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远山》| 青花 · 青花瓷 · 衢九铁路 · 景德镇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一集「青花」篇章。古人称青为“天水之蓝,草木之绿”。它既非蓝,亦非绿,而是中国审美中最难以定义的一种静谧之色。《说文解字》未曾定义“青”之边界,却让青丝、青天、青山在诗意中自然生长。在景德镇,它被釉火定格——成为瓷器之上的青影,如梦似烟。来自波斯的苏麻离青,穿越万里,落笔于白瓷之上,留下一笔笔东方的轻吟。而今,衢九铁路驶入瓷都,让这抹沉潜千年的青色,在高铁的钢轨上再次流动。《釉下远山》,由此而生。 青 如果说,中国有一种最空灵、却最不易捕捉的颜色,那一定是青。青,是天光云影间的剪影,是江南雾雨后远山之色,是春草抽芽时的嫩绿,也是夜色初临时的深蓝。它既不是蓝,也不是绿,却兼具两者的灵性与沉静。中国人不止一次试图定义它,却又一再让它逃脱明确定义。青丝、青天、青山、青草……每个“青”,都不同。这是东方对色彩最温柔的坚持——用一个字,容纳一个世界。而这抹青,当它遇上白瓷,就成了中国色彩的极致表达:青花。 景德镇 青花瓷 在景德镇,青花瓷的“青”并不喧哗,而是深藏。它藏在釉下,是火与土共同酿出的奇迹。它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写”上去的:用毛笔,用水墨技法,把青料一点点晕染在白瓷坯体上,入窑,烈火涤尽虚妄,留下青花一抹,如烟如梦。掌握配料的人不多,如孙志清这样的人,是景德镇的“颜色守夜人”(纪录片寻色中国第一集)。他们守着祖传的青料编号,从波斯远道而来的苏麻离青,在他们手中如玉如墨。不同青料所烧成的青花各有神韵,有的宝石光泽,有的铁锈斑驳,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淡雅如烟。这背后,是火候与矿石,是配比与湿度,更是千年的经验与绝不外泄的秘密。青花瓷,不止是一件瓷器,而是一种文化的定格。它是短暂釉火中的永恒,是中国人擅长的“以不朽传递易逝”的技艺智慧。 图片来源:青花瓷 从景德镇到世界:青花的外交 青,是时光的颜色,也是文化的渡船。在景德镇的古窑遗址中,在博物馆的暗展柜里,在艺人手中的坯胎上——你会看到这一抹青,从晋代影青、到元明清的釉下彩,再到现代的临摹与复烧,一路流转,从未褪色。而它的旅程,不止于中国。青花瓷,是中国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热销品。早在明清时期,它就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世界:葡萄牙人把它带入伊比利亚半岛;荷兰人用“戴尔夫特蓝”苦苦仿制;意大利人把它画进文艺复兴诸神之手;法国人甚至派间谍潜入景德镇,只为偷取那不可复制的釉下蓝工艺。西方画家不知“青”何所来,却在圣母圣子的宴席上,为他们配上一只景德镇的青花瓷碗。在他们眼中,这种蓝白之器,超越了功能,成为地位与文明的象征。他们称之为“白色金子”,如宝石般珍视青花瓷:欧洲人眼里的白色金子。可是他们不知道,这颜色,需等云破日出,等湿气退尽,等釉料沉静,等火温恰好,才可现身。青花瓷,是一种“等不来烟雨的青”—它不是等来的,是炼出来的,是千年时间淬出来的。 节气 而青,不止于色,也承五行之理。属木,属春,属东方。它是太子之裳,是生发之象,是东方文化里,对万物复苏的温柔注解。正因如此,青花瓷的青,是最东方的色,它有礼、有序、有诗意、有隐忍。 衢九铁路 · 景德镇站 今日,若你乘上衢九铁路,列车穿越赣皖群山,驶入瓷都景德镇,你不会听到轰鸣,只会感觉一切渐慢、渐柔、渐雅。景德镇站不大,却静美。像瓷胎上最后那一笔青花,不显山露水,却是整件器物的收笔。高铁疾驰过的,是现代;站台等待你的,是古老。从葡萄牙人惊艳的第一次远洋遇见,到今日中国高铁驶入景德镇,青花瓷从未缺席。它静静地在这座车站里,等你到来。仿佛你一出站,它就会对你微笑。 青,是远山,是深水,是文火中的一笔定乾坤。 是景德镇的传世,是欧洲的执迷,是高铁的停靠,是我们眼中不说话的文化传承。 诗 清代龚轼《陶歌》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译文:带有白釉的青花瓷是用火烤制而成,青花从釉质里透出分外明晰,这可真是天地造化的美妙啊,这种美是天地所生。资料来源:赞美青花瓷的古诗 《釉下远山》|…