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涼香影》|瑞龍腦香 · 楊貴妃 · 西成高鐵

一縷冷香,藏於盛唐春夢深處。香氣未散,芳魂猶在,留在人間最盛的宮闕與最孤的驛站之間。本篇探尋的是「楊貴妃與瑞龍腦香」,開篇便回望那場由香引發的回憶悲歌。從長安華清池,到馬嵬坡風雨夜,再到今日西成高鐵穿行其間—這不僅是一條香的路徑,更是一場歷史與氣味的對話。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曾親自將瑞龍腦香賜予楊貴妃,因其「冰香透骨,清涼入魂」,可安心志、定神識。這香產自婆利國(今南洋地區),為熱帶龍血樹結膠入木之後,再以煙火熏釋,方得一縷「炎涼之氣」。長安宮中,貴妃每日焚此香於妝閣。香氣在羅袖之間,宛如玉膚冰雪,既是嬌寵的證明,也是一場深宮自守的修行。有人說,玄宗寵她三千寵愛,卻最忘不了的,是那股「冷中帶柔,香中藏悲」的瑞龍腦氣息。直到馬嵬坡風雲突變,萬軍壓境,香囊未落、國事已崩。她死後,玄宗再不焚瑞龍腦香,怕香氣一現,便淚從中來。高力士奉命掘墓遷靈,墳中空無一物,惟香囊猶在,香味未褪。那是楊玉環最後的存在,也是唐玄宗無法承受的證據。千年後的西成高鐵穿過寶雞、咸陽、興平,行經那條她最後走過的路—從華清池走向馬嵬坡。西成高鐵如同歷史的再現軌道。它穿越秦嶺,連接古都與天府,連接的是文化,也喚醒了香與記憶。若你行至咸陽北站,請閉上眼,感受空氣中的微涼:那不只是山風,而是瑞龍腦留下的余韻。楊貴妃不是香的使用者,而是香的象徵。她選擇此香,不是為了炫耀奢華,而是提醒自己,在這世上最富貴的地方,體會炎涼。如果說文成公主的香氣是一場信仰的遠征,那麼楊貴妃的香氣,就是一場命運的回光。今日乘西成高鐵南行,從西安至成都,經過的不只是地理空間,更是唐代一縷沉香般的嘆息。歷史無聲,但香氣猶存;馬嵬坡無語,但香囊猶香。香,是這段愛情最終的證人。 瑞龍腦香 清涼,但並不刻薄;端莊,又不失纏綿;在矛盾的夾縫中吐納耗盡,最後連一抹香灰都不剩,只留下一片無聲的餘燼與帝王的悔意。《馬嵬行》作者:劉禹錫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驛。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西出長安的扶風道上,綠野茫茫。馬嵬驛風塵滾滾,這裡正是楊貴妃長眠之地,只見她的墳墓高約三四尺立於路旁。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戚族,天子舍妖姬。向當地人詢問,皆說那是唐玄宗幸蜀時發生的事。禁軍誅殺楊氏家族,皇帝不得不犧牲寵妃以安眾怒。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無暉。文武百官低首避讓,楊貴妃含淚挽留皇帝衣袍,轉動美目時,天地仿若黯淡無光。貴人飲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她飲下金屑自盡,命如曇花倏然凋謝。生前服用丹藥,死後面色仍如昔日一般紅潤。屬車塵已遠,里巷來窺覷。共愛宿妝妍,君王畫眉處。皇帝一行人遠去,村人悄悄來看她的遺容。她妝容未卸,美貌猶存,眉間正是君王親自畫過的地方。履綦無復有,履組光未滅。不見巖畔人,空見凌波襪。她的鞋履雖已失落,但鞋帶仍閃著光澤;人已不在,只剩水邊飄動的香襪,猶如凌波仙子留下的影跡。郵童愛蹤跡,私手解鞶結。傳看千萬眼,縷絕香不歇。馬驛的小童們迷戀她的遺物,偷偷解開腰間佩飾,傳看把玩,人雖死香卻未散。指環照骨明,首飾敵連城。將入咸陽市,猶得賈胡驚。她的玉指還戴著戒指,通透明亮;首飾珍貴,價值連城。即使到了咸陽市集,也足以讓胡人商販驚嘆。《冷香》一縷瑞龍腦,冷過江南雪,她在華清池中,溫泉不敵心涼。《袖香》棋局將敗時,風起羅袖香,她放犬誤局,他笑而沉醉。《馬嵬》梨花枝下香未斷,長安月冷馬嵬寒。一囊香氣埋不住,千載帝王悔最難。《御賜香》三千寵愛一身香,卻是冰香透骨涼。帝王手中賜珍寶,貴妃懷中成絕望。《焚香》她焚香如修行,非為妝點。那香氣,是心念的退場,是命運的前奏。《香囊》墳開人無,香囊猶在。最難消散的,是氣味裡的記憶與愛。《炎涼》瑞龍腦香:熱地長冰樹,煙火出冷香。她選擇的,不是富麗,是在富麗中守一縷炎涼。《無言》帝王無語,樂師不言,琵琶再彈,只為那飄不去的纖香。《回望》西成高鐵過馬嵬,誰知車窗外是斷魂處?昔日梨花香,如今只餘高嶺清風。《餘燼》一世寵愛一夕亡,香囊餘灰成哀傷。千年以後人未還,那縷冷香仍在唐。 歌曲 《炎涼香影》|瑞龍腦香・楊貴妃・西成高鐵 西成高鐵 圖片來源:西成高铁穿越古都仙境,一路风光如画,历史文化与自然美景共赏 & 西成高铁全线贯通 西安至成都仅需三个半小时 西成高速鐵路(Xi'an–Chengdu High-Speed Railway),簡稱西成高鐵,是連接陝西西安與四川成都的重要高鐵幹線,亦是《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八縱八橫」主通道之一,更是中國首條穿越秦嶺山脈的高速鐵路。西成高鐵全線自西安北站至成都東站,全長 658 公里,共設 22 座車站,列車設計時速為 250 公里/小時。自 2012…

0 Kommentare

《空谷芳華》|高原桃香 · 文成公主 · 拉林鐵路

一縷高原冷香,伴著千里風雪嫁衣。桃花雖短,香氣卻長,埋在歲月之下,靜靜盛開在雪山深處。本篇探尋的是「文成公主入藏」,開篇便回望那場橫越千里的聯姻。傳說布達拉宮,便是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與文成公主所建。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遣江夏郡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她攜帶著釋迦牟尼像、珍寶、經書三百六十卷作為嫁妝,還有一囊中原之香。松贊干布遠從邏些(今拉薩)趕至柏海相迎,千里風雪之行,正是香氣與信仰交會的旅途。公主自長安出發,身披華服,手持香囊,歷經羌地與雪域,終在林芝桃花盛開時,抵達命運的渡口。傳說中,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與文成公主所建。這座聳立於紅山之上的殿宇,承載著一場政治聯姻背後的千年餘韻。然而在布達拉宮之前,帕邦卡才是最早的靜修之所。松贊干布遷都拉薩後,先建布達拉宮,再修帕邦卡。這裡,既是談論國事、接待使者之地,也是一對政與心合的夫妻,在香煙繚繞的石上屋宇間共同修行的地方。帕邦卡山上的白屋,是松贊干布打坐處;而最頂層的黃房,據說則為文成公主所居。山間有一株古老桃樹,相傳為她親手所植。若花開之時,正逢她香囊中焚起那縷中原之香 - 高原桃香與沉穩乳香混合,在西藏天空下緩緩升起,如夢如詩。她,精通曆法與占卜,亦知香氣能安魂定志;她不是一位普通的公主,而是「香」的使者。香未散,人未還,但一整座高原,記住了她走過的氣味。高原上的春天來得比誰都遲,也比誰都真。桃花開時,雪未融,風依舊冷,但那花香,卻不躲不退,像是千年來第一次呼吸自由。如果說江南的桃香是一場夢,那林芝的桃香就是一次覺醒。花開在冰雪交界處,不是為了嬌媚,而是為了頑強。文成公主焚香而行,她走過的不是婚路,是文化的橋,是信仰的徑。她帶來的不只是人與書,更是香。那香氣中,有中原的思念,也有對未來的安撫。在空氣稀薄的高原上,嗅覺反而變得敏銳。一縷桃香,能讓記憶回到未嫁時的夢中臥閣,也能提醒她,身在異域,更要柔中有剛。古人合香,講究「君臣佐使」,但在林芝這片空谷中,一切都被自然重寫。雪是君,風是臣,桃是香的魂,而她,是唯一的使者。桃香不只是浪漫,它更是一種渡世之力。柔者不碎,香者不朽。文成公主未言,但香氣已先到,先於語言,也勝於語言。有些香氣,是為了記憶某個人;有些香氣,是為了讓人記住一段路。文成公主的桃香,是後者。今日拉林高鐵開通,時速160;當年駝隊萬里,步步辛苦。但香氣穿越的,從不是距離,而是信念。「桃花依舊笑春風」,可她早已不是昨日之身。林芝的春天裡藏著她的影子,不在畫裡,在風中。如果你經過林芝,請閉上眼,深吸一口氣。你聞到的不只是桃花,是那場歷史婚禮的餘韻,是來自千年前的一聲輕語:「我願意。」桃花不是用來賞的,是用來守的。文成公主所植那株老桃,如今仍在帕邦卡寺旁傲然挺立,即使風雪摧骨,也從未缺席過春天。若你親至帕邦卡,不妨尋一靜處,閉目焚香。聞見的,不只是桃樹間的清香,而是千年前她與他,在香氣中並肩靜坐的畫面。這香,渡過的是政局,也是愛。香氣無言,但記得所有細節。它記得文成公主抵達柏海時的風雪,也記得她第一次步入帕邦卡寺時的寧靜。它是靈魂的地圖,也是藏與漢的橋。文成公主 · 李錚拜別故土,叩別爹娘,尚未轉身,淚已成行;背對故鄉,面朝他鄉,尚未啟程,心已返航。明鏡日月山,為你重梳妝,清清倒淌河,隨你去遠方。文成公主,為何回頭望?腳下的路,為何越走越長?踏上高原,身著藏裝,頭釵格桑,跳起鍋莊;打開行囊,把夢收藏,心分兩地,他鄉故鄉。五彩的哈達,祈求永吉祥,醇醇青稞酒,祝福長安康。阿姐甲莎,情懷誰測量?一生的夢,守望大愛無疆。註釋:「阿姐甲莎」為藏語,意指「漢族姐姐」,是藏族人民對文成公主的深情愛稱。資料來源:文成公主高原無語,桃香有痕。石屋無人,香火未斷。她在高處修行,香自低處入心。一縷冷香,抵得萬里霜雪。 歌曲《空谷芳華》|高原桃香 · 文成公主 · 拉林鐵路 林芝桃花與高鐵復興號 拉薩至林芝 高原動車「綠巨人」:CR200J型復興號動車組 這款復興號動車組最高運行時速可達160公里,採用「2動8拖」的編組形式,並具備擴展至「12拖」的潛力。其最大亮點,是全球首創的「內燃+電力」雙動力牽引模式,能夠實現全程牽引順暢無需換車,真正做到了適應高原複雜環境的高效率運行。多項關鍵技術成功填補了業界空白,標誌著中國在高原鐵路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再邁新步——這就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復興號高原內電雙源動車組。 拉林鐵路是連接西藏拉薩與林芝的國鐵Ⅰ級單線電氣化鐵路,是川藏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2年10月,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電氣化鐵路,最高達到3650公尺。鐵路起於協榮站,經由拉日鐵路接入拉薩站與拉薩南站。路線沿拉薩河行進,經貢嘎、山南、朗縣、米林,最後抵達林芝站。正線全長403.144公里,設計時速為160公里。圖片來源:感受中国速度!踏上西藏首趟复兴号列车“绿巨人”  & 拉林铁路備註:關於「綠巨人」綽號一事,感謝中車郝曉龍先生的指點。文章由 AI 整合生成|資料來源:中國中車微信公眾號、歷史典籍及藏地文化傳說文成公主乘坐高原“复兴号”,寻访桃花香西藏林芝:复兴号动车组穿行在桃花海间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步辇图》汉藏友好的历史见证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曾在此居住,有棵桃树的历史比大昭寺还久远感受中国速度!踏上西藏首趟复兴号列车“绿巨人”复兴号CR200J型电力动车组拉林鐵路📜 本作品已提交版权保护程序,原创声明与权利主张已公开。完整说明见:👉 原创声明…

0 Kommentare

惟有香如故:一縷香氣,幾段塵世悲歡

人類的嗅覺總是最容易觸動記憶,也最難逃避情緒。《惟有香如故》便是借「香」入手,透過五種香料,串聯起五位歷史人物的命運,構築起一幅穿越時空的情感長卷。在這部紀錄片中,香,不再只是嗅覺的享受,而是穿越千年的敘述工具,喚起歷史深處的溫度與回響。「最好的香,總在記憶深處。」當我們被某種熟悉的氣息喚起回憶時,往往不是回到某個場景,而是回到一種心情 - 一場別離,一段誓言,一個註定破碎的理想。導演以巧思將嗅覺、情感與歷史勾連在一起,讓這部作品不僅是紀錄片,更像是一首散文詩。與傳統紀錄片不同的是,《惟有香如故》將劇情與現實巧妙交織,導演親自入鏡,在製香與敘事之間來回遊走,將人物命運背後的「氣味」故事娓娓道來。影像的節奏與構圖極為講究,情節切換更如行雲流水,將香的氤氳與人心的悲喜緊緊纏繞。在這場關於香的旅途中,我們不只是回望歷史,更是在氣味的引領下,與那些「遠去之人」重新相遇。 第一集 《雨霖鈴》|瑞龍腦香 · 楊貴妃 一縷冷香,封存了一場盛世愛戀的餘溫。香氣未散,人卻早已埋入歷史深處,只留下帝王無盡的悔意與孤獨。 本集探尋的是「楊貴妃之死」,開篇就以高力士奉李隆基之命,到馬嵬驛為楊貴妃挖墳遷墓。但詭異的是,墳裡幾乎什麼都沒有了,只留有楊貴妃一直隨身佩戴的香囊,香囊裡裝著她最愛的瑞龍腦香。紀錄片文案:1. 長夜屬於孤獨的人,這是XX最難熬的時刻。黑暗中一下子襲來三種悲涼:夜雨、風鈴還有空氣中殘留的冷香。2. 識別氣味需要足夠的氣味分子,而相對濕潤的空氣能幫助鼻腔捕捉結合那些氣味分子。這也是為什麼在下雨之後,我們總是會覺得氣味更加明顯的原因。瑞龍腦的留香本身就非常深刻,再加上這一夜大雨,溫度、濕度、聽覺、嗅覺,所有感官都開始渲染同一個目標。3. 這寒涼的香氣已經成了無處不在的眼睛,冷冷地看著自己如何面對背叛和傷痕。4. 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袅袅秋煙裡。這清涼之意,便是觀自在之音。5. 香是天地正氣,世人喜香厭臭,這道理不證自明。佛有生香之體,人有向善之心,如此清涼之香,正是合乎天地溫存之舉。6. 其實古人彈琴焚香,乃是洗心通竅,只為得證天人美好。今日仰見菩薩低眉,頓曉慈悲六道。7.嘲笑還是同情?感慨還是警示?1200年過去了,不同的人群,在馬嵬驛看到了不同的角度,就像皇帝一直覺得他是因為江山丟了女人,但可悲的是,歷代文人都說他是因為女人丟了江山。8. 清涼但不刻薄,端莊又不失纏綿,瑞龍腦就在這矛盾的夾縫中吐納耗盡,最後連一抹香灰都不剩。生死去來,看不出任何痕跡。當然,除了上空彌漫的無處不在的那種炎涼。其實世間有些東西就是這樣,就是要用消失才能凸顯它的存在。9. 最後此音雖高,卻很難壓抑前面的回響。若要保持響亮,則必用重手。但是絲弦不同於管簫,如此強行勾挑,琴弦必斷。10. 瑞龍腦香產自婆利國,酷暑難當。但就在這天下最熱的地方,生長出一種參天大樹,而在樹的肚子裡,居然孕育了一種冰一樣的東西,這就是瑞龍腦香。這香聞起來居然真的有寒涼之氣,最熱的地方長出最好的冰片,而最好的冰片,還只能用這熏燒的方式才能還原那種冷香,這才是真正的炎涼。11. 貴妃選用此香,乃是為了提醒自己,要在這世上最富貴的地方,體會炎涼。12. 這琵琶唱了一輩子的歡歌,終於也體會了肝腸寸斷,不枉此生。13.…

0 Kommentare

蘇東坡:千載風流,一世風華

中央電視台出品的六集紀錄片《蘇東坡》是一部精心打造的人文佳作,通過細膩的敘事和豐富的史料,全面展現了宋代文豪蘇軾的傳奇一生。該紀錄片按照蘇東坡人生歷程分為六集:《雪泥鴻爪》《一蓑煙雨》《大江東去》《成竹在胸》《千古遺愛》和《南渡北歸》,分別聚焦其不同人生階段和藝術成就。紀錄片邀請了國內外多位蘇學專家參與解說,包括康震、趙冬梅、田曉菲等學者,並採訪了世界各地的「東坡迷」,展現了蘇東坡的全球影響力。通過精美的歷史場景重現、珍貴文物展示以及詩詞書法藝術解析,將這位千年前的文化巨人形象立體呈現。《蘇東坡》紀錄片不僅是一部傳記作品,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展現了蘇東坡面對政治挫折仍能保持豁達樂觀的處世哲學,以及其「民本」思想和藝術創新精神,為當代觀眾提供了寶貴的精神啟迪。 第一集 雪泥鴻爪 山雨瀟瀟,北宋王朝的高牆內,一位名士被困於牢獄之中。這是蘇東坡,一個讓時光為之駐足的名字。他生於天地靈秀的眉山,少年時展露才華橫溢之姿。二十歲那年,他的文章驚豔了文壇領袖歐陽修,如春風拂過,在文學之林掀起漣漪。然而,盛世繁華背後,朝堂之上暗流湧動。王安石變法,朝廷內部黨爭激烈,蘇東坡秉持心中正義,反對急功近利的改革,主張循序漸進。這份不合時宜的坦誠,讓他在政治漩渦中越陷越深。終於在一個寒冬,他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身陷囹圄一百三十日,遭受無端指控,幸得眾人救援,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那時的蘇東坡,如一隻踏雪而行的飛鴻,在白雪皚皚的人生旅途上留下深淺不一的足跡。他的命運,在監獄的鐵窗之後轉向不可預知的方向,而那些被時光沖刷的痕跡,終將在歷史長河中沉澱為永恆。詩: 《和子由繩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第二集 一蓑煙雨 黃州的黃昏,落日如血,一位謫官獨立江邊。這裡是蘇東坡新的流放之地,卻也是他靈魂重生的搖籃。初到黃州時,他心如死灰,在定慧院的小屋裡終日閉門不出。然而,在安國寺繼連和尚的引導下,蘇東坡漸漸穿透世事的迷霧,尋得心靈的澄明。生活的困頓讓他不得不尋求自救之道。在好友馬夢得的幫助下,他獲得一塊荒地,親手開墾,自名「東坡」,從此以「東坡居士」自稱。他在這片荒蕪之地揮灑汗水,與荊棘為伴,與泥土對話,最終迎來豐收的喜悅。那些被視為艱難的農事,在他眼中卻化作人生的樂事;那些看似粗糙的食物,經他巧思改良,竟成為千古美味。蘇東坡不拘禮法,與黃州百姓同坐閒談,共飲劣酒,在尋常日子裡尋找人間真趣。一日途經沙湖,驟雨襲來,同行者慌忙躲避,唯有蘇東坡不慌不忙,任憑雨水打濕衣衫。雨過天晴,他輕吟一首《定風波》,道出了生命的頓悟:「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詞: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第三集 大江東去 長江水滾滾東去,赤壁峭壁如丹,蘇東坡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界處,思緒如潮水般洶湧。黃州的第三個年頭,這位謫居的詩人來到赤壁之下,目睹這千古戰場,觸景生情,揮毫寫下了傳世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他的詞筆下,三國英雄恍若重現:周瑜風流倜儻,小喬初嫁,曹操豪情壯志,然而轉瞬間,這些風流人物都已煙消雲散,只剩下滾滾長江,見證著歷史的興衰。詩人早生華髮,在歷史的長河中感嘆自己的命運,又在感嘆中超越了自身的限制,達到了一種「人生如夢」的境界。蘇東坡的詞,打破了傳統詞「婉約」的桎梏,將內容擴展到懷古、詠史、抒懷等廣闊領域。他的筆觸既能勾勒出江山的壯闊,又能描繪出人物的細膩情感,讓詞這一文學形式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在黃州的艱難歲月裡,他的創造力反而達到了巔峰,仿佛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正是在最黑暗的時刻才顯現出奪目的光芒。詞: 《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第四集 成竹在胸 寒食節,細雨霏霏,蘇東坡在黃州小院中佇立,望著窗外瀟瀟春雨,心如寒灰。他提筆在紙上揮毫,記錄下這內心的淒寒與孤寂,這便是著名的《黃州寒食帖》。筆觸間,那些未經修飾的情感,如溪水般自然流淌,傾瀉出一個流放詩人的真實心境。在書法上,蘇東坡打破傳統規範,不拘泥於前人法度,主張「字形的肥瘦不是關鍵,關鍵是它到底美不美」。他的字如其人,率真坦蕩,在宋代開創了尚意書風的先河。他的好友黃庭堅曾戲稱其字「如石壓蛤蟆」,而蘇東坡則回敬說黃庭堅的字「如樹梢掛蛇」,二人雖互相調侃,卻都欣賞對方的藝術造詣。在繪畫上,蘇東坡同樣開創了新風格。他與米芾相遇,即興揮毫作《枯木怪石圖》,不求形似,著重神韻,奠定了中國文人畫的理論基礎。他畫竹不分節,認為「竹子生長時哪裡是一節一節長的」,提出「成竹在胸」的藝術主張,強調創作者對對象應有整體的理解與把握。離開黃州前,蘇東坡途經金陵,與昔日政見相左的王安石相會。兩位文壇巨擘放下政治分歧,推心置腹,暢談文學,王安石感嘆道「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彰顯了超越世俗的文人氣度。《黃州寒食帖》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朝來春盤細生菜,忽憶故園蓴菜。故園故園,歸臥松江濆。 第五集 千古遺愛 西子湖畔,煙波浩渺,蘇東坡以杭州太守的身份重返此地。他憂心西湖日漸萎縮,毅然決定進行疏浚工程。為籌集資金,他巧妙運用度牒買賣政策;為處理淤泥,他別出心裁,用挖出的淤泥築成長堤,遍植楊柳,此堤後人稱為「蘇堤」,成為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蘇東坡的治理理念富有創意:他將湖岸租給百姓種植菱角,既增加民眾收入,又能防止湖岸雜草叢生;他在湖中設置三座石塔,圍成一片水域禁止種植,形成「三潭映月」的美景。這些工程既美化了環境,又切實造福百姓,體現了他「為政以民為本」的理念。蘇東坡一生關愛民眾:在黃州,他聽聞有殺嬰陋習,立即組織育兒會救助貧困家庭嬰兒;面對瘟疫,他不惜違背誓言,公開治療瘧疾的秘方「聖散子」;在杭州,他創辦「安濟坊」醫院,邀請精通醫術的僧人行醫濟世。這種「視民如子」的仁愛之心,使他在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選的千年英雄中,成為唯一入選的中國人。一次,蘇東坡與從南方歸來的友人王定國相聚,王定國的妾柔奴表現出超乎尋常的適應力。當蘇東坡詢問其秘訣時,柔奴回答:「此心安處是吾鄉。」蘇東坡深受啟發,寫下了《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千古名句,表達了一種無論身在何處,心靈都能找到歸宿的人生智慧。《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第六集 南渡北歸 嶺南山水,蒼翠欲滴。宋哲宗執政後,蘇東坡再次被貶,這次是遠在嶺南的惠州。朝雲是唯一願意隨他前往的侍妾,在惠州的日子裡,蘇東坡與朝雲相依為命,共度風雨。一個黃昏,他們在窗前看著落葉蕭蕭、景色淒迷,蘇東坡吟出《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這首詞中的「牆裡佳人笑」與「多情卻被無情惱」,似乎預示了他們命運的轉折。兩年後,朝雲離世,蘇東坡悲痛萬分,為她撰寫楹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隨後,蘇東坡被貶至更遠的海南島儋州,這是一次近乎絕望的流放。然而,即使在這荒涼之地,他依然保持樂觀:與當地漁民交流,創造「東坡笠」;與兒子一起抄寫經典,在困頓中堅守文化信仰;發明「火烤羊脊骨」的烹飪方法,從日常小事中尋找歡樂。宋徽宗即位後,蘇東坡獲准北歸,但七十歲的老人在歸途中染病,病榻上,他平靜地對三個兒子說:「我這一生沒做虧心事,不會下地獄,我心中毫無畏懼,你們別為我哭泣。」臨終前,他表示西方極樂世界存在於生命的每一天,只要心靈自在,何處不是淨土?蘇東坡辭世後,政局再變,他被列入「元祐黨籍碑」黑名單。然而,即使在禁令下,人們仍私下傳誦他的作品,連宋徽宗也秘藏其書法。多年後,當蘇東坡的小兒子蘇過應邀入宮作畫時,宋徽宗在畫中看到了父親的影子,那份不動聲色的磊落之氣,穿越時空,依然鮮活如初。《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結語:筆墨丹青,千古風流…

0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