜色,那一定是青。青,是天光云影间的剪影,是江南雾雨后远山之色,是春草抽芽时的嫩绿,也是夜色初临时的深蓝。它既不是蓝,也不是绿,却兼具两者的灵性与沉静。中国人不止一次试图定义它,却又一再让它逃脱明确定义。青丝、青天、青山、青草……每个“青”,都不同。这是东方对色彩最温柔的坚持——用一个字,容纳一个世界。而这抹青,当它遇上白瓷,就成了中国色彩的极致表达:青花。 景德镇 青花瓷 在景德镇,青花瓷的“青”并不喧哗,而是深藏。它藏在釉下,是火与土共同酿出的奇迹。它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写”上去的:用毛笔,用水墨技法,把青料一点点晕染在白瓷坯体上,入窑,烈火涤尽虚妄,留下青花一抹,如烟如梦。掌握配料的人不多,如孙志清这样的人,是景德镇的“颜色守夜人”(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一集)。他们守着祖传的青料编号,从波斯远道而来的苏麻离青,在他们手中如玉如墨。不同青料所烧成的青花各有神韵,有的宝石光泽,有的铁锈斑驳,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淡雅如烟。这背后,是火候与矿石,是配比与湿度,更是千年的经验与绝不外泄的秘密。青花瓷,不止是一件瓷器,而是一种文化的定格。它是短暂釉火中的永恒,是中国人擅长的“以不朽传递易逝”的技艺智慧。 图片来源:青花瓷 从景德镇到世界:青花的外交 青,是时光的颜色,也是文化的渡船。在景德镇的古窑遗址中,在博物馆的暗展柜里,在艺人手中的坯胎上——你会看到这一抹青,从晋代影青、到元明清的釉下彩,再到现代的临摹与复烧,一路流转,从未褪色。而它的旅程,不止于中国。青花瓷,是中国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热销品。早在明清时期,它就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世界:葡萄牙人把它带入伊比利亚半岛;荷兰人用“戴尔夫特蓝”苦苦仿制;意大利人把它画进文艺复兴诸神之手;法国人甚至派间谍潜入景德镇,只为偷取那不可复制的釉下蓝工艺。西方画家不知“青”何所来,却在圣母圣子的宴席上,为他们配上一只景德镇的青花瓷碗。在他们眼中,这种蓝白之器,超越了功能,成为地位与文明的象征。他们称之为“白色金子”,如宝石般珍视青花瓷:欧洲人眼里的白色金子。可是他们不知道,这颜色,需等云破日出,等湿气退尽,等釉料沉静,等火温恰好,才可现身。青花瓷,是一种“等不来烟雨的青”—它不是等来的,是炼出来的,是千年时间淬出来的。 节气 而青,不止于色,也承五行之理。属木,属春,属东方。它是太子之裳,是生发之象,是东方文化里,对万物复苏的温柔注解。正因如此,青花瓷的青,是最东方的色,它有礼、有序、有诗意、有隐忍。 衢九铁路 · 景德镇站 今日,若你乘上衢九铁路,列车穿越赣皖群山,驶入瓷都景德镇,你不会听到轰鸣,只会感觉一切渐慢、渐柔、渐雅。景德镇站不大,却静美。像瓷胎上最后那一笔青花,不显山露水,却是整件器物的收笔。高铁疾驰过的,是现代;站台等待你的,是古老。从葡萄牙人惊艳的第一次远洋遇见,到今日中国高铁驶入景德镇,青花瓷从未缺席。它静静地在这座车站里,等你到来。仿佛你一出站,它就会对你微笑。 青,是远山,是深水,是文火中的一笔定乾坤。 是景德镇的传世,是欧洲的执迷,是高铁的停靠,是我们眼中不说话的文化传承。 诗 清代龚轼《陶歌》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译文:带有白釉的青花瓷是用火烤制而成,青花从釉质里透出分外明晰,这可真是天地造化的美妙啊,这种美是天地所生。资料来源:赞美青花瓷的古诗 《釉下远山》|…

0 Kommentare

《幽光初启》| 玄色 · 漆器 · 合福铁路 · 福州站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一集「玄色」篇章。《说文解字》云:“玄,黑而有赤者为玄。”它是黎明前的天色,是道家“玄之又玄”的宇宙原点。在《红楼梦》中,玄色织金的宫衣包裹着元春盛极而哀的命运,而在福州,匠人用“黑压红”的漆艺将这一色调细腻呈现。今日,合福高铁驶入福州站,让这一抹沉静的玄色,跨越古今,缓缓显现。《幽光初启》,由此而生。 玄色 如果一种颜色可以通向宇宙的原点,那一定是玄。玄,非纯黑,亦非赤红,而是黑中带赤、未明未暗的过渡之色。如夜未尽时的天空,如黎明将启前的一线微光,它模糊、内敛,却拥有不可名状的深度与启示。《说文解字》云:“玄,黑而有赤者为玄。”玄不是终极的黑,而是光将生之际的颜色,是混沌初开的缝隙,是天地未分前,天幕低垂、星辰未显的神秘质地。其字形如悬垂之绳,象苍穹垂挂未明的色泽,幽远、未定,似有若无​玄 《说文解字》。道家以“玄”寓道。《道德经》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对万象未形、万言未发的状态之称,是大道之初,是自然、时间与宇宙运行背后的静默之源。在道的世界里,玄不是颜色,而是一种哲理的起点,是万事万物未曾具象之前的沉潜之境。玄色,因此不仅是视觉上的深暗,更是精神上的深思;不仅是自然的天象,更是哲学的起源。它含光于黯,蓄动于静,是东方文化中对“空”与“有”、“静”与“动”的深度体认。 红楼梦 · 玄色写人 在《红楼梦》中,玄色是一种不言自重的颜色。它不常现于篇首,却藏于人物命运的转折处。元妃省亲时所着“玄色织金”礼服,是全书中为数不多直接点名“玄色”的场景。表面看,是皇家体面的象征,玄色与金纹交织,肃穆庄严;但在色彩背后,却是层层堆叠的沉默与压抑。她虽贵为妃,却终身困于深宫,这一袭“玄衣玉带”,像是尊贵的袍,也是无形的囚笼。玄色,未明而深,不耀却重,正如她的命运:不生不死,不喜不悲。那既非喜庆的红,也非哀戚的素,而是夹在两者之间的空白——一种被权力包装的孤独,一种光影交错中的静默存在。曹雪芹以色写人,用“玄”渲染出元春命运的暧昧与无法言说。他不动声色,却在一缕色彩中埋下了“玄之又玄”的哲意——她的身份高悬,她的人生却沉入无声深处。玄色在此,不只是色,而是命运的语法,是沉潜的暗示,是宫墙深处无人能言的凉意。 节气中的玄色 玄属北,为水,为冬。它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时令、一种天地运行的节奏。在中国古代节气体系中,冬属北,北为黑,黑而有赤者为玄。玄色因此成为冬之本色,是天地闭藏之象,是寒气沉静之中孕育的温柔光芒。立冬之日,古人着黑衣迎节,不为时尚,而是顺应自然、敬应时序的仪式感。在万物肃杀、阳气潜藏之时,玄色代表的不只是沉寂,更是一种静待复苏的力量。黑未成黑,赤未透出,玄色恰处于这一转折之间。它是寒冬深处的一线温意,是光明来临前的深潜等待,是天地万象静默中的缓缓运转。在节气的轮回中,玄色不显不耀,却自有其庄重的分量。它让人肃然,也让人安然,在天地合节的韵律中,守一段寒藏的岁月,迎一场新的生机。 福州漆器:黑中透红,色之玄也 福州,自古被誉为“漆都”。温润多雨的气候、丰沛的漆树资源,造就了这片土地与漆艺的深度缠绵。在这座城的老街深处,邱家三代匠人守着一间百年漆坊,以手中之工、岁月之火,把一滴树脂熬成一抹近乎“玄”的色泽【寻色中国】。脱胎漆器的制作,并非简单地涂黑,而是层层髹漆、反复打磨,将黑与赤调和于一体。看似黑亮的器表,在光线流转之间泛起红光,如黎明将至的天幕,亦如香炉未灭的微焰。这种“黑里带赤”的色,不显山不露水,却蕴含深沉,如同道家所言“玄之又玄”的幽微之境。福州漆器中的玄色,不只是色彩,更是一种温度,是时间沉淀后的细腻质感,是手艺与自然的默契共鸣。它压住红的张扬,透出黑的涵养,构成东方美学中最为含蓄的表达。黑不是冷,而是藏;红不是烈,而是润。玄色,于是成为一种“能藏能露”的色彩哲学,是文化的沉潜,是精神的回声。那不是涂色,而是注光。几十余道至上百道工序的反复髹制,让每一件脱胎漆器质轻如羽、坚如瓷玉,也让玄色在其表面流动成一种不言而喻的气韵。它不是漆黑的尽头,而是光未明时的一线静谧,是黑云背后的柔光,是器物与宇宙之间那段温和而深远的对话。 合福高铁 · 福州站:一抹玄色的归途 乘坐合福高铁,从中原出发,穿越群山云雾,驶入福州。这里,既是铁路网络中的一站,更是“玄色”落地的所在。在冬日傍晚抵达福州站,天色沉沉,不黑不明,仿佛整个城市陷入一种“未明未暗”的时空。海风湿润,云气流动,天边泛起微微赤意。此刻的福州,正是“玄”的气质本身——静而不寂,暗而含光。站在出站口远望,城市灯光未全亮,地面如墨、天光如绢,恰如福州漆器的色泽:黑里带赤,黯中藏暖。玄色,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现实中可触的温度——它藏在器物里,也沉在空气中,像是一种缓缓展开的文化气场。福州,是黑漆起笔之地,也是玄色重现荣光的源头。这里的匠人以时间为刃,以漆为墨,把宇宙的缝隙髹进每一道器物的纹理。而合福高铁,则如一条现代墨线,将传统工艺的细腻,送入疾驰的速度与光影之间。玄,是归途的方向,是千年技艺的延续,是沉静背后的力量,也是奔流中的片刻宁静。它悄然铺展在高铁车窗之外,在冬季福州的天幕之下,成为一场现代与古老、速度与缓慢、深色与微光之间的对话。 诗 读黄子实诗卷 宋代 吴泳…

0 Kommentare

《赤心如焰》|红色 · 写字佬 · 京港高铁 · 香港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一集「红色」篇章。《说文解字》载:“红,帛赤白色也。”红源于丝帛,是古人用双手织出的文明之光。从红楼梦里女子的华服,到香港写字佬华哥笔下的红字招牌,红色在时间中层层叠叠,映照着命运与信仰。在京港高铁的速度里,西九龙站如同一枚热烈的红心,将北方的礼制与南方的烟火紧密缝合。红,不只是节庆的符号,更是奔流中的情感温度,是现代与古老交织的一笔深情。《赤心如焰》,由此而生。 红 如果说色彩有温度,那最炽热的,必定是红。红,是天地开辟后最先浮现的炽焰,是混沌之后第一声跳动的心音。《说文解字》曰:“红,帛赤白色也。”象形之意,如同丝帛之上,一笔朱染;从“糸”从“工”,是线与巧的结合,凝结为早期布帛上的光辉。那是一种不止于视觉的灼热,更是一种触及内心的温度。红,最初只指帛上的赤色,是阳光在织物上的倒影,是工艺与情感交织出的第一道温柔。这种色彩,并非简单的明亮,它暗藏血的跳动,是生命的象征,是战士征途上的旗帜,是孩童降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在五行之中,红色属火、属南,主礼。天子祭天,着朱袍以示敬虔;而民间嫁娶,红盖头、红嫁衣,是千年不变的祈愿和喜庆。红,不只是一种颜色,它是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图腾,是寄托吉祥、驱邪避灾的护身咒,是祖先的愿望,也是后人的信仰。 写字佬 · 香港红 在香港,有一种红,不挂庙堂之上,却藏在街头巷尾的招牌之中。一个叫“华哥”的人,用了半生,写出这座城市的红色风景。从七十年代起,华哥提笔走街串巷,写了第一张红纸招牌。从那以后,成千上万块“发财”、“开张大吉”、“大红大紫”的红字在他的笔下诞生。这些红色,成了香港庙街的风景线,也成了街坊邻里的祝福传声筒。对华哥而言,红不仅是纸的颜色,更是一种生活的信念—红字是有气味的,是烟火与人情的浓缩,是香港小人物对命运不屈的凝视​寻色中国 红色文案。有人说,商业时代里最强烈的符号就是红。它刺激视觉,唤醒欲望,让生意兴隆,也让平凡人看到希望。而在这场街头招牌的色彩角逐中,红色始终是最锋利的刀锋。华哥常说,换上红纸,一笔字的分量就不同了。他写的不只是字,而是一个时代的温度,是一座城市对“好命”的呼唤。在这个快节奏、数字化的时代,手写字几近消失。可当红字高悬在街角,仍有路人停步、瞻望、心生敬意。华哥说:“我写的不只是字,是香港的精神,是我自己的命。”他用红色,写下香港在纸张上的尊严,也在消失前,为这城市留下一点温度。 红楼梦 · 红色迷宫 在曹雪芹织造的梦中,《红楼梦》的红,是情,是命,是劫,是梦的颜色。在这部作品里,红色不再只是颜色,而是生命的暗语。贾府的朱门红瓦,是权势与体面的象征;厅堂上的大红楹联,是礼制与等级的秩序;而女子们身上的红衣,则既是审美的表达,更是命运的注脚。红色贯穿整部《红楼梦》,是它最主要的色调之一。书中共出现了十七种红色,如碧玉红、大红、粉红、海棠红、绛红、茜色、石榴红、水红、桃红、酡、猩红、杏子红、胭脂、杨妃色、银红、硬红、朱红。每一种色彩,都与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息息相关。大红,是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颜色。它最张扬,也最典礼:王熙凤出嫁时穿的大红嫁衣,贾母寿筵所用的大红陈设,皆是繁华与荣耀的表征。然而这些华彩之下,往往潜藏着盛极而衰的隐忧。就如贾母寿辰,屋外红灯高挂,屋内却已暗伏衰败的前兆。红色在不同人物身上,更有不同的命运映照。探春一袭银红百合袄,冷峻中藏着倔强;史湘云着桃红衣衫,天真爽朗却难掩伤感;尤二姐浓妆绛红,艳丽夺目却命途多舛。色彩不是背景,而是情绪的延展,是命运的前奏。曹雪芹深谙“以色写人”之法。正如《最美中国色》所言:“朱色是最热烈的思念,是长生,是火焰,是血泪。”红,在《红楼梦》中,是一团燃烧着的情绪,不是单调的喜庆,而是沉重的命运感。它是少女初妆时的羞涩,是爱恨交织后的悲叹,是梦断魂销间的余温。红楼深处,每一抹红都写下爱与恨;每一件红衣,都藏着难解的命理。色彩不只是装饰,更是一种宿命。这不是吉庆的红,也不是安稳的红,而是美丽中带着伤感的红,是一场注定无可挽回的华丽谢幕。 节气 · 四时之红 在二十四节气中,红色并非只是夏的专属,而是四季轮回中最温热的标记。古人以五行定色,南方属火,火为红。因而红是“夏至”时节的主色。在中国传统色彩配色表中,小满配“朱华”,夏至配“赪紫”,小暑用“明赤”,大暑则配“绛紫”​中国二十四节气 传统配色。这些红,从微热至炽烈,从浅酡至深绛,是天地温度的自然跃迁,也是人间农事的进退节拍。在节气中,红不仅仅是阳光的投影,更是人们与自然对话的媒介。祭祀用红,衣裳用红,节庆用红。农民在大暑前后贴红纸祈雨,渔民在惊蛰之际穿红袍出海。红色既是火之本色,也被赋予祛邪的神力。正如赤红色的钟馗画像,贴在门上以驱病避灾,是古人对节气与色彩最朴素的敬畏。红,在节气中,成了一种时序的信号,是季节里生长的节奏感,也是一年四季中最浓烈的呼吸。 京港高铁 · 南方之心…

0 Kommentare

《流光织梦》|黄色 · 苏州织造 · 京沪高铁 · 苏州站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一集「黄色」篇章。以苏州织造流转千年梦境,织出光与土之间的永恒诗篇,致敬中华文明中最温暖的色彩。苏州丝织的柔韧与光泽,在高铁飞驰之间,再次发出低语。黄色,是土地的根,是文明的肤,是日光掠过织机时的一声轻响。在京沪高铁飞驰的速度中,苏州站宛如一枚静谧的绣针,将古老的织造记忆,缝入现代的脉络之中。从一缕光,到一匹绢,千年的时光在指尖缓缓流转。《流光织造》由此而生。如果世界有最暖、最温柔的颜色,那一定是黄。黄,是光之首,是土之色,是天地初分时,光亮在大地上洒下的第一道光点。在《说文解字》中,“黄”,是江水光照大地而成的颜色,为光照之色,是埋藏着光明与生命力量的温暖之色。在中国文化里,黄,是五方正色之一,代表中央,象征大地,连接东西南北的心脉。黄土,养育了千营万落;黄河,流过中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起初,黄色在上古文明中,就是合天地之归心;随着秋季的到来,黄色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契合中心转换的色彩。在江南水乡,有一缕光,是丝线织出的时间。苏州织造,起于明代,盛于清世,作为皇家直属的织造局,肩负着为皇宫织就龙袍、朝服与贡品丝缎的重任。绫罗绸缎间,藏着的是江南最细腻的匠心,最华贵的审美。妆花如云,缂丝如画,宋锦如诗,每一寸织物,都是时间与技艺交缠的回响。这里不仅是丝绸之都,更是礼制与审美的合一之地。龙纹缂丝,织的不只是锦缎,更是天子的威仪,盛世的温柔。苏州织造,是织在衣上的江南,是盛世之下的一抹风雅。它将一城烟雨、一段丝路、一缕工艺,织成中国最柔韧也最耀眼的文化标识。它不仅为皇宫而织,也为千年江南留下了一张永不褪色的名片。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在《红楼梦》里,黄色,是藏在最温柔、最远征相思中的一抹光。薛宝钗一身蜜合与葱黄色,藏着清淡精致与内敛的气息。在红楼梦里第八回,宝玉看宝钗: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宝钗)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蜜合色,介于蜂蜜与琥珀之间,色泽温暖而柔和,带有淡淡的中性色调。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色写人,尤为细腻。薛宝钗常着黄色系衣物,如蜜合色、葱黄等,反应她性格中的稳重、温婉、内敛与持重。黄色于她,不张扬,却自有分寸之美,宛如一抹柔光,静静照亮她的人格边界。在中国传统节气中,黄色常被视为季节转换的代表色,尤其与春季和秋季密切相关。春日的嫩芽、秋日的稻穗,都呈现出黄的不同层次。秋分时节,稻谷成熟、田野金黄,是中国农民庆祝丰收的重要时刻,也被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春秋交替之间,黄色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生长与成熟的节奏,也承载了人们对土地温润、万物有序的理解与尊重。今日,花一程时光,踏上京广高铁,一路南下,抵达苏州站。这座车站,仿佛一缕细黄的丝线,纯纯地绘着一段最温暖的时光。黄,不只是大地的颜色,也不仅是光的色调。它是在光与土之间,给予世界的一场温柔期盼,如同回忆,如同希望,也如同,一场长长的、缓缓流淌的光。 苏轼 《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 曈曈日脚晓犹清,细细槐花暖欲零。坐阅诸公半廊庙,时看黄色起天庭。译文:晨曦中阳光微弱,天空尚且清冷,细小的槐花在温暖中缓缓飘落。坐在廊庙之间,静看群臣聚集,偶尔抬头,便见一片祥瑞的黄色在天庭升起。这首诗描绘了清晨朝堂的肃静与庄严,借黄色祥云寄托对政通人和的期望。黄色在天庭升起,不只是色彩的描写,更象征着盛世的期许。资料来源: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 歌曲 《流光织梦》|黄色 · 苏州织造 京沪高铁 京沪铁路与京沪高铁简介|南北大动脉的穿越之旅京沪铁路是中国连接北京市与上海市的重要铁路干线。北起北京站,南至上海站,正线全长1318公里,是一条承载客货运输的重要南北通道。沿线地区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京沪铁路不仅支撑了南北物资运输,也是旅游和城市间交流的重要纽带。从黄河、淮河到长江,这条线路穿越了华北、华东最富饶的土地,是中国最繁忙的传统铁路干线之一。随着运输需求的不断增长,京沪铁路面临运输能力饱和的问题。为了缓解压力并提升速度,中国启动了京沪高速铁路项目。京沪高铁于2008年开工建设,2011年6月30日全线通车。线路全长1318公里,设有24座车站,起点为北京南站,终点为上海虹桥站。列车设计时速达到380公里,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之一。高铁沿途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大部分路段以桥梁形式铺设。京沪高铁不仅是交通工程的奇迹,也是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和标准体系的重要代表。它缩短了南北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约四小时即可从北京抵达上海,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沿线城市的发展。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铁,共同构成了中国“八纵八横”国家铁路网的重要支柱,也是游客和旅人们感受南北风貌、领略千里风光的最佳通道。图片与资料来源:京沪高速铁路 京沪高铁有多快?时速350km/h 北京到上海只要4小时!《中国高铁》第1集 京沪高铁创造奇迹:时速486.1公里,书写中国速度传奇 2010年12月3日,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的联调联试中,中国南车集团研制的“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最高速度纪录。这一成绩,相当于喷气式飞机低速巡航的速度,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迈入全球领先行列。此次创纪录的列车,是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动车组。它的最高运营时速为380公里,常规运营时速为350公里,在气密性、智能化控制、环保设计等方面全面创新。CRH380A的外形设计亦堪称经典。其流线型车头灵感取材于“长征火箭”,在经过17项75次仿真分析、完成22项试验验证后定型,不仅气动性能卓越,还寓意着中国高铁向航空科技领域比肩腾飞。图片与资料来源:“和谐号”动车组再次刷新世界铁路最高运营时速文章由 AI 整合生成|資料來源:纪录片 寻色中国第一集黄【黄】字《说文解字》黄 基本解释古人的日子 | 秋分: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织绣中国二十四节气 传统配色红楼色彩|…

0 Kommentare

《墨刻为神》|黑色 · 甲马 · 昆楚大铁路 · 大理站

黑色,是对未知的叩问;高铁,是对时代的回应。这篇文章灵感源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二集中对黑色的诠释,也融合了我对中国高铁奔腾之美的热爱,用旋律刻下穿越千年的祈愿。墨色刻下信仰,车轮带动时间。《墨刻为神》由此而生。 黑 如果世界有最厚的颜色,那一定是黑。黑,是天地初分时的第一抹色彩。它藏在混沌与寂静中,象征着未知、深邃,也孕育着无尽的可能。在中国古代,黑色是正色之首,是北方的象征,是水之本色。黑色,不止是遮蔽与恐惧,它也是生长,是归宿,是孕育万物之前的等待。在《说文解字》中,“黑” 字依燃烧而生:「熔炉也,无光也。」 美丽而惊怪,黑是光的完成,是无完的结束,是燃尽后剧落的一地燃灰。 云南大理 甲马 图片来源:纪录片 《寻色中国》第二集大理高原,一丝寒香,清凉地在风雨中飞舟,似乎也将我們拉远,远到那个燃香而通神灵的时代。如果你跨越百年,跨越山水,坐上今日的昆楚大铁路,你会发现:路边,有红有黑有白的纸片,在雨中摆摆。 那不是流浪,是民间的秘诀:甲马。 在云南大理,人们用最原始的黑,敬献神明。在大理的菜市场,随处可见黑色印刷的“甲马”纸符,纸上刻画着千姿百态的神灵。这些神灵形象最早源自中原,经过八百年的交融,成为白族人生活中守护的存在。雕刻甲马的匠人,以刀为笔,墨为魂,把祖先的信仰与今天的愿望,刻进一块块的木板里。纸符,形如单薄纸纱,印着神灵和世界的始终。一个老神,一缸燃烧之墨,一张甲马纸符,在大理的菜市场里一代代传送。它们代表着辛苦,代表着愿望,代表着不散的香气与神话。现代的甲马,更多了个性化的创作:例如为孩子制作“跌倒大神”,传说跌倒大神可以护佑小孩孩步步安全,不再跌倒。這些创意,让黑色与神灵,有了更亲切且充满气息的联系。每张甲马,都是一个愿望,寻找它的显化。 节气 而这一切,都不是随便而来的。黑,在节气中,是立冬的色。 《五方色》有记:“北为黑,为水,为冬。”冬天的冰霜,北方的白雪,使中国人在立冬时换上黑衣,不仅是护守自己,更是一种向大自然、向时节献出的敬意。在冰霜与火热之间,黑,是铺设在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人们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最深的宗教献礼。 昆楚大铁路:大理站 搭乘高铁,从昆明出发,穿越滇中群山,抵达大理。大丽高铁如一条银色丝带,穿梭在碧波与青山之间,把人们送往那个黑色与火焰交织的国度。经过昆楚,当站在大理外一望时,会听到: 风说,水说,而熔炉中封错的黑,在轻轻地,几年着一场时光的聚合。在云南大理,黑色以一种最质朴的方式融入了生活。甲马,作为白族人沟通神灵的纸符,用最原始的黑色印刷而成。木刻版上,黑色线条勾勒出神祇的形貌—深沉、粗犷,却充满生命的力量。在这里,黑色不再是冷冽的代名词,而是一种温暖的保护,一场与过去对话的盛大仪式。每一片甲马,都记录着人们的愿望与祈祷,黑色成为人与天之间对话的颜色。 甲马 《黑之约》 在无声的夜,谁点燃第一朵火,墨色流转着梦的轮廓。那些未说出口的祈祷,落在纸上,化作神灵的轮廓。黑色,不是尽头,是一条路,延伸向光。用最初的黑,签下一纸人间的约,从深渊到星辰,从未知到愿望,黑色,护着人们远航。 歌曲 《墨刻为神》|黑色…

0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